隋唐前期西北边疆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南分布着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地方政权;天山以北及中亚居住着突厥各部。当时,西突厥在西域的天山南北都有较大的影响力,“玉门以西诸国多役属”。[329]后因西突厥内乱,东突厥灭亡,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开始增大。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伊吾“举其属七城来降”,唐政府设伊吾州(后改称伊州);贞观九年(635)疏勒内附,设置疏勒都督府;贞观十四年(640),唐灭高昌,设置西州,复在交河城(今吐鲁番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六年(644),郭孝恪灭焉耆,设焉耆都督府;贞观二十年(648),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城,设龟兹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二年(657),西突厥败降于唐,“其役属诸胡国,亦皆分置州县”,[330]安西都护府也晋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准格尔盆地以西的除伊州、西州、庭州外的诸都督府。
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被平定后,西突厥各部纷纷归附唐政府。为了加强管辖,唐政府“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331]又在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附近)以东原西突厥五咄陆地区置昆陵都护府,在碎叶以西原五弩失毕地区置濛池都护府。统辖于安西大都护府。显庆三年(658),唐政府在庭州设置了金山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吐鲁番盆地广大地区。[332]
在唐统一西突厥的过程中,葱岭以西的“昭武九姓”诸地方政权也相继归附唐朝,唐政府在此地“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333]这样,天山南北、葱岭以西地区便“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334]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唐政府为遏制突厥对西域的侵扰和吐蕃势力的扩张,分安西都护府复置北庭大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原濛池、昆陵、金山三都护府辖区改归其统辖。[335]至此,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并立,唐王朝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www.xing528.com)
上元元年,吐蕃趁唐内部安史之乱、西域防务空虚之际攻占了天山南北的许多地方。至贞元三年(787)和六年(790),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相继被吐蕃攻陷。
在唐朝势力最为强盛时期(七世纪后期),北庭都护府西北边境曾达到今巴尔喀什湖——咸海一线,东与安北都护府相接;安西都护府管辖边境最西曾达到今天阿富汗与伊朗交界处,包括今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南与古天竺、吐蕃相接。[3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