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南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诏政权建立后始终与唐朝保持密切的臣属关系,唐朝的政治、文化对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南诏政权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南诏王是最高统治者,自称“元”或“骠信”,官僚机构最高长官为清平官,共置6人,从中推选1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877年南诏王世隆卒,子隆舜继位,改变了与唐朝敌对的政策,南诏与唐朝的关系趋于和好。

南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唐初,在洱海周围地区分布着诸多的氏族部落,南诏原本是其中之一,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政权。在西南夷语中“诏”意为“王”。南诏地处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县南部),位于诸诏之南,故称为南诏,又称为蒙舍诏。南诏国主为蒙姓,649年南诏诏主细奴逻建立了大蒙政权。唐初在洱海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时,以南诏之地设沙壹州,以南诏诏主盛逻皮为沙壹州刺史。此后南诏数代诏主接受唐朝封敕的官职,对唐朝朝贡不绝。

8世纪初,吐蕃南面向洱海地区扩张,对唐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造成了威胁。唐朝虽出兵讨伐却成效不大,于是唐朝转而实行扶持当地势力抗御吐蕃的政策,选择了势力较强并一向谨守臣礼的南诏。734年唐玄宗剑南节都使王昱支持南诏诏主皮逻阁讨伐归降吐蕃的诸部,并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很快就统一了洱海地区的诸诏。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146]次年,皮逻阁迁居太和城,南诏政权的势力日渐强大,进而兼并了洱海以东爨氏白蛮地区。

南诏政权建立后始终与唐朝保持密切的臣属关系,唐朝的政治文化对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南诏政权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南诏王是最高统治者,自称“元”或“骠信”,官僚机构最高长官为清平官,共置6人,从中推选1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武职最高长官为大军将,共设12人,地位略低于清平官。每日清平官、大军将与南诏王共同议军国事。又设外算官2人,由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处理王廷日常事务。此外,还有酋望、正酋望、员外酋望、员外等官职。具体的行政机构为“九爽”与“三话”,九爽为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三讬为乞讬主马,禄讬主牛,巨讬主仓廪。又置“都爽”总掌之。诸爽和三话之官均由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任。此外还设有“爽酋”、“弥勒”、“勤齐”掌赋税;“孺司”掌机密。地方制度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行政机构,设置府、州、郡、县。二是军事系统,在洱海一带腹心地区设置10赕,腹心以外地区设6节度,2都督府。[147]南诏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制度都可以看到唐制的影响,通过这套严密的统辖制度,强化了南诏王对各地区的统治,为南诏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748年,皮逻阁卒,其子阁罗凤即位,唐册封阁罗凤继袭“云南王”。南诏在兼并东部爨氏白蛮地区以后,为防止南诏势力坐大,唐王朝对其由扶持转向抑制。《唐会要·南诏蛮》记载,阁罗凤时,“与(剑南)节都使鲜于仲通不相得,云南太守张虔陀复私其妻”。张虔陀改任越嶲都督后,间离南诏上层,培植南诏敌对势力,并秘密筹划攻打南诏,虽阁罗凤上表唐廷申诉,但仍“不蒙矜察”。[148]于是,750年阁罗凤派遣大军攻陷姚州都督府(今云南姚安),杀死张虔陀,攻占附近32个羁縻州。751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安南都护王知进奉朝廷之命征讨南诏,阁罗凤遣使至鲜于仲通军前谢罪,并言:“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149]仲通怒,囚使者,大军直抵南诏白厓城,阁罗凤率军大败唐军,鲜于仲通军仅以身免。阁罗凤遂北臣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吐蕃谓弟为钟),给金印,号东帝。阁罗凤转投吐蕃并非情愿,曾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150]

754年,唐朝再次对南诏用兵,宰相杨国忠任李宓为剑南节度使率十万大军讨伐南诏。面对强大的唐朝军队,阁罗凤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唐军粮米罄尽,疾病流行,死之七八。当唐军准备撤退之时,南诏军队快速出击发起猛烈的攻击,李宓投江而死,唐军全军覆灭。据《南诏德化碑》记载了这次战争的惨状,“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151]其后乘安史之乱,南诏积极向外拓展领地,逐渐控制了滇东北、滇东南和黔西地区。765年,南诏建拓东城(今云南昆明),镇抚滇东和东南地区。[152](www.xing528.com)

779年阁罗凤卒,其子早死,孙异牟寻继王位,迁都阳苴哶城(今云南大理)。自南诏叛唐,虽经常与吐蕃联军寇抄唐边地,但也遭到吐蕃的轻视和欺压。同年,吐蕃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地位由兄弟之国下降为附属国。而且,“吐蕃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岁索兵助防,异牟寻稍苦之”。南诏清平官郑回(汉人)劝异牟寻弃吐蕃复归唐,异牟寻纳之,于是派人向唐剑南西川节都使韦皋请求内附。得到唐德宗的允许后,788年,南诏遣使入朝。794年,南诏大破吐蕃于神川,断铁桥溺死吐蕃兵以万计,并俘吐蕃五王,南诏王“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795年,唐德宗“册异牟寻为南诏王”,“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异牟寻受唐册印、服备物,曰:“开元天宝中其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此后,岁岁入朝纳贡。[153]

816年,异牟寻孙劝龙晟在位时发生内乱,弄栋节都使王嵯巅杀劝龙晟,立其弟劝利为王,从此南诏大权旁落王嵯巅之手。王嵯巅擅权期间开始出现寇抄唐边地的现象。829年,南诏大举攻唐,王嵯巅率领的军队攻入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154]自此,南诏再次叛唐。859年,世隆继任南诏王以后,南诏攻掠唐边的战争不断升级,如唐僖宗时噁携等云:“自咸通(860)以来,蛮(南诏)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155]战争不仅使唐朝国力疲敝,而且也大量消耗了南诏的人口和实力,双方都走向衰落。877年南诏王世隆卒,子隆舜继位,改变了与唐朝敌对的政策,南诏与唐朝的关系趋于和好。但南诏进入了衰亡时期,政权内乱不止,897年,隆舜被杀,子舜化贞立。902年,清平官郑买嗣杀舜化贞及王族800余口,建立大长和国,南诏亡。[156]

总而言之,隋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有战争,也有和平。然而,无论在哪种状态下,边疆民族政权与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从未割断过,而且受高度发展汉文化的熏陶,这些地方民族政权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社会制度或多或少表现出明显的华风。这与隋唐王朝在边疆实行册封朝贡体制的同时,大力推行羁縻府州的统治制度有密切关系。隋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对发展和巩固隋唐王朝的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