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方民族与民族政权的关系—《中国地方史纲》研究成果

北方民族与民族政权的关系—《中国地方史纲》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以及丁零、敕勒和柔然。北魏统一北方后,匈奴逐渐融入汉及北方各族之中。魏景元二年,力微遣其长子沙漠汗出使魏国,沙漠汗留为质子,是为拓跋鲜卑与中原汉族政权正式建交之始。丁零,两晋时的敕勒、北朝时的高车,皆为同一民族。

北方民族与民族政权的关系—《中国地方史纲》研究成果

魏晋北朝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以及丁零、敕勒和柔然。各族不断内迁进一步徙居北边诸郡。内迁诸族长期接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加强了族际间的密切接触和联系,使各族的差异性向共同性转化,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曹魏时期,将内迁的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置帅,选汉人任司马监督之。魏末又改帅称都尉。左部都尉统万余落,居故兹氏县(今山西临汾南);右部都尉统6000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南部都尉统3000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都尉统4000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中部都尉统6000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东北)。至此,保塞的匈奴有3万余落,分布于今山西汾水流域。

西晋时期,塞外的匈奴及其从属部落投归者不少于20万人,亦被安置在缘边诸郡,在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均有匈奴部族,其中尤以并州诸郡及河东郡最为集中。西晋对境内匈奴等少数民族基本上沿袭了汉魏的统治制度。西晋末年,内迁的匈奴人趁中原陷于战乱,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在五胡十六国中,前赵政权、夏政权是由匈奴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匈奴逐渐融入汉及北方各族之中。

西部鲜卑即拓跋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后西南徙入阴山河套据有匈奴故地之后,迅速发展起来。魏甘露三年(258),力微率部由五原郡匈奴故地徙居定襄郡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部众浸盛,诸部皆畏服之”,[102]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拓跋鲜卑为首的部落大联盟,强盛时期,占据了“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的地区,为拓跋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魏景元二年(261),力微遣其长子沙漠汗出使魏国,沙漠汗留为质子,是为拓跋鲜卑与中原汉族政权正式建交之始。此后,双方“聘问交市,往来不绝”。[103]

295年,力微少子禄官统部,拓跋部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308年,猗户总摄三部,“控弦骑士四十余万”,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力量。西晋末年,正值中原大乱,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欲依靠拓跋部力量以对抗刘、石,遂于310年请求晋朝封猗户为代公,并于314年进封为代王,并割陉岭以北(今山西原平勾注山以北)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地与猗户。众多晋人的归附使拓跋部的势力更为强盛,“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传至什翼犍时期“始置百官,分掌众职”,[104]至此代国正式具有国家的规模。304年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代国开始有了定居的政治中心。376年,前秦苻坚出兵击代,什翼犍大败,部落离散,代国一度灭亡。其后拓跋鲜卑重新复国,向中原发展,建立了北魏政权。

乌桓,也作乌丸。东汉末年,乌桓人主要分布在上谷、辽西、辽东、右北平等郡,居于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乌桓人结成联盟,以辽西大人丘力居为联盟长,形成史书所称的“三郡乌桓”。190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105]袁绍借乌桓之力率兵击败辽东属国的公孙瓒。在中原的割据战争中,三郡乌桓一直支持袁绍。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后,于207年东征乌桓,乌桓及汉民前后降者20余万,乌桓“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106]内迁的乌桓人后来主要融入中原汉族之中,留居塞外的乌桓人多与鲜卑人相融合。(www.xing528.com)

丁零,两晋时的敕勒、北朝时的高车,皆为同一民族。[107]原住地在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阿尔泰山的北部地区。三国时,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为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西北额尔古纳河及阿尔泰山、塔城一带,称西丁零。东汉建武年间(25~26),部分被匈奴役属的丁零人从漠北逃亡到今甘肃兰州、武威酒泉以北,居延海黄河一带游牧。[108]后又有一些丁零人东迁至陇西,南下至成县周围定居。

丁零部落大量移入塞内是在晋初,内迁的丁零分布地区极其广大,几乎遍及我国整个北方。其中以分布于河北、山西和河南三省区的翟氏丁零势力最大,占地最广,于388~392年在今河南北部建立了翟魏政权(前后约9年),不久被后燕慕容垂所灭。史载,翟魏灭亡后,“所统七郡户三万八千皆安堵如故”。[109]3.8万户人口中估计绝大部分是汉族和他族人民,丁零族可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110]从翟魏政权所占地域之广、人口之众来说,无疑是十六国政权之外比较大的政权了。

4世纪中期以后,拓拔鲜卑兴起,先后征服了漠南、阴山南北的敕勒诸部,陆续被北魏迁到漠南的敕勒人约有六七十万。北魏对这些被征服的敕勒人釆取保留其原来部落组织的政策,派官吏加以监视和管理。集中在六镇的辖区一带,即武周(今山西左云南)塞外以东至濡源的敕勒诸部称东部敕勒;主要集中在武川、怀朔、沃野等镇的,即武周(今山西左云南)塞外以西,直至五原阴山一带的敕勒诸部称西部敕勒;六镇北、漠南一带的敕勒诸部称北部敕勒。

487年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游牧于漠北的敕勒10余万落向西迁徙,在今新疆交河故城一带西北建立了“高车国”。[111]其强盛时期控制的地区,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112]南服高昌、焉耆、鄯善,西接悦般,东与北魏相邻。魏太和十四年(490),阿伏至罗遣使至平城贡献方物,愿与北魏联合攻打柔然。孝文帝对来使“各赐绣裤褶一具,杂彩百匹”。[113]此后双方遣使报聘,互相往来,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14]541年高车国被柔然所灭。

柔然,东胡族系的古族。[115]4世纪末5世纪初兴起于大漠南北,在统一漠北之后,于北魏天兴五年(402),社仑建立了政权,自称丘豆伐可汗。为了与北魏争夺漠南地区的统治权,柔然一方面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政权,一方面向南朝宋、梁朝贡,献马、貂裘等,并不断出兵骚扰北魏边郡,掳掠人口、牲畜、粮食,为此北魏不断出兵征讨柔然。从402年至487年间,双方的战争几乎一直未停止。柔然在漠南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攫取了不少西域城郭国家的土地。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高车副伏罗部西迁自立,柔然的力量大为削弱,进而失去了对西域的统治。柔然与北魏的关系逐渐和缓,建立了正常的交往关系(如通使、和亲)。534年,北魏分裂,形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柔然可汗阿那瓌抓住时机,一方面,先后与东、西魏通婚和亲,[116]接受双方的馈赠,从中取利。另一方面,注意整顿内政,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重用汉人淳于覃,改革官制,与东、西魏分庭抗礼。552年长期为柔然役使的铁工突厥部起义,555年突厥人最终摧毁了柔然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