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南海、桂林、象郡后,汉武帝时期再次建立南海、九真、珠崖等9郡,从而有大量入越的北方人口与越人杂居,他们带来了铁器和牛耕技术,使岭南地区“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开始发生变化,成为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特色的新农业区。
(一)农业
百越族系中的众多南方民族,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百越使用铁器,始于战国,秦汉时期有了一定普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于百越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正义》记载,水耨“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耨,除草也”。可见种水田是百越族系的主要耕作方式。同时也种一些旱地作物,在某些落后的地区还存在着“刀耕火种”的方式。
南越国时期,铁制农具还比较缺乏,仰仗中原的输入。吕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吕后“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这引起南越王赵佗的不满,曰“高皇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鬲绝器物”。[227]可见西汉前期,岭南地区铁器的使用还不普遍。百越中的西瓯、骆越尚不知牛耕。汉武帝灭南越以后,汉人不断迁入岭南地区,汉人带来的先进工具与农业技术促进了百越农业的发展,很快就普遍推广牛耕。[228]两汉时岭南除水稻外,还出现了北方的农作物——粟,并得到普遍种植。[229]旱作土地得到利用,增加了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岭南较为偏远的地区,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230]
(二)手工业
秦汉时期,百越族系民族的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岭南的铜矿开釆及冶炼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其青铜制造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产品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31]并已生产商业性铜器。[232]纺织业中已能生产麻织品与丝织品,[233]而桑麻种植与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同时掌握了从甘蔗中提取糖的技术。南方江河纵横,百越人的造船工业较为发达。《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越人欲为变,必先田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234]越人的造船工业发展较快。1974年在广州发现了秦汉时期南越的造船场。[235](www.xing528.com)
(三)商业贸易
岭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交往日益增多。南越国与西汉王朝互通关市,许多中原人前往岭南地区进行贸易,《汉书·地理志》云:“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南越国曾多次遣使向汉王朝进献犀角、紫贝、大象、孔雀和珊瑚树等地方物产,并从西汉帝王那里得到丰厚的回赐。中原输入岭南地区的物品主要是铁器,牲畜及各种日常用品。岭南与云贵、巴蜀地区也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百越人从巴蜀买进铁器、枸酱等物品。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伏波将军马援相继开通了由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至浪泊(今越南东英县西南)的新道,由交趾到九真郡的道路,又有与云贵地区相通的交州道,建初八年(83)整修由零陵、桂阳进入岭南地区的道路,使岭南地区水陆交通十分发达。[236]在与各地频繁的贸易过程中,岭南地区的番禺、徐闻,合浦发展成为繁荣的都会,并成为古代中国与南海诸国经济交往的中转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岭南“民间的海外贸易”也开始逐步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盛。[237]
但闽越地区因“地深昧而多水险……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238]发展较为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