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方史纲-大一统经济政策与共同经济的形成

中国地方史纲-大一统经济政策与共同经济的形成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由道啬夫主管,一般在夷道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西汉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即由国家统一征购、转销、调运货物,并且由国家平抑市场物价,对全国市场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11]对民族共同体而言,共同经济生活是其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秦汉时代大一统国家内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为保证汉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

中国地方史纲-大一统经济政策与共同经济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的形状、重量甚至计算单位都不一样。秦朝建立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货币分为上币和下币,上币为黄金,以镒为单位,20两为1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和度量衡器作为标准。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对经济的交流和商品的交换以及市场的扩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华夏民族的经济联系。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批准的各种财政命令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中央具体管理财政的机构有大内和少内,大内管理国家的财政,长官称治粟内史,具体负责田租征收;少内管理帝王的财政,长官称少府,具体负责山泽盐铁税收和人口税。地方上的管理分为郡县两级,郡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财政长官,县令、县长为县一级的财政长官,层层管理。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由道啬夫主管,一般在夷道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秦朝通过严密的财政分工、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和管理。

汉初,由于连年的战争民生凋敝,据《史记·平准书》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反映出当时畜牧业凋敝的程度。为了尽快转变这种状况,丞相萧何采取减免徭役的方法鼓励民间养马,同时王朝长期推行“令民得畜边县”[10]的政策以保证畜牧的供应。在政府的政策扶植下,西北地区沿着长城地带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农牧混合区,成为北方游牧区和中原农业区间的经济桥梁。这样,内地和边地的经济都得到了互惠,尤其是农业区得到了稳定的牲畜来源,各民族间的往来更加频繁,经济上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性。林业渔业等农副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商品的频繁交换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上述农、牧、副业的全面发展,使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这样的经济繁荣时期。(www.xing528.com)

秦朝的水陆交通网因秦王朝的短命并未发挥多大作用,但在西汉时期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交通网的形成,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持续而广泛的发展,使经济产生了良性循环。《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其所欲。”说明商品交换很频繁,物流通畅。前113年,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以五铢钱通行全国,形成了统一的货币体系。西汉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即由国家统一征购、转销、调运货物,并且由国家平抑市场物价,对全国市场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城市的繁荣,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长安商市:“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朅货方至,鸟集鳞萃,鬻者兼赢,求买不匮”,反映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各地商业城市的发达不下长安,主父偃就曾对汉武帝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11]

对民族共同体而言,共同经济生活是其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秦汉时代大一统国家内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为保证汉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