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方史纲:政治一统与共同地域形成

中国地方史纲:政治一统与共同地域形成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汉民族形成的条件,秦汉王朝在政治上的统一,对于其共同经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可是秦朝所开创的统一局面,并没有因秦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在全国设立郡县的同时,分封各诸侯王,王的主要官吏由皇上任命,实际上起着监督诸侯王的作用。对人民,规定非经政府许可,人民不得随意迁徙流动,期望能保证地方的稳定。可以说,汉民族的形成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政权的调整和保证。

中国地方史纲:政治一统与共同地域形成

作为汉民族形成的条件,秦汉王朝在政治上的统一,对于其共同经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中国从此跨入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时代。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7]其后又征服闽越置闽中郡,取岭南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并征发50万人与越人杂居。在北方,将军蒙恬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套一带,建九原郡,并迁去内地人民3万户。至此,秦朝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8]的疆域都纳入了版图。出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秦始皇将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后世所称的“万里长城”,长城之内为从事农耕经济的汉人郡县地区,长城之外为经济类型多种多样的边疆民族地区。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是与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的。

郡县制确立之后,秦始皇为肃清诸侯割据势力,保证国家政令通畅,下令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并从前220年开始,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通到燕、齐故地;一条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从咸阳经上郡到九原郡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使王朝中心地区与郡县的边缘地区连结在一起。接着又开凿运河,沟通南北水系,使航运畅通。在今甘肃省境内开凿了一条有名的秦渠,在关中地区引渭水为兰池,在咸阳至南山开凿了一条漆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系在一起,便利了交通,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于是,秦朝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国各地都控制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之中。(www.xing528.com)

然而,由于秦王朝实行暴政,为了生存,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原六国贵族也借机谋求复国,很快推翻了盛极一时的秦王朝。可是秦朝所开创的统一局面,并没有因秦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出现“汉人”称谓,吕思勉先生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9]汉族开始有了特定的称谓。

汉承秦制,并把秦朝的成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全国设立郡县的同时,分封各诸侯王,王的主要官吏由皇上任命,实际上起着监督诸侯王的作用。文帝、景帝时期,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国力迅速回升,财富积累日多。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北伐匈奴,南平百越,通西域,疆域不断扩大。汉武帝创立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的刺史制度,分天下为十三部州,每部州设专职的检察官,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扰乱社会秩序。对人民,规定非经政府许可,人民不得随意迁徙流动,期望能保证地方的稳定。施行“推恩令”,并以“酹金夺爵”的手段削弱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还将豪族内迁,打击地方势力,客观上稳定了国家政权。汉朝以后,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各民族也有过分裂和斗争,但是分裂使得统一的的范围愈来愈大,民族间融合的趋势愈来愈强烈。可以说,汉民族的形成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政权的调整和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