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东方民族支系繁多,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淮水流域和东北地区,称之为东夷。诸侯国中与东夷关系最密切的是齐、鲁、楚等国。到春秋晚期,东夷古国多数被齐、鲁、楚等国所吞并,东夷主要人口逐渐的融入到了华夏族当中,这种融合进程一直到战国末年最终完成。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东夷人建立的国家主要有莱、莒、郯、介、根牟、牟等国。
莱夷是山东半岛上的土著民族,是东夷中较强的一支,建国于齐国以东地区。史书记载齐太公在营丘立国之初,“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37]经历了激烈的战争之后,齐才得以立国。春秋时期,齐国和莱夷之间的战争也屡见于史书的记载,公元前602年,齐和鲁“伐莱”。[38] 两年之后,齐又“伐莱”。[39] 经过30多年齐国的打击,莱夷力量不断削弱,最后在前567年被齐所灭。[40]莱地并入齐国后,齐地才得以东际大海,享渔盐之利,这对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的莱人成为齐国人后,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
介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根牟国分布在今山东莒县东南沂水流域,牟国分布在今山东瑯琊,后皆被鲁国所灭。
莒国,位于今山东东南部莒县,负山面海,享有渔盐菽稻之利。春秋时期莒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曾兼并了许多弱小的国家。前431年莒国被楚国所灭。
郯在今山东郯城西南,战国后期被越国所灭。
淮水流域的夷人主要包括徐夷、淮夷、舒夷三支。徐夷又称其为徐戎,[41]分布在今江苏泗洪西南。徐夷在春秋中期经常与诸侯国会盟,十分活跃。前512年,徐夷为吴国所灭。徐夷首领章禹携其夫人及部分近臣逃奔楚国,楚人“遂城夷,使徐子处之”,[42]这部分徐夷上层分子成为了楚国人。
淮夷是夷人中较强的一支,包括许多部落。分布在今淮河下游,以渔猎经济为主。春秋前期,淮夷与鲁国的关系密切,依附于鲁国。前647年,“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43]遭到诸夏国的攻击。春秋后期,淮夷先是归附楚国,跟随楚国进攻吴国,后又追随越王勾践北上争霸中原。春秋晚期,鲁国附近的淮夷逐渐地融入鲁人之中,另一些淮夷人融入齐、楚之中,淮夷也成为了华夏族的一部分。
舒夷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舒城、庐江、霍山、桐城四县,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分支,后来群舒先后被楚国所兼并。到战国时期,随着楚、越国华夏化过程的完成,他们也逐渐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中的一员。(www.xing528.com)
东北地区主要有肃慎、秽、良夷、发人、俞人等古族与朝鲜侯国。
肃慎,也写作息慎、稷慎,[44]是东北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东北夷”。[45]肃慎的居地在长白山以北、牡丹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地区,是先秦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最北的古族。
秽,孔晁曰:“秽,韩秽,东夷别种。”[46]分布地东达日本海,南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达长白山与肃慎相邻,西至松嫩平原。秽人向周王室朝贡献“鯢鱼”,是一种海兽,“鯢鱼,似鲶,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蹄,大者长八九尺”。[47]秽人的社会发展状况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君主。
良夷为“乐浪之夷”,[48]向中原王朝贡献“在子”,此物是“身人首,脂其腹,炙之霍,则鸣曰在子”[49]的怪兽。由于语言不通,良夷与中原华夏各族的交往,必须要依靠“重译”[50],即几次翻译。
发人,“亦东夷”,[51]向中原王朝贡献“麃”,是一种象鹿、行走特别快的动物。
俞人,“东北夷”,[52]向中原王朝贡献“虽马”,“虽马巂如马,一角,不角者曰骐”。[53]俞人从史料记载来看,只见于周代,以后可能融入其它部落中。
朝鲜侯国,其先人是殷贵族箕子,商亡前率众迁至东北地区建箕侯国,其后进入朝鲜半岛,是周朝在东北地区的附属国。大约在西周末至春秋初期,箕侯国更名为朝鲜侯国。朝鲜侯国全盛时期的疆域相当辽阔,东部南至大同江流域,北抵日本海,向西跨有辽东半岛,在今辽宁省西部地区与燕国分界,包括今天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吉林省一部分与朝鲜半岛北部。[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