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名称源于史著《战国策》。因春秋时期的下限史学界观点不一,因而战国时期的上限也难确定,但其下限比较明确,即前221年秦灭六国。
(一)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1.东部诸侯国
齐国,前386年周安王承认了“田氏代齐”,封田和为齐侯。齐威王时,广开言路,重视人才,任用田忌和孙膑主持军事,使其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取得了对魏国的桂陵和马陵之战的胜利,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前286年,齐灭亡宋,引起了秦、赵、韩、魏、燕五国的不满,并起兵讨伐齐国。前284年,燕国军队在乐毅率领下,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并占领了齐国大片领土,几乎灭亡了齐。后来齐国军队虽然逐渐地收复了失地,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在前221年为秦所灭。
鲁国,在战国时期国力更加衰弱,成为小国,在前256年为楚所灭。
宋国,自春秋时期争霸失败以后,国内长期处于不安定的局面,进入战国时期后,国内贵族之间的斗争依然不断,国力进一步削弱,沦为一个小国,在前286年为齐所灭。
2.北部诸侯国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国,形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并于前403年得到周王的承认。韩国,开国君主韩景侯是春秋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其领土主要在今山西东南部、河南西部及中部,初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迁都宜阳(今河南今县),再迁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前375年,韩灭郑以后,又把都城迁于郑(今河南新郑)。韩西边与秦、魏相接,东北与赵接壤。韩国在战国七国中地域最小,力量也最弱,前230年为秦所灭。
赵国,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其领土主要地域在今山西中部及北部、内蒙古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初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来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再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东边到今河北东南与齐国为邻,南边至河南北部与魏国为邻,西隔黄河与秦国相接,东北与燕国以易水为界,北边与匈奴相邻。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改革,使其国力得到了加强,但长平之战为秦所败,国势从此衰落,前222年为秦所灭。
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是毕万的后代,其领土跨有山西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西部地区,呈一倒凹字形状,初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惠王时又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到黄河与秦国为邻,南与韩、楚国相邻,北与赵国接壤,东北与齐相邻,东南与宋为邻。战国中期,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后,成为七国中的强国,但在马陵之战失败后,国势一蹶不振。此后疆土陆续被秦攻占,前225年为秦所灭。
燕国,在燕昭王时重用乐毅进行改革,国势日强,成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后来燕国在韩、魏、楚、齐等国军队打击下,由盛转衰,并最终在前222年为秦所灭。
3.南部诸侯国
楚国,战国时期实力进一步加强,其疆域东北达到今山东南部,西达到今广西西北角。楚国攻灭越国后,疆域又扩大到今江苏、浙江等地,后来由于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国力渐弱,屡败于秦,前223年为秦所灭。
越国,在灭掉吴国以后,于前414年灭滕,次年灭郯,疆域不断扩展。前344年越王无疆兴兵攻楚,结果大败,无疆被杀。从此越国日渐衰落,前306年越为楚所灭。
战国时期,巴、蜀政权为了在楚、秦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组成了联盟,共同抵抗秦、楚的进攻,但他们最终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为秦所灭,秦在他们的领地分别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4.西部诸侯国
秦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日强,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并不断兼并他国的土地,最后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
经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期,诸侯国已由春秋时期的181国减少到20余国,并逐渐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局面。
1.诸国争雄战争
(1)魏齐之争
战国初期,魏国在李悝实行变法后,成为当时的强国。在魏文侯、武侯时期,东边联合韩、赵战胜齐。西边多次挫败秦人的进攻,攻占了秦之河西地,致使“秦兵不敢东乡”。[14]南边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15]后又夺取了楚国的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北边攻占了中山国。魏国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使之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周天子和诸侯皆听从魏国的意见。(www.xing528.com)
齐国,在齐威王时实行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16]强大的齐国与魏国不断地发生冲突。前354年,魏率领宋、卫联军伐赵,起因是赵国夺取了魏附庸国卫的领土。次年,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八万精兵救援,孙膑实行“围魏救赵”策略,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但此战对魏的打击并不大,前344年,魏召集了12个诸侯举行逢泽之会(今河南开封南),会后率领诸侯同去朝见周天子,魏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大败魏,此役魏军精锐尽失。接着韩、楚、齐、秦、赵乘机从东、北、西三个方向魏国进攻,魏国多面受敌,一再失败,国势衰弱。前334年魏惠王带领韩国等几个诸侯国君到齐之徐州(今山东藤县东南),尊齐威王为王,齐国也尊魏惠王为王,史称“魏齐徐州相王”。此后,魏、齐共分霸业,暂时缓和了两国的矛盾。
(2)齐燕之争
齐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对相邻的燕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的时机,派匡章率兵进攻燕国,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的都城。由于齐国破燕之后对其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引起了燕国人民的反抗,2年后齐军被迫撤出燕国。赵武灵王把流亡在外的燕国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17]尊重贤才,天下贤士争相赴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苏秦自东周来归,经过28年的努力,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18]前284年燕联合韩、赵、魏、秦大举伐齐,燕将乐毅很快就占领了齐都临淄,共攻下齐城70余座,皆划为燕国郡县,齐国仅剩墨和莒二城而已。
前279年,燕昭王卒,子惠王即位。齐举兵伐燕,齐将田单大破燕兵,将沦陷的70余座城池全部收复,迎齐襄王回临淄。齐虽然收复了失地,但国力并未因此而重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
各诸侯大国为了在激烈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展开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展开了外交斗争,争取别国与自己结约联盟,孤立对方壮大自己。诸国之间展开了“合纵连横”运动。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也”,主要表现为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合纵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19]主要表现为六国中的某几国分别与秦国结盟而攻打他国,连横派的代表人物是张仪。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东面紧邻的魏国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秦视魏为“腹心疾”,[20]不断出兵攻占魏国领土。前328年秦国釆取张仪的连横策略,将已占领的蒲阳(今山西隰县)、焦、曲沃归还给魏国,以公子繇为“质子”送到魏国,与魏修好。同时张仪前往魏国游说魏惠王,魏国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从此魏国失去在河西的全部领土。秦掌握黄河天险,加快了其东进的步伐。前324年,张仪率军进攻魏国,并筑上郡塞巩固防守。前323年,张仪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欲联合齐和楚共同攻打魏国。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公孙衍采取合纵政策,发起“五国相与王”运动,[21]共同对付秦国,参加的五国有魏、赵、韩、中山、燕。
前322年,秦王派张仪入魏,任魏相,目的在于破坏魏国与东方诸侯国的关系,说服魏王联合秦、韩而进攻齐和楚。前320年,秦借道韩、魏向齐国发动进攻,结果在齐将匡章率军顽强抵抗下,秦军大败。张仪的连横政策受到了挫折。魏将张仪驱逐出国,任用公孙衍为相合纵抗击秦。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抗秦运动,以楚怀王为纵约长,但实际出兵参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三国军队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被秦军打败。从此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不断的对三晋发动进攻,韩国被迫屈服于秦国,魏国的内政也受到了秦国的干预。秦和齐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齐、秦对峙局面形成以后,楚国成为仅次于齐和秦的强国。在共同反秦的基础上,齐、楚两国结成了联盟,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一大障碍。于是秦国派张仪游说楚王,秦以献地600里给楚为代价,要求楚国与齐断交。楚王在利益的诱惑下,轻易地与齐绝交。当楚派人向秦索取土地时,张仪说只答应6里,楚王大怒,于前312年,发兵攻打秦国,双方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大战,结果楚军大败。后来秦、楚两军又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交锋,又以楚军的大败而告终。此后,楚国逐渐衰落下去。
秦、齐对峙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其国力和军队战斗力都得到了提高,开始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齐的对手。为了打击赵国,秦于前288年约齐订立了联合五国攻赵的盟约。后在苏秦的劝说之下,齐国放弃与秦的盟约,联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进攻秦国。迫使秦国归还了魏、赵两国的部分失地。
秦国推行张仪的连横策略卓有成效,对外兼并战争屡屡获胜,秦惠王时“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22]而诸侯国之间合纵之策,虽然对山东六国有利,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想侵夺别国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再加上秦国加强连横破坏合纵,六国之间战争不断,互相侵伐,不断削减实力,以至最后被秦国各个消灭。
3.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
前237年,秦王嬴政亲政,任用李斯为相。秦王接受李斯灭亡六国的大计,加紧策划灭亡诸国,在大规模对各国用兵的同时,又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以配合军事上的进攻,最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灭亡六国的战争从对韩国战争开始。前233年韩王慑于秦之声势,对秦称臣。前231年韩国被迫把南阳土地献给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即兼治)。次年,内史腾率军攻韩,韩王被俘,韩国灭亡。
前229年,秦国乘赵国发生旱灾之机,派王翦、杨端率兵大举攻赵,赵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军无法突破赵国的防线。于是秦派人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杀李牧。次年,秦将王翦大败赵军,攻陷邯郸,赵国灭亡。赵公子嘉率宗族几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前222年,代被秦所灭。
前225年,秦派王贲进攻魏,包围了魏都城大梁,但屡攻不下。于是,秦军从大沟引黄河之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被冲坏,魏王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率大军攻燕,燕、代两国在易水以西抵抗秦军,被秦军打败。次年,王翦大军攻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迁都于辽东,并杀太子丹向秦军求和。前222年秦又派王贲率兵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前222年,秦派李信、蒙恬率20万大军攻楚,大破楚军。但由于秦军战胜后放松戒备,被楚军项燕跟踪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23]秦再派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杀楚将项燕,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大举进攻齐都临淄,齐国“民莫敢格者”,[24]不战而降,秦虏齐王建,王贲又分兵略定齐国各地,齐国灭亡。
至是秦最终统一了诸侯国,结束了历史上长期诸侯兼并纷争的局面,中国开始进入统一的历史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