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东北文化区,在地域上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北部及内蒙东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东北南部的韩侯国和孤竹国是同属周朝的诸侯国,在文化上属于华夏文化区。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分布着肃慎、秽族、貊族、山戎和箕氏朝鲜,文化上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也表现出华夏文化的深刻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夏商周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南部、中部地区相继进入到了青铜时代。[233]
(一)辽西文化区
辽西地区是指大兴安岭南缘及其延伸地带以东至辽河,包括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水系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辽西地区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初至中商前期,这一地区的文化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很多,已经出现了1000余处,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赤峰的夏家店、蜘蛛山、[234]敖汉大甸子、[235]辽宁的北票丰下等。[236]出土的陶器主要有鬲、甗、鼎、盆、尊、豆、爵、盂,具有商文化特别是早商文化的浓厚风格。彩绘陶器色彩鲜艳,图案构思巧妙,线条流畅,与商周容器上的文饰风格十分相似。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卜骨,有钻孔和灼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流行占卜习俗。
商末周初,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的魏营子文化,[237]遗存的陶器几乎全部属于夹砂红陶和红褐陶系,以素面为主,器类有袋足鬲、大口罐、钵、盆、瓮、粗柄豆等。墓地多选择在背山靠水的黄土台地或坡地上,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木椁墓,随葬的铜器有中原式的容器和车马器。另外在这一时期,辽河以西燕山南北地区发现一种北方式青铜器,各地出土的总数已超过100件,除个别见于遗址和墓葬外,多数为窖藏铜器,学者考证认为这些拥有北方式青铜器的游动人群即属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髟”人。
(二)辽东文化区
辽东文化区主要包括医巫吕山东麓到辽东丘陵山地西缘,整个辽河平原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在西周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文化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辽河平原的文化主要有高台山文化,1988年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了170余座墓葬,[238]墓多为南北向东西排列,均为单人土坑墓,流行侧身屈肢葬式。随葬的陶器中壶、钵的数量占一半以上,并且绝大多数壶钵类陶器施红陶衣,下葬时钵覆扣于壶之上,特有的丧葬习俗是高台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居住房屋为圆形地面建筑,可能是土坯砌的承重墙,木构架圆锥形的屋顶,室内有明显的吹爨的痕迹。出土的骨制品数量很多,选料加工精细,如有用动物下颌骨和肩胛骨制作的骨铲和骨耒。青铜器仅见有小刀、耳环、铜片等。从出土的小型石铸范看,当地人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www.xing528.com)
(三)第二松花江流域文化区
西周时期,东北中部的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文化,以西团山文化为代表。[239]这一文化的居民墓地多分布在较高的山岗上,往往与居住址相毗邻。墓葬排列较密集,首尾相接。墓葬以石棺木为主,最大的石棺墓长2.35米、宽1.2米、高1.4米,石棺用整块花岗岩拼砌而成,孤立地座落在山顶,随葬品丰富。小而简的石棺墓,以土石混筑,无底铺石。西团山文化居民的墓葬中随葬猪骨的现象十分普遍。青铜器大多数出自墓葬,其中曲刃矛、网格纹扇形斧、尾部穿孔小刀具有地方特点。
西团山文化的居民房屋多依山座落,开凿成半地穴式,临坡的一面垒砌石墙,室内中间有石板围成的炉灶,有的房屋内有窖穴。后期多居住在平地上,为浅地穴式圆角方形建筑,居住面往往有一个或几个长圆形火塘。在部分房址发现有用罐火去足的鼎敛尸的儿童瓮棺葬,有的埋在居室下,有的置放在居室内一隅。
(四)松嫩平原文化区
西周到春秋时期,松嫩平原的文化以白金宝文化为代表。[240]白金宝文化的居民居住的房屋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建筑,一般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以中间粗大的承重柱支撑屋顶,四周立有边柱,对屋顶起辅助的支撑作用,门向东南开,室内有火塘和窖穴。大型村落有灰沟、燧洞、大型窖穴等防御和贮藏设施。
白金宝文化的陶器主要以褐陶为主,并有少量的红陶和“红衣陶”,均手制,器表纹饰种类丰富,尤以几何篦纹最具特色,纹饰富于变化,特别是造型洗练的羊、蛙、鹿、骆驼等几何动物图案极具艺术表现力,是其狩猎、捕捞、养畜等经济活动的体现。出土的青铜器多为小型,有小刀、镞、耳环、联珠饰等。陶范和石范的出土,说明当地能够铸造青铜器,但制作水平低于同时期东北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