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更加扩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商王朝直接统治的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东北、西北及南方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经济共同构成了商代经济发展的全貌。
(一)中原经济区
商王朝直接统辖地区的最高土地所有者是商王,由商王直接占有和支配的土地,称作“王田”或“大田”。中原土地制度主要是井田制,田地四周有疆界,中间以灌溉沟渠和小路标划出齐整的方块田地,田野中阡陌纵横,整治规则,釆取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井田主要分布在商王朝的都城附近,其所有者是商王及大大小小的贵族。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各经济部门的全面发展,商代中原地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农业
农业生产是中原地区主要的经济部门。商代人们已经懂得农耕之前,首先“省田”,即巡视土地,选择耕地,然后划等,把土地分为上田、下田,或区别为不同的等级。[164]接着是整饬土地,在垦耕前清除地面杂草。随后是在农田中挖掘沟洫引水灌溉,井田中已有了整套的农田灌溉系统。商前期的耕作技术还很粗放,在殷地定都后,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懂得轮作和休耕,以保持地力。关于商代是否使用牛耕,目前学界争议很大。殷人大概已经知道施用肥料,[165]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商代中原地区大量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仍是石器、木器、蚌器和骨器。虽然对青铜农具的普及程度学界看法不一,[166]但当时已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已是学界共识。商代、锸、铲、镰、铚、犁铧等青铜农具,正式的发掘品、釆集品和传世品、著录品共计有65件以上。[167]青铜农具的出现,标志着商代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农具从其用途上看,主要可分为耕地工具、除草工具和收割工具三大类。
商代农作物的种类主要为粟、黍、稷、稻、麦、菽等,“五谷”齐备。其中黍、稷是最主要的作物,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此外,蚕丝生产也有所发展,卜辞记载商王曾多次派人察看蚕事。桑、麻等经济作物的培植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畜牧业
殷商的先人以畜牧业著称,积累了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商王朝建立后,有着悠久传统和基础的畜牧业成为仅次于农业的重要经济部门。
在商代的畜牧业生产中,对牲畜的饲养、管理,已脱离原始野放而进入比较精细的人工管理方式,掌握了畜牧业的一套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放牧、圈栏饲养等饲养方式。[168]商代还设有专门的牧场,甲骨文中有关于“牧鄙”的记载。
商代的家畜开始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各方面,牛马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黄河流域的人们已掌握了服牛驾马的技术,而狗已开始用于狩猎。殷墟遗址中,多次发现用马、牛、羊、猪、犬等作祭祀的牲畜坑,商贵族们常常宰杀几十甚至几百头家畜用来随葬。[169]商代中期的郑州商城内,发掘出很多马、牛、羊、猪、犬的骨骼。
3.手工业
商代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相当发达。生产门类增加,分工更加精细,手工作坊规模扩大,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较快。在各手工业部门中,最能代表商文明高度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冶铸业。
(1)青铜铸造业
商代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规模宏大,分工极细,造型奇巧、技艺精湛,纹饰瑰丽,在世界冶金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已发现多处商代的青铜作坊,青铜器种类主要有戈、矛、钺、镞、剑等兵器和鼎、爵、觚、尊、觯、斝、簋、盘、盂等礼器及一些生活用品。农业生产工具较少,只有锄、铲、等小型农具和斧、锛、刀、锯、钻等手工工具,此外还有一些乐器及装饰品等。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工艺程序主要有选砂、提炼、掺锡、制模、翻范、浇铸,最后还要对铸造好的器物进行琢磨与修饰,[170]人们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以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不同用途的器物。
(2)制陶业
商代的制陶业很发达,代表商代陶器先进水平的是釉陶和白陶。釉陶色以青绿为主,是青瓷的前身,扣之有金石之声,因此又称作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的分布已从中原地区扩展到长江中游,在河南郑州二里岗、[171]安阳殷墟、[172]河北藁城台西村,[173]以及东方的山东益都、[174]南方的江西清江、[175]湖北黄陂盘龙城[176]等殷代遗址,都有原始青瓷出土。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少量精美的刻纹白陶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3)骨器制作业
在金属工具和器物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制骨业也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制骨业包括用角、牙、蚌壳为原料制作的各种器物,制骨工具有小型的青铜刀、锯、钻及粗、细砂岩、砺石等。在郑州商城[177]和殷墟[178]都发现了骨器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骨料、骨器成品、半成品等,有生产、生活用具、有武器及各类装饰品、艺术品。骨料主要有马、牛、羊、猪、狗、鹿等家畜类动物的肢骨。令人注目的是还发现了以人骨作为原料的骨制品,在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有近百个人头骨,被用来制作器皿。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象牙觚、象牙梳,[179]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造型别致,工艺巧妙,是商代牙雕制品的杰出代表。
(4)玉器制造业(www.xing528.com)
制玉工业是为满足贵族生活所需要的奢侈品和装饰品而发展起来的,产品主要是礼器或与礼制有关的器具及装饰品。武丁之妻妇好墓中,随葬玉器达700多件。[180]商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环、玉瑷、玉璋等等,还有人和动物的玉雕像。商代玉器中,主要是平面浮雕和浅刻,也有一定比重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雕像,取材广泛,技法纯熟。商代玉器制造业在继承了夏代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吸收了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部族的工艺技术,因此,中原一带发现的商代玉器,往往带有东方一些部族传统的特点。[18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和织造绢帛的国家。商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展,人们已掌握缫丝技术和多种方法缫丝织绢,而且会使用有简单提花装置的织机。商代遗址发现很多麻布,据分析,麻纺织有区麻、绩麻、织絺等工序。[182]商人已经能织成纨、纱、罗、斜纹等高级纺织品,丝织物成了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纺织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漆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商代的漆器制造业在晒漆、兑色、髹漆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与雕刻、绘画、镶嵌等工艺有机结合。常见的漆器有漆盘、漆盒、漆豆、漆罍等。漆器质地纯净,花纹精美纤细,色泽艳丽,有的还嵌有绿松石,工艺相当精巧。
4.商业贸易
商代的商业活动,一部分是民间交易,一些平民自产自销,从事一些小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交换一些日用品。贵族们生活中所需要的某些珍贵的消费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频繁的交换而来的商品,如在殷墟遗址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海贝、鲟鱼甲及玉料、金子、绿松石等,皆非郑州或安阳的本地产物,当是通过远距离交换得来的。《尚书·酒诰》载,商遗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殷人牵着牛车到远处从事交换贸易。
商末铜器上载有“锡贝”、“赏贝”的铭文,亦常见“贝朋”、“贝若干朋”的记载,朋为贝的计量单位,王国维曾考证应以10贝为1朋,[183]这说明贝已经成了比较通行的货币,而不再是装饰品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已开始成为财富的象征。
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商代的交通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水路交通工具是船,陆路交通工具是车。以国都(今河南安阳殷墟)为中心,有几条重要的交通路线,向北沿太行山麓(相当今京广线的北段),经今河北省北部,直达今辽宁西部地区。向东可达今山东省境内,再向南,沿今津浦线北段,可进入今江苏北部。在西方,沿太行山南麓可进入今山西省南部。[184]商人们在各城市间来回往返,贩运各地土特产品,早期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二)其他经济区
商代中原地区的经济日渐发展的同时,周围各方国和部落的经济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原与各边鄙地区的经济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在周边各地区快速传播,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如东方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传播到中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1.长江流域经济区
商王朝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之后,很快控制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长江中游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与中原地区形成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商代长江流域继续发展稻作农业,渔业经济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手工业生产取得突出进展的亦是青铜器制造业,吴城遗址(今江西清江)的发掘表明,当地人已掌握了熟练的铸造技术,其制造青铜器的方法与中原一带有较大差异,即用石范来铸造青铜器,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经济生产特色。[185]江西省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造型之奇、品类之全、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令人惊叹。[186]江西新干墓出土了青铜锸、、镰、犁等十余件农具,反映南方地区青铜农具的生产和使用甚至可与中原地区相比,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
长江流域各地区的陶器生产具有地方特色。江南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使用广泛,印纹硬陶扣之有金石之声,硬度为陶器之冠,色泽皎洁,尤其盛行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原始瓷器始见于商代,江南地区生产的原始瓷器与中原地区郑州的原始瓷器虽有一些共性,但又有很大区别,江西吴城与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各具特色,[187]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总体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及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东北经济区
东北地区各古族、氏族部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西南部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大、小凌河流域居民的经济活动为农牧业并重,渔猎经济也占有一定比重。铜器制作业具有地方特色,出土有兵器和铜镜、带嘴钵形器等器物。东北其他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以狩猎釆集为主,还有一定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商代东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除了西南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没有出现规模较大,分布较密集的聚落。
3.西北经济区
西北地区指洮河、白龙江流域(今甘肃省境内)及泾水和渭水上游一带,人们主要从事狩猎、畜牧业经济活动,迁徙性较强,农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手工业水平不如中原地区发达,青铜器主要有戈、矛、镞、刀和铃等。制陶业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器质地粗糙松散。日用器皿以夹砂粗陶居多,但也有少量陶器制作得很精致,造型美观匀称,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地区居民聚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