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是夏王畿所在地,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四周其他古族、氏族部落地区在各自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夏朝势力范围所及地区,不同经济区之间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日益密切的整体的经济关系。
(一)中原经济区
中原地区是夏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农业、手工业及畜牧业生产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逐渐脱离原始形态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发展阶段。
1.农业
夏代中原地区居民的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中原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春秋冬三季干旱,冬季严寒,普遍存在黄土,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与供水性能,其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旱地农作物。夏代农作物品种以粟、黍为主,这两种作物对水、肥的要求不高,在幼苗期特别能耐旱,在速生期又需要高温多雨,[138]适合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夏代农业生产工具还比较简陋,主要是木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还没有发现铁器。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夏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铲、石镰、石刀、石斧等石器,骨铲、骨针、骨镞等骨器,蚌铲、蚌镰、蚌刀等蚌器,在一些房基、灰坑壁和墓葬壁上还留有木质的耒、耜的使用痕迹。耒和耜都是掘土的工具。[139]木耒、石铲、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普遍使用。夏朝建立前后很可能已经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系统,大禹治水时“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140]水利灌溉工程使农田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必然会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量剩余,造酒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夏代的造酒技术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在随葬的陶器里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即使是一般平民的墓葬也能见到觚、爵等随葬的酒器。[141]
农业知识基于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而提高,夏人的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也适应农业需要而有所发展,发明了四时节气和干支纪日法。中国古老的历书——《夏小正》,是后人追记并加工过的一部夏代历法。夏历合乎天时和自然物象的变化,将1年分为12个月,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变化以及需要从事的农业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
2.畜牧业
有关夏代畜牧业的史料不多,目前可知夏代有专司放牧之事的官职“牧正”,也有专门放牧的奴仆。[142]饲养或正在驯养的家畜种类有马牛羊鸡犬豕,可称得上是“六畜俱全”。畜牧业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手工业
夏代手工业与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分工,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夏代手工业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除已有的玉、石、陶、骨、木器的制作外,冶铜、造酒、制车等部门都已出现。
铜器制造业在夏代是比较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考古调查显示,二里头遗址铸铜作坊的规模很大,其总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表明当时的铸铜业已经比较发达。[143]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普遍发现铜器,[144]目前尚未发现青铜器使用于农业生产,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刀、钻、锥、锛、凿、鱼钩等工具;镞、戈、戚等武器;爵、铃等礼器。其中铜爵、铜铃等器物,采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比较复杂,反映出夏代的铸铜技术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玉器制造业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考古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琮、玉璋、玉圭、玉戈、玉刀、玉铲及一些小型玉装饰品,有的器形和花纹,成为后代殷墟玉器的祖型。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专业队伍和制玉作坊,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145]
制陶业是夏代相当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陶器种类繁多,制陶技术精良,一些陶器的花纹颇似铜器花纹,主要有盆、盘、罐、缸、鼎等炊器和容器,觚、爵等酒器,以及各种动物形状的陶塑制品,造型精致,神态逼真。
骨器制作业已经成为当时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二里头遗址发现不少切割的骨料,半成品,还有簪、锥、凿、铲、针、匕、镞、鱼叉等骨制品和角制品,同时发现了磨制骨器的砺石等遗物。东下冯遗址出土了刻花骨器。用骨、角、蚌为原料制成的装饰品十分丰富。[146]
木器加工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山西南部襄汾陶寺村大墓中出土的木鼓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木鼓,[147]鼓身作竖立的桶状,以红、黄、蓝、白、黑等诸种颜色绘有美丽的图案,鼓腔内散落着鳄鱼骨板,推测当初是鳄鱼皮鼓,应是《大雅·灵台》所谓之“鼍鼓”。此外,还出土了许多木制家具、木案、木杯、木盘、木觚等,制作精巧、美观大方,有的木器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色彩鲜艳,勾画精美。
夏代已有了相当进步的造车技术。制造车辆的工艺比较复杂,需要有木工、铜工、皮革工等多种工匠的相互配合。《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车正是专司车辆制造事宜的职官,反映出当时车辆制造业已成为夏代比较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除车辆外,夏代还有船、橇、辇等交通工具。
4.商业贸易(www.xing528.com)
随着农业和畜牧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夏代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已经处于萌芽状态。关于中国货币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时间,学界存在着争议。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有学者根据已发现的海贝、骨贝和石贝,认为贝在夏代已经作为货币在使用。[148]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及其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虽然都发现了贝,但数量很少,还不足以说明这些贝是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的使用时间上限只能追溯到商代后期。[149]
(二)其他经济区
中原以外的四周地区分布着很多古族、氏族部落,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发展着本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及釆集渔猎等经济,与中原夏族一起为繁荣夏代经济做出了贡献。
1.东北经济区
夏朝的东北,相当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赤峰一带地区,这里生活的氏族和部落,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和磨制的石器。采集和渔猎经济仍然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从考古中发现的动物骨骼判断,猪应是当地饲养的最主要的家畜,其余还有狗、羊、牛等,鹿科动物是当时主要的狩猎对象。[150]
手工业中突出的是制陶业和金属加工业。陶器中的鬶、爵等与中原地区相比,独具特色。[151]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彩绘技术,以“鸟”、“饕餮”等为代表的图案对商朝青铜器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52]这一地区的赤峰夏家店、四分地、宁城小榆林子、敖汉大甸子等地相继发现了铜器,青铜冶铸技术已使用了合范和内范技术。
这一地区在流经河北、内蒙古和辽宁西部的阴河、英金河两岸,发现了几十座城堡,聚落遗址沿河分布,排列有序,自西而东绵延达70余公里。[153]有的地方居民点分布相当稠密,如赤峰以西的西路嘎河两岸,聚落的分布几乎超过现代居民点的密度。这些聚落几乎都有围墙、壕沟等防御措施,并已出现原始的城市雏形。[154]从这些聚落的建筑形制及规模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黄河上游经济区
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河流域一带地区的氏族和部落,经济生活中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比较大,主要农作物是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角骨器。[155]养猪在当地家畜饲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临夏大何庄、秦魏家等遗址发现大量猪的下颚骨,其次是羊、狗、牛、马等。遗址中还出土了鼬、鹿、狍等动物骨骼,[156]说明釆集和渔猎经济仍然作为经济的补充部分而存在。
冶铜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在一些氏族和部落的墓地中发现了铜器,一般是小刀、锥、凿、镜、环等小型器物和装饰品。[157]当地铜器制作多釆用冷锻法,也有的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当地居民对我国西部早期青铜器铸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陶业、玉器制造业也比较发展,如青海乐都柳湾等地居民生产的陶器,器型丰富,种类繁多,有罐、盆、碗、豆、壶、鬲和动物形等器形。[158]制陶工匠已经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质细腻、制作精致,颇富时代特色。玉器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有一处规模很大的玉器作坊,出土玉器有青玉、白玉、碧玉等不同种类,有玉璧、玉璜、玉刀等不同器形,[159]表明当地已经有一些专门人员从事玉石器生产了。
这一带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房屋建筑坚固美观。[160]
3.黄河下游经济区
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有一定地位。这一地区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有斧、刀、铲、锤等石器,镞、锥、针等骨器,镞、锤和带倒刺的鱼镖等角器,镞与镰等蚌器,此外还有少量青铜锥形器。[161]一些陶纺轮和网坠的发现表明这一地区已出现了原始的纺织业。制陶业明显的衰落,大多数陶器器胎厚重,种类和器形也有较大变化,主要有甗、尊、罐、簋、豆、盂、鼎、盆、杯等。纹饰主要是弦纹、凸棱纹、划纹、压印纹和彩绘等。
4.江汉经济区
江汉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夏朝这一地区的稻作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当地居民栽培种植的水稻产量较高。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稳定发展。饲养的家畜种类以猪为最多,此外有狗、羊和鹿等。[162]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比较发展,绳纹成为陶器的主要纹饰。陶器有鼎、盉、盆、钵、豆、罐、壶、缸、杯等,在东部沿海地区影响下还出现了陶鬻、陶斝。陶塑工艺有很大进步,一些遗址发现了成批的红陶捏塑小动物,数量和品种都很多,其中有陶人像和鸟、长尾鸟、猪、羊、象、龟、鸡、狗、豹、猴、鼠等动物造型,形象都很生动。[163]
江汉地区的先民们不断吸取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居民的先进经验,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这一地带的聚落遗址已经非常稠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