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界流行中国文明起源“一元论”,一些外国学者强调外国史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北来说”、“南来说”。50年代末,由于考古文化的新发现,安志敏、张光直、石邦兴三位先生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豫西、晋南和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广泛开展,一些碳14数据逐步发布,人们认识到核心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不比边缘地区早。于是,核心地区起源说很快被“区域文化多元说”所取代。[9]到20世纪末,中国各地已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对于原始文化分区的认识,学界有多种观点。
最有影响的首推苏秉琦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新石器时代人们以血缘为纽带,强固地维系在氏族、部落之中,这样,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必然有其独特的特征。他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的研究,提出“区系类型”理论,据此将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系: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广义的北方为西北、北方和东北,狭义的北方包括辽东、辽西、内蒙古河套地区、河曲地带、陇西等5个亚区系,各亚区新石器考古文化各成区系。以辽西、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也是农牧交错地带,新石器时代红山、富河、赵宝沟文化在这里交错,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在这里交错。似可认为燕文化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几经周折融合了当地几种不同文化而形成的。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包括胶东、鲁东北、鲁西南三个亚区系。鲁西南地区的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自成系统;鲁东北以青州为中心,既与周围保持多方位的文化接触联系,又长期保留自成一系的文化特色,与齐文化有密切关系;胶东地区虽起步较晚,但绝不落后,文化前后相承,特征鲜明,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两地民族文化传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包括陇山东、陇山西、宝鸡至郑州三个亚区系。陇山东西古文化不可简单地归为同源,但都与周秦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宝鸡至郑州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还可以分为宝鸡至陕县、陕县至洛阳、洛阳至郑州三个小区系,黄河中游的汾、渭、伊、洛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凝聚作用。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包括太湖流域、宁镇地区、苏鲁豫皖交界区兰个亚区系。太湖流域的文化序列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古吴越文化。宁镇地区以南京为中心,连接江淮之间与皖南、赣东北地区,这里较早地与中原地区古文化有密切联系,对于西北与东南两大地区的文化交流,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古文化富有特色,可能与历史上的“徐夷”、“淮夷”有关。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包括江汉平原、四川盆地二个亚区系。江汉平原的古文化是以楚文化为主,又可分为以仰韶文化为基础的、以大溪文化为基础的、以屈家岭文化为基础的三个原始文化小区系。四川盆地从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存在着自成一系的古蜀文化区系,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www.xing528.com)
(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包括赣北、岭南二个亚区系。赣北地区印纹陶发展序列完整突出,大约距今400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江西吴城商代城址的发现,说明这里的文明既与殷商文明有密切联系,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岭南地区的各地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岭南有自己的青铜文化,同时与中国其他古文化发达地区之间又是息息相通的。
苏秉琦在指出各大区系古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范围的同时,十分关注各大区系内外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在六大区系范围内涵盖为大致平衡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见图1-1)。[10]
图1-1 苏秉琦“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严文明先生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存在旱地农业、稻作农业、狩猎釆集3个经济文化区。旱地农业地区和稻作农业的部分地区(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严文明将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区。中原文化区,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老倌台、磁山——仰韶——中原龙山文化,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类型,分别孕育了夏、商、周文化,后世的华夏族在这里形成。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拉乙亥——马家窑——齐家文化(可分为若干地方类型),表现出与中原新石器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可视为仰韶文化异化的产物,应是戎羌各族的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应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辽河与大凌河流域,兴隆洼——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文化,可能是燕文化的一个重要渊源。长江中游地区,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其后孕育了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应是古越族的史前文化。严文明认为任何一个文化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在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共同发展的。中国史前文化是多元的,早期文明不是在一个地区一次发生,而是在许多地区先后发生的,是这一广大地区的许多文化中心相互作用和激发的结果。[11]
从史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早期各地的文化面貌各异,但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加大,处于中心地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周边各文化区的联系更加广泛,在与各种文化接触、碰撞中不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因素,同时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化,从而使其发展速度加快,中原文化区逐渐居于领先地位,邻近各文化区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