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人类起源地方史纲

中国古人类起源地方史纲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历时半个世纪,考古工作者的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在今天中国疆域内,东南西北近极点处都已找到旧石器文化地点,据粗略统计有1000多处。这一地区的早期人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动物肉食。[5]距今12.8万年,地球进入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6]南方柳江人体质特征显示了蒙古人种的特征,也具有一些中国南方人的特点。

中国古人类起源地方史纲

目前国际学术界可以肯定最早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生存年代距今400多万~100多万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和东部,非洲以外地区至今未有确切的发现。自1913年美国传教士艾德加在长江沿岸采集到石器以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从无到有。新中国建立后,历时半个世纪,考古工作者的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在今天中国疆域内,东南西北近极点处都已找到旧石器文化地点,据粗略统计有1000多处。[1]

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期(以20~12.8万年左右为分界线),[2]研究者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北方和南方的旧石器文化就呈现出区域性特征。[3]早期人类活动的地点与人骨化石发现于南方的不仅多于北方,而且时代也早于北方,如表1-1所示:[4]

在对南北两大区域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研究后,王幼平(北大教授)认为北方地区还可以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地点集中在洞穴一带,生存环境多是温带草原地区,洞穴可能是早期人类避寒的场所,多个遗址都发现用火的遗迹。这一地区的早期人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动物肉食。无论狩猎还是拣拾食肉猛兽的食剩,都需要数量较多、刃缘锋利的小型工具。因此石制品形体普遍较小,以刮削器为主体,尖状器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砍砸器较少,或基本不见。

表1-1

南方,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可以分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多阴雨。人类喜欢以洞穴为居住地,或在洞穴附近活动。这个地区植被条件比较差,但比较容易利用各类动物资源,因此石器以中、小型石器为主,刮削器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次为石尖状器等小型工具。基本不见大型尖状器,砍砸器所占比例有限。东南地区是温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这里的原始人类喜欢选择靠近水源的露天营地,形成以河流为中心的栖居系统。林木葱郁,植物资源充足,早期人类更多的是通过砍伐、挖掘获取植物果实和根茎以饱腹。因此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大尖状器、石球占重要地位,刮削器、尖状器较少。以较大的砾石直接加工石器,加工粗糙,整体面貌呈现为粗大类型。[5]

距今12.8万年,地球进入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全球气候开始转入新的暖期,古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各地,南方和北方都有人骨化石的发现,如表1-2所示:(www.xing528.com)

表1-2

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人骨化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北方丁村人的体质形态比北京猿人进步,是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蒙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6]南方柳江人体质特征显示了蒙古人种的特征,也具有一些中国南方人的特点。

南方地区,原来东、西部的文化差异为更多的区域性文化所取代,南方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人类为适应环境采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计活动,但仍都属于釆集、狩猎经济类型。

北方地区,在保持很长时期南北两个亚区的基本特征之后,到旧石器时代较晚阶段出现了新的变化。王幼平认为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区,西部地区北方小石器工业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石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东部地区则出现了骨、角制品和细石器。[7]北方石器类型表明这个时期古人类的生计活动是以狩猎为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率,使这些“专业狩猎人群”成功地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动物资源。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性,应与不同原始群队生计活动有关,原始人类流动的生活促进了不同区域的交流。张森水根据河南南部发现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组合,既有南方石器主工业的特点,又有北方石器主工业特点的现象,推测交流的路线可能走“南阳通道”。[8]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各地旧石器时代文化先后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