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针和丝线封存的春天,
绽放在一幕屏风里。
游动的鱼儿定格在,
伸手触摸它的那一瞬。
时光把绣娘的针,
打磨得发烫。
重归红尘。
自小便知道蜀绣闻名天下,不过那名气一直深藏在书里,我并没有什么接触和体验。就像是有一处绝佳的风景,如果你从未涉足过,纵使别人说得再天花乱坠,你也不过是回一声淡淡的“哦”而已。
蜀绣就是这么一处风景。高岭之花隔得太远了,就无法被凡人欣赏。
女红这个东西已经消失许久了,现代的女孩子基本不需要缝衣服绣荷包,大家对“绣”这个字的概念大多停留在十字绣里。一个程式化的底板,几个简单的穿针引线的方子,规定好的颜色变换,仿佛是一个最简单的公式,通过不断的复制粘贴就能出来一副成品。十字绣绣好之后只能远观,不可近瞧。远看是花鸟人物风景,近看便成了马赛克,实在是煞风景。
我看十字绣看得多了,对“绣”实在是没有太大好感。
直到我有一天终于真真切切看到了蜀绣。
大概是初春的时节吧,杨柳还发着嫩芽,草丛里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白花,在这种鹅黄柳绿的时节出去吹个小风,踏个春,实在是惬意得很。于是就这么到了青杠树。刚下车,还没来得及扑向草地上的烧烤架,打眼先看着个古风的圆拱门,灰墙圆门,微微翘起来的飞檐,一溜白色的墙和暗红色的瓦,旁边还栽了棵有红叶的树,配色倒是颇为古典雅致,只是可惜了旁边没种上竹子。当时自己心头笑了一笑,觉得有意思,这么个小村落,竟然还做得有些苏州园林的影子。
定眼看了看,标牌是赭红底配明黄的字,上面写着:蜀绣博物馆。禁不住好奇,于是信步逛了进去。里面摆设倒是颇为亲切,不像是通常的博物馆那样带着拒人千里的傲慢。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个刺绣的木头架子,上面有着色彩繁复的丝线,最难得的是当真有绣娘在那架子上认认真真地做绣工,并不是摆个花架子,还当真就是在这儿干活的。这小博物馆随人进出,刺绣的过程也随人观看,看起来不像是个博物馆,更像是一家精致的蜀绣小作坊。
有时候会有三五个绣娘阿姐一起在那儿做工,一边绣着还能一边闲聊两句,你侧耳去听,还能听到成都软侬方言里的家长里短。我突然就对这里有了好感,那种满满当当的生活气息充盈在四周,让人感觉闲适又亲切。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反而让人怀念这种恬淡悠闲的生活氛围。
然而当你走进去,看到挂出来的一幅幅蜀绣的时候,你是会禁不住惊叹的。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走到这些蜀绣中间时,心里完全被它们的精致和美丽所震撼。仿佛那些小小的绣品都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将我以前对刺绣的无知和偏见扫荡一空。蜀绣之精妙,倘若不来亲眼看一看,你是无法体会的。就像是最好的羊脂白玉,一定要用手触摸才能感觉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莹润和温和一样,精美如蜀绣,一定要你走得很近,在自然的光照下,才能感受到它夺目的光华。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那绣品中的花鸟鱼虫,是活的。那鱼的每一个鳞片都绣得那样细致,那鸟的每一根毫毛都纤毫毕现,最难得的是绣线用色泽的变化非常完美地模拟了光线。同一条鱼身上,为着那光影效果,变幻了数种相似的丝线,乍一看根本看不出区别,凑得特别近才能够分辨出来。这样繁复的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观赏时,那光线似乎也跟着你在转动,晃眼一看,觉得那鱼在粼粼地游动,那鸟儿也似乎在振动翅膀。仿佛只要你一转身,这一屋子的蜀绣全部都能活过来,牡丹怒放,锦鳞游泳,鸟鸣啁啾,春天在那一瞬间盛开在你身边。
蜀绣之美,难以言喻。
扬雄对蜀绣的评语是“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说在看蜀绣的时候,你是不觉得它是一幅作品的,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活灵活现的。你觉得伸手摸到的不是一幅画,而是触摸到一朵花,一只鸟,一群鱼。蜀绣一向倡导“能灭去针线痕迹”,这就让它很能欺骗你的眼睛,你完全不需要借助3D眼镜,看到的蜀绣直接就是立体的,不仅立体,而且非常细腻,不仅细腻,而且色泽明亮。由于其特殊的针法,但凡稍微有一点阳光照耀,你就会觉得整幅绣品都在发光。(www.xing528.com)
蜀绣三异绣——贵妃鲤鱼
都说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可是我觉得,蜀绣才是天然的光影魔术师。很难想象,那样精美绝伦的作品,就是那些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的绣娘阿姐绣出来的。不过博物馆的小哥告诉我,就算是绣坊里最粗糙最简单的蜀绣枕套,也要绣一个多月。很难想象那些巨大而精美的蜀绣屏风需要耗费多长的时日。
难怪蜀绣美得那么惊人,当漫长的时光积攒在一针一线中的时候,必然会诞生某种沉潜已久的惊艳来。
可以说,蜀绣的美是浓缩时间、沉淀岁月的。可巧的是,成都似乎也是这么一个在时光里漫游的城市,优哉游哉,一点没有被催逼的焦灼。所以,在芙蓉城里赏蜀绣,还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呢。
蜀 绣
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在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早在东晋《华阳国志》中,就将蜀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唐宋时候更有“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的说法。进入当代,蜀绣在文化艺术性上仍有很高价值。
关于蜀绣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后扬雄又作《绣补》;汉时关于蜀绣的记载还见于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这些记载显示出在西汉时锦和绣都是人们心目中最精美的丝织物制品,表明当时的织绣工艺应当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蜀绣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技巧上,蜀绣已发展到双面、异形甚至异色。最高境界的双面异色异形绣,正反两面图案、颜色截然不同。
蜀绣的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100多种传统针法绣技中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相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与另三者相比,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
2006年5月20日,蜀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因此蜀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具有全国影响力。同时,作为文化物质资源,蜀绣也具备国家级文化资源实体,是织绣技术中的珍稀品类。楹联“锦水濯霞丝霞丝工巧成国粹,蜀绣论针法针法艺高皆绝伦”充分显现了蜀绣的“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蓉绣坊
蜀绣坊位于青杠树游客中心旁边,具备蜀绣艺术的现场体验、实物展示、商品售卖等功能,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目前,馆内展出的主要是蓉绣坊的产品。蓉绣坊里面的蜀绣有几百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芙蓉鲤鱼”座屏和“父亲”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等。
“蓉绣坊”是成都蓉锦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是成都市著名商标品牌。该公司专业从事手工蜀绣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多年来通过持之以恒的探索研发,拓展蜀绣技艺,产品门类从传统艺术品、收藏珍品,逐步向生活、居家领域拓展,让蜀绣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传承和推广蜀绣文化,公司现已投资建设两座蜀绣多功能展馆,位于蜀绣核心发展区——西华大道旁的蜀绣多功能展馆占地面积2 000多平方米,是培训绣娘,对外展示宣传蜀绣的重要窗口;位于全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景区的“蓉绣坊”生活馆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展馆的成立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元素,大大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的形象,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消费。2016年10月16日展馆迎来香港代表团参观,张明敏等人对馆内作品频频称赞,并购买订制多件蜀绣作品。2016年11月22日公司迎接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一行调研,张德江委员长对绣娘高超的技艺表示称赞。
张明敏先生在馆内参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