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四运动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化”的口号已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中国未能完全实现。虽然“五四”以来“救亡图存”的课题解决了,但历史好像有些相似之处。人类在有限的地球空间中,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其空间比以前显得更加狭窄。在“歌舞升平”的岁月里,随着光阴的流逝,鸦片战争以来的沉痛教训也似乎有些淡漠了。现代的社会,商品竞争代替了洋枪洋炮,先进的工业产品比往日的坚船利炮更有效地打破了重重关税壁垒,商业大国矛盾重重,为夺取市场而明争暗斗,商品市场代替了往日用武力保护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新的格局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是沿袭了过去的传统:茶叶、丝绸、瓷器、皮毛、鱼虾、水果等农副土特产品仍在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比重,而换回来的进口商品,又多是汽车、电器、精密仪器等纯工业产品。中国基本上没有改变传统的商品进出口结构和农业国的地位。欧洲的豪华汽车、日本的冰箱彩电充斥着中国市场。这种情况假若长期得不到改变,“救亡图存”的课题迟早会被重新提出。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现代化的世界,空间相对缩小,时间相对加快。新式武器、兵强马壮固然是救亡图存的必要条件,但敌不过现代化的商品渗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引诱。只有自身实现现代化,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和火眼金睛,才能真正地降服妖魔,往来自由。现在连新加坡尚且“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兢兢业业地巩固其现代化成果,千方百计地加快其现代化步伐,时时刻刻准备应对各种突然事件的发生。偌大的中国,难道可以高枕无忧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所以一误再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当权者对当时世界缺乏明晰的认识,得过且过,把精力全消耗在内部的权力之争上,因此列强一旦打来,束手无策,甘受屈辱。这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是决不能再重演了。
为避免历史重演,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振兴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以追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步伐。这一点,凡是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包括散布在五洲四海的炎黄后裔都有同感。有这一点共同认识,其他均可求同存异了。
但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途程,中国为什么行动迟缓?为什么现代化的进程一次又一次被打断?原因一定很多,而且很复杂,但文化问题是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所发表的文章看,多数人都认为其中有文化问题,即现代化不能只限于科学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文化深层的现代化相配合,其中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反思等等。“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时,毛泽东曾总结过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今天所谓的‘文化热’,却是在惊醒了‘最高最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世界人民的革命灯塔’的迷梦之后,重新痛感落后而再次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现实条件下产生的。”[4](www.xing528.com)
以上这些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投入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上来;由于同样的理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文化如何发展、如何现代化等一系列文化问题,便也被人们提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