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通义:西传与影响

中国文化通义:西传与影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物质文化逐次传入欧洲后,中国的绘画、园林以及诗歌文学等艺术文化也传入欧洲。这股园林中国化热潮,多半来自传教士的影响。中国园林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它之所以引起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好奇心,就在于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德国,中国的园林艺术得到更多的仿效。他在书中盛称中国园林艺术的高超,足为世界的模范。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权威学者和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艺术乃至物质文化赞叹不已。

中国文化通义:西传与影响

物质文化逐次传入欧洲后,中国的绘画、园林以及诗歌文学艺术文化也传入欧洲。

中国的绘画首先是通过带有各种图案的丝绸、陶瓷漆器等日用品、工艺品而传入欧洲的。因此,中国的丝绸、陶瓷、漆器对当时欧洲人来说,不仅是实用物品,而且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在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已有人仿造中国瓷器,白底上施以深蓝色的图案。而达·芬奇耗费五年时间所作成的“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显然是受了中国绘画的影响,其背景正是采用了中国画所擅长的自然山水作点缀。这种影响至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在欧洲所出现的“罗柯柯”运动而愈趋明显。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绘画,一是缺乏景物,一是缺乏线条,再一个就是缺乏奇幻飘逸。他们强调画法上的客观规则,如远近法、明暗法、比例法等等。甚至主张画法上的“艺用解剖学”。画家要同几何学者或测量师一样实际地研究角度;同生理学家或医生一样实际地研究筋肉;同物理学家摄影师一样实际地研究光线。因此他们的画逼“真”,而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却如“梦”似“幻”。“罗柯柯”运动正是针对上述欧洲画法的机械性,而开始注重装饰点缀之美,常用奇幻飘逸的曲线和椭圆形细致的花纹,同时亦出现以画山水为主的风景画家。如法国的瓦托是受中国画法影响最大的欧洲画家,他的作品,山色淡雅,风景与云融为一体,颇具中国之风。后来就有人评论说:“凡是对于中国宋代的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瓦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但彼亦不能以人力融合为一。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生命;青山缥缈,即本人之目亦未尝见之,但甚类中国形式。”[14]

中国艺术文化对欧洲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园林艺术。十八世纪初,在欧洲曾掀起园林中国化的热潮。在“罗柯柯”建筑中,已有佛塔和凉亭出现。英、法、德、荷、瑞士等国,都先后出现中国式建筑,其中包括钟楼、屋顶、假山、宝塔、门窗、栏杆及各种内部装饰。这股园林中国化热潮,多半来自传教士的影响。十八世纪中期,在北京的欧洲传教士把对圆明园的描写寄到欧洲,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1757年,曾两度游览中国的英国园艺家张伯斯在伦敦刊行《中国屋宇画图》,并发表《论东方园艺》的专著,大力提倡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它之所以引起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好奇心,就在于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它寓自然美于人力创造之中,既有变幻多姿的个体结构,又有和谐美的整体布局。曲径幽深,回廊婉转,湖光塔影,虚实相涵。每一个园林都是一幅淡雅、含蓄的美丽图画。在传教士和园艺学家们的鼓吹下,中国的园林艺术像丝绸和瓷器一样在欧洲传播开来。

1757年,张伯斯依据他从中国学到的园林模式,在英国为太子的孀妃建造了欧洲第一座中国式花园。其中的假山、瀑布、曲径、回廊、花草、丛林均以中国格局布置,并且还有一座九层宝塔。

在法国,舒瓦·塞尔公爵于1770年在他的采地桑蒂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造了一座中国式的七层宝塔,塔高三十九米。1782年法国海军高级军官鲍达尔在园艺师贝朗叶的协助下建筑了一座有中国凉亭、小桥和小船的园林宅第。(www.xing528.com)

德国,中国的园林艺术得到更多的仿效。1773年德国皇室专门选派园艺师到英国留学,向张伯斯学习研究中国园林建筑的方法。许多贵族都在自己的采地或住宅建造规模不等的中国式花园。其中以卡塞尔伯爵于1871年建造的中国村规模最大,它不仅采用了中国的园林风格,而且起了中国味道的名字——“木兰村”。村旁的小溪称“吴江”,村外又加种桑树,等等。

欧洲人不但仿造中国园林,而且做了理论上的研究。除了英国人张伯斯的《中国屋宇画图》和《论东方园艺》外,还有德国人恩则的《中国园林论》。他在书中盛称中国园林艺术的高超,足为世界的模范。此后,荷兰、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相继出现中国式园林。

文学方面,由于欧洲人多半出自好奇心,因而对中国文学及诗歌的成就没有太深的了解。但这一时期已有相当多的欧洲文学家对中国文学发生兴趣。如英国的哥尔德史密斯、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歌德以及英国诗人蒲伯等。哥尔德史密斯在1760年,根据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所著的《中国全志》,开始撰写中国通信,印成专著出版,书名为《世界公民》。这是一部运用中国材料所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有一篇以中国文学中“庄子劈棺”的故事为素材,写成一部颇具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权威学者和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艺术乃至物质文化赞叹不已。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引用了相当多的中国材料。1755年,他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编成法文剧本,并在当时法国舞台上演出,借以宣扬中国的道德精神。他认为中国戏剧含有劝善戒恶的价值,完全可以和希腊的戏剧诗相比。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也曾读了不少经过翻译的中国小说、诗歌、游记和戏曲。据说,他也曾改编过《赵氏孤儿》,或者他的剧本《爱尔皮诺》受《赵氏孤儿》的影响。歌德在晚年对中国文学发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他的日记、信札中记载着他晚年所读过的中国文学作品,如元代戏曲《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和《赵氏孤儿大报仇》,小说《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以及诗歌《百美新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