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帝王、贤哲一直到中国的下层百姓,他们都有强烈的统一愿望。当然,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不同,要求统一的动机也就不同。一般来讲,中下层人士要求统一,是基于对战乱、分裂、割据所造成的生活流离、痛苦的恐惧。因此,只要保持社会的统一,生活上的安定,宁可社会停滞不前也在所不惜。中国人为社会的统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也从社会的统一中得到不少利益。
当历史上的某一个王朝崩溃以后,出现暂时分裂的局面。地方的割据势力各据一方,但没有一个霸主真正愿意划一方之地以保偏安之局,都毫无例外地极欲兼并其他对手,以成天下之王。就动机说,可能对皇帝的宝座早已垂涎三尺,或政治人物的权力欲膨胀无穷。但从效果上说,无不对中国的统一造成一种动力。因此自秦汉以来,中国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的时间长。(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来讲,都有理想主义的“大一统”思想。墨家的“尚同”,是墨家十大主张之一;儒家的“大同”,更是儒者孜孜不倦、汲汲追求的远大目标。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也把“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王霸》)。在荀子看来,作为儒者,“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齐一天下而莫能倾,是大儒之征也”(《荀子·儒效》)。这里,荀子不仅主张政治和社会的统一,而且主张“一制度”“风俗以一”“隆礼而一”“乐者审一”等等,即主张制度、礼义、道德、思想、风俗及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有统一的局面。这一点,秦汉以后,确实在实践上逐渐达到这一目标,所以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他极力推动并促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遂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奠定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统一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