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在夏朝建立以前,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有许多各自独立的氏族部落。经尧、舜、禹三代的艰苦经营,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已趋于统一,但仍保留着小邦林立的局面。“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汤而三千余国”(《吕氏春秋·离俗览》);“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晋书·地理志》)。这些小邦与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夏、商、周保持一种从属关系,每一小邦都受宗主国的保护。因此,从形式上看是小邦林立,但它们都有共同的政治、文化中心。据《诗经·商颂》说,殷商时期,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可见,当时商已是一个拥有领土千里之广,其势力范围被及四海的统一王朝。从殷至周,这种统一的势力逐步扩大,周王以分封的形式,又建立了具有宗法及婚姻关系的许多新的邦国,以加强周王与同姓诸侯的联系。这样,再加上原有的异姓诸侯,周王朝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并巩固了奴隶制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摆脱周朝的管辖,周王朝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成为形式上的盟主,并由此逐渐趋于消亡。但继之而起的是五霸称雄,先后代周而成为诸侯的盟主。因此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分裂,但实质上仍保持着中国内在的统一。孔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赞齐桓公和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同时也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小邦逐渐合并成地区性的王国;一是封建制(分封诸侯和附庸的制度)。前者表明,国家的领土范围在扩展;后者表明,国家的政权在集中,这两者显然不是分裂的趋势,而是统一的趋势”[1]。
在这种统一的趋势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据史家记载,当秦统一中国时,已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庸》)了。这一事实,必早在秦统一以前就逐渐形成。也正是由于政治上的统一,才造成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及伦理道德上的统一。秦汉帝国的出现,使中国连续保持了四百余年的政治统一,这为中国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直到东汉末,才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以后,中国虽出现了两个多世纪的南北分裂,但文化上却始终没有偏离固有的传统。佛教的兴起也完全是借助中国原有的文化因素,才得以流传,并且很快纳入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轨道。(www.xing528.com)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以后,出现了重新统一的隋唐帝国,为中国政治上的统一开创了新局面。从此以后,宋、元、明、清相继出现,其中每个朝代之间的分裂时期最多不过几十年,而从唐至清的连续统治却长达十个世纪之久,这些是造成中国文化统一性的政治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