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本财末:儒家思想与财富取向

德本财末:儒家思想与财富取向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本财末思想来源于儒家。这是本于儒家的价值取向所作出的道德判断。《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这些说法,都是把“财”与“德”对立起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重德而轻财。一方面,使人不敢追求财利;另一方面则用尽道德名义掩盖求财的心理,造成道德与经济、仁义与财利的畸形对峙,从而产生畸形人格。

德本财末:儒家思想与财富取向

德本财末思想来源于儒家孔子的思想体系,本以道德教化为主,对农业生产及经济问题不够关心。尤其对贫富贵贱的看法,往往付之天命,只有对道德、政治才格外给予热切关心。他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樊迟请学稼……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上述几段材料,可以归纳几点:

第一,“谋道”比“谋食”更重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尹氏说:“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这就是说,“谋道”是本,“谋食”是末。(www.xing528.com)

第二,“学”比“耕”重要。因为“耕是为谋食,而未必得食”,有时不免陷于饥寒;学为谋道而且能得到做官的俸禄,即“学而优则仕”,当然生活也就有保证。这是中国较早的“重学轻农”思想。

第三,“平均”“安定”比“寡”“贫”更重要。

第四,聚敛生财非君子之道。可见,孔子在“谋道”与“谋食”、“学”与“耕”、“富”“足”与“均”“安”之间有极明确的价值取向。他所关心的重点乃在于修养功夫的落实和道德人格的建立,而对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关切不够。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影响很大,孟子荀子以至汉代的“贤良文学”(《盐铁论》中的儒家一派)都沿着孔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路径发展下来。如孟子斥责商人为“贱丈夫”,他说:“有贱丈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下》)在孟子看来,商人唯利是图,因此要重征其税。凡图利者,皆商人之流,往往与仁义相违,故称商人为“贱”。这是本于儒家的价值取向所作出的道德判断。

孔孟以后,“为富不仁”成为儒家经济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以道德价值观取代经济价值观的总趋向。《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又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些说法,都是把“财”与“德”对立起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重德而轻财。用这样一种价值观作为判断人的标准,往往产生一种很大的副作用。一方面,使人不敢追求财利;另一方面则用尽道德名义掩盖求财的心理,造成道德与经济、仁义与财利的畸形对峙,从而产生畸形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