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中国文化的独特宗教之一

道教:中国文化的独特宗教之一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因此它更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与佛教及其他教派在宗教神学理论乃至教术上有较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构成了道教的特点。道教则以生为真实,故主张“无死”,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

道教:中国文化的独特宗教之一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因此它更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产生于汉魏两晋时期,到隋唐得到充分发展并至鼎盛,明代中叶以后走向衰落。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与佛教、儒学互相排斥、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立的宗教体系,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乃至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其宗教神学的基本理论则是在中国传统方技和方术的基础上,把道家老庄思想和儒家的某些学说结合起来,并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其教规有“五戒”“十善”之说。据《云笈七签》所载,其“五戒”大略为:不杀生、不饮酒、不口是心非、不偷盗、不淫色。“十善”大略为:孝顺父母;忠事君师;慈心万物;忍性容非;谏诤蠲恶;损己救穷;放生养物,种植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兴利除害,教化未悟;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从道教的这些戒律中,可以看到儒、释、道相互融合的痕迹。

道教的经典集为《道藏》,其内容驳杂,科目繁多。包括《汉书·艺文志》所列道家及方技的书以及《太平经》《抱朴子·遐览》等都囊括在内。《隋书·经籍志》称,道书有经戒三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饵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箓十七部一百零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至宋朝郑樵《通志·艺文略》又增至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零六卷。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与佛教及其他教派在宗教神学理论乃至教术上有较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构成了道教的特点。

第一,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以有生为空幻,认为即使能够延年益寿,最终仍不免一死,故主张“无生”,而追求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道教则以生为真实,故主张“无死”,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

第二,在形神问题上,佛教及其他宗教派别大都主张“灵魂不死”,而道教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说,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人的肉体是精神的住宅,因此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性命双修,即所谓的“内修”与“外养”或“拘魂制魄”的功夫(《抱朴子·内篇·至理》)。

第三,在“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上,各宗教派别都主张“出世”,尤其印度佛教更为明显,而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却深深打上了“入世”的烙印。[4]他们有强烈干预政治的愿望。如道教大师葛洪就提出“佐时治国”的主张,认为修道不能脱离人世,“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抱朴子·内篇·释滞》),“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抱朴子·内篇·对俗》)。他认为,真正有才能、有道行的人,对于学道与治国应“兼而修之”(《抱朴子·内篇·释滞》)。

道教与佛教一样,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第一,在哲学上,道教以其宗教神学立场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道家关于“道”“气”“玄”“一”等哲学范畴,建立起一套神秘主义的宇宙本体论、形神观、生死观及修养方法。这对宋明以后的哲学发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道教中有关“虚心”“主静”“去欲”等思想为宋明理学所吸收。有关“肉身成仙”“房中术”等对佛教亦有影响。

第二,在文学上,道教中的神仙观念,直接促使魏晋时代游仙文学的产生与盛行,尤其葛洪《抱朴子》中关于德行与文章并重、以今胜古的文学发展观等对后世文学均有较大影响。(www.xing528.com)

第三,在自然科学方面,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方、烧炼黄白之术等,虽然在许多方面充斥着迷信与荒谬,但其“服食金丹”“导引吐纳”等却直接刺激了中国的医学、药学、原始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四,在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由于“长生不死”的吸引,许多人服食丹药成癖,在中国上层社会形成特殊的名士风度,其中尤以魏晋南北朝为盛,许多名人学者均与道教产生了不解之缘,并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脱胎换骨”等等,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口头语。道教中“祛邪扶正”“助人为乐”的神仙人物及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流传。这些对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简述了中国三种宗教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从文化现象上看,虽然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生活比较复杂,但它们对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从总的方面说,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道二教以及所谓的“儒教”,其共同特点是:

第一,多神信仰。各宗教的排他性不强烈,融合大于纷争;

第二,世俗王权的力量始终高于宗教力量,因此始终表现为“政指导教”;

第三,超越与现实并重,均有干预政治的愿望;

第四,宗教情绪不强烈,其中由祖先崇拜所演化出来的“孝”的观念和忠君报国意识远远超过祈求的意识,因此培养了一种较为平和的情绪;

第五,“人而神”而不是西方的“神而人”。人的伟大出于人本身,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人。中国历史上关公、岳飞等人的形象是“人而神”的典型,他们是由人而被尊崇为神的。西方的宗教往往认为人的伟大来自神,因此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神。“神而人”的宗教特点决定了基督教文化的超越性;“人而神”的宗教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人间性。[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