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国的伯夷、叔齐,面对王位,一个是受父命继承王位,一个是按照礼仪继承王位,他们最后却没争没抢,将王位让给了其他兄弟,相继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在其他的地方过着清苦的生活。
夷齐让国
三千年前,现在的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的国家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这个古老的国家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饲养大量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最初取名觚(gū)竹来看,它是以酒器和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那时的孤竹国君是孤竹国第七任君主,名叫亚微,是殷商的同宗。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允,字公信,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伯夷。二子名亚凭,成为第八任孤竹国国君。幼子名智,字公达,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下一任国君,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应由叔齐来做,我就不做国君了。”大家又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对兄弟来说是不讲义气,在礼仪制度上也说不过去。”后来伯夷和叔齐一起离开了孤竹国,把君位让给了亚凭。如果认真梳理伯夷、叔齐二人的一生,确实没有轰轰烈烈、引人注目的功绩,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出他们做的所有事情的初心都是为了民生,为了长治久安,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利。所以中国后世永远怀念他们。仁义道德,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所在。所以中国人评论人物,首先就要看他的德行修养。伯夷、叔齐两个人在面对王位的时候互相推辞,因为他们都认为对方“既贤且能”,是当国君的最佳人选。他们二人的初心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
叩马而谏
相传三千多年以前,商纣王荒淫无道,政苛刑酷,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人们怨声载道,就连诸侯都众叛亲离。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沿岸,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伯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周武王统一西北地区以后,亲自率领兵将四万五千人,兵车三百辆进攻商纣王。八百位诸侯在孟津集会见面,一起商量攻打商纣王的计谋。孟津当时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通往朝歌(商朝的首都)的要道。当周武王面对所有军队出兵宣誓、挥师北渡的时候,孤竹国的伯夷、叔齐赶来,跪拜在周武王战马前,指责武王说:“你父亲去世了还没有埋葬,你就发兵攻打商纣王,你这能算孝顺吗?你作为商朝的臣子,竟敢发兵讨伐天子,这能算忠诚吗?”武王左右的兵将听了他们的话非常生气,拔出剑要杀掉他们,姜太公马上制止说:“他们这样说也算是有义气的人啊!”说完,就让人把他们推开了,武王率领队伍,直接打到朝歌。牧野(今河南淇县一带)一战,纣王的奴隶兵纷纷倒戈。武王大胜,攻克朝歌,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周朝。武王伐纣,确实是拯救人民于水火的正义之举。但以臣伐君,是违背当时政治理念的。君主仁爱,大臣尊敬,这才是当时推崇的长治久安的人伦正道。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正是奋不顾身之举。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才力赞二人为古之仁人。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地方,后来就叫作叩马。还有一种说法:伯夷、叔齐是扣马缰而谏,因而也称扣马。
不食周粟(www.xing528.com)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纣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互相扶持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做算是对吗?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两个人只靠吃薇菜不能填饱肚子,没过多久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立即回答说:“他们是古代贤能的人。”又问:“他们对所做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伯夷、叔齐的故事千古流传。夷齐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孝感天地的高尚品行,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读史有智慧
面对国君的宝座,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一人认为应该听从父王的意见,一人认为应该遵从礼义道德,两个人互相谦让,最后让第三个兄弟坐了王位。面对武王伐纣浩浩荡荡的军队,兄弟二人勇敢地拦住了周武王的马车,直指周武王的不道德,直至拒绝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在山林里。他们两个人都坚守着仁义的道德底线。二人的爱国守志、清正廉明、仁义礼让、孝感天地的品行感染着无数中国人。
历史寻踪
◆伯夷、叔齐墓
伯夷、叔齐墓位于河南新郑市首阳山,高达七尺左右,直径丈余,周围古松参天,绿草如茵。墓前设一高大石碑,上有左文襄公篆刻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碑文。墓地后面,为供奉伯夷、叔齐的“清圣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坍塌复修,最后一次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殿拆除,正殿厢房尚存,廊檐下原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首阳山宜清圣祠辩”碑,现存有左部督军范绍儒将军“首阳怀古”诗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