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锋
昙华林一带原系 文华大学所在地,后来由政府划入湖北中医药大学。文华大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原文华大学校区都居住着不少华师的教职工,我的一些同事,有的就生在昙华林,长在昙华林,他们对昙华林和华师在昙华林的老校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2014 年,几位儿时生活在昙华林的同事相约重访故地,我虽没有在此地生活过,但因对华师的校史比较关注,他们便邀我同行,还请来武汉著名的民俗学家刘谦定先生做讲解。
我们到访的第一站就是圣诞堂。只见入口处的墙上镶有一块石牌,没有落款单位,也没有落款时间,可能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所立。石牌为黑底白字,“原文华大学礼拜堂”的大字下面刻有一段文字介绍:“该建筑建于1870 年,建筑面积533 平方米,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是湖北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整体为西式建筑,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教堂外观由下至上为小、大、中三层几何图形,显得严肃庄重,富有哲理。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 年7 月28日公布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现为学校俱乐部礼堂。”刘谦定先生告诉我,“礼拜堂”的说法有误,应该叫“圣诞堂”。
2017 年,某电视台在此拍摄电视片《昙华林》,其中一集的内容是关于昙华林的教育文化。导演认为,昙华林是湖北近代教育的发源地,而文华大学又开昙华林地区教育之先河。因对华师校史有点了解之故,导演便找到我,由我来介绍文华大学的老建筑,进而导出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拍摄的第一站也是圣诞堂。这次来到圣诞堂时,入口处的墙上又多了一块牌子,即武汉市人民政府所立“优秀历史建筑”牌,并刻文字说明:“文华大学礼拜堂,属古典复兴式建筑,建于1871 年。建筑矩形平面,两坡铁皮屋顶,四面壁柱,附加变形多立克柱式敞廊,并有四方围柱廊与中国重檐形式的特征。主入口在山墙面,外凸加建两柱山花式门斗,整体造型独特,国内少见,是武汉市现存唯一此类建筑,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文华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中国开办的两所教会大学之一,礼拜堂则是其最早的建筑。”实际上,该建筑建成于1870 年,应称作“文华大学圣诞堂”。
之所以要称作圣诞堂,是有其来历的。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大批传教士随即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仅到武汉传教的教会就很多,诸如英国伦敦会循道会,瑞典行道会,美国圣公会,意大利天主教会,法国耶稣会,等等。1868 年,即清朝同治七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韦廉臣一行3 人,来到武昌正式传教。圣公会为了方便传教,在武昌府街(今青龙巷)办了一个小诊所作为传教的依托,然后在昙华林东头购买了一块地,这块地就在如今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内离大门不远的地方。这一带当时还在武昌城内,但比较荒僻。美国人买地的消息传出以后,附近的百姓颇为不满,提出抗议,有人还贴出“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对联。后来,由韦廉臣主持兴建了一座教堂,因为教堂是在1870年圣诞节的那一天正式开放的,所以称作圣诞堂。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圣诞堂颇有特点。圣诞堂既借鉴了古希腊神庙的风格,但又有自己的个性色彩,这种独特的建筑在我国近现代基督教教堂中非常罕见。在结构上,圣诞堂具有古希腊神庙围廊式的形制,但又与之不同。围廊的立柱不像古希腊神庙那样围满,而是仅限于正厅之外,有点像钢琴的键盘,使整个建筑充满着一种律动感。在柱式的运用上,圣诞堂也吸收了古希腊神庙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元素,加以融合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古希腊神庙的多立克立柱比较粗壮,是“大肚皮”立柱,没有基底,显得古朴庄重,象征着男性的人体美,有将男性的人体美献祭给女神的意蕴;爱奥尼克柱式的柱身修长,柱头有涡卷装饰,表现出一种柔美秀丽;科林斯柱式比爱奥尼克柱式更为纤细,柱头好似盛满花草的花篮,比爱奥尼克柱头的装饰性更强,展现出一种傲人的华丽。而圣诞堂的立柱柱式修长,檐部轻盈,柱头的形感和质感比较柔和,柱子下面还有柱础,显得秀丽端庄,象征着女性的人体美。
圣诞堂删去了基督教堂的某些必备的建筑元素,如改变了基督教堂高直的风格,屋面平缓,山花朴素;不设钟楼;也没有象征基督精神的十字架形的平面布局。(www.xing528.com)
圣诞堂为单层砖木结构,曲尺型平面布局,坐东朝西,绿色的铁皮屋顶(后改为红色机瓦)也与文华大学的校园环境非常和谐。整个建筑包含着设计师对人体美的一种领悟,通过人体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对接,表现人性与神性的复杂情感,达到艺术审美与宗教崇拜的巧妙结合。
美国圣公会建造的圣诞堂为什么具有古希腊神庙的风格呢?有人查阅美国的建筑史,发现从19 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国内盛行希腊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一直延续了40 年才被哥特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和维多利亚式等风格所取代。正是在这段时间,美国圣公会的韦廉臣将在美国盛行的希腊建筑风格带到中国来的,建造了既具古希腊建筑风格又具自己个性的圣诞堂。
圣诞堂开放的第二年,也就是1871 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创办了文华书院,并在这一年招了5 个男学生。两年后,文华书院迁到昙华林与圣诞堂合并。从此,美国圣公会便围绕圣诞堂逐渐建起了一座湖北最早、最大的基督教教会学校。
辛亥革命时期,一大批革命志士在圣诞堂活动,日知会的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人在此宣传反清革命,圣诞堂成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阵地。1906 年,由张纯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圣诞堂诞生,旋即传遍大江南北。武昌首义爆发后,起义军不时唱起《学生军军歌》:“愿同胞团结个英雄气,唱军歌,一腔热血儿意绪多。怎能够坐视国步蹉跎,准备指日挥戈,好收拾旧山河。从军乐,乐如何!从军乐,乐如何!……新世界能够造得坚牢,便是绝代人豪。浩然气,薄云霄。”起义军用军歌鼓舞士气,唱着军歌英勇战斗,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1958 年,圣诞堂停止宗教活动,后成为大学工会活动室。2002年,圣诞堂进行过一次维修,木地板改为大理石,三拱劵门改为方门。时至今日,圣诞堂的整体建筑仍算保存完好,这一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建筑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永远珍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