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良皋先生的治学研究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张良皋先生的治学研究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 年1 月15 日突然接到电子邮件,得知张良皋先生于前一天病故,我非常意外。我曾与张先生一同出差。于是与张先生联系,他慨然应允。有张先生担纲,我不怕拿不下任务。前几年,张先生每出一书就送我一本。在我校人文讲座的讲台上,就出场次数而言,张先生无疑是排在前几位的嘉宾。我感觉张先生的治学研究是不间断、广为涉猎的。和张先生叙谈时自然是听他讲为主,听他讲过去、讲他的新作计划等等。张先生让我们永久怀念。

张良皋先生的治学研究和丰富经验为我们带来巨大收获

2015 年1 月15 日突然接到电子邮件,得知张良皋先生于前一天病故,我非常意外。又一位令人敬重的良师益友远去了,叫人伤感。

我曾与张先生一同出差

20 世纪90 年代初,机械系李老师介绍,他家乡的口子酒厂想建一座仿古的办公楼,要选设计单位。我们听说张先生设计过归元寺旁的仿古茶馆,颇受好评。于是与张先生联系,他慨然应允。那年月要先坐一夜火车徐州,再转车到濉溪县。按厂方要求现场做方案,我们住了好几天。有张先生担纲,我不怕拿不下任务。最后张先生做出了徽派民居式样的方案,有一定新创意,被厂方认可,据此完成了施工图。开工两年后,通知我们去参加验收。我们一看,建筑布局没改变,空间大小实用有序,外观朴实别致、耐看。但施工质量一般,可气的是厂方擅自把原设计的粉墙青瓦都改成黄色的瓷砖琉璃瓦,叫人无可奈何。因此还失去在教育部参加优秀设计评选的机会。此案例加之相似事例让我感觉到,建筑设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设计人,更取决于甲方及管理方的眼光和做派。

自认识张先生后,由于他的谦逊幽默、平易近人,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聆听他的叙谈,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故事或学问。

张先生说当年他是想读中央大学历史系,但考虑没奖学金才报水利系,最后辗转到了建筑系。

有一年我见张先生时,他拿出一本书的清样,说是在华夏出版社等候出版,等了一年多也定不下出版日期。我说:“可能他们不大了解情况,您不如找建工出版社,可能快些,而且主流出版社还发行顺畅些。”他说:“是啊,建工出版社以前还找过我帮忙,可以试试。”后来,建工出版社真给他出了好几本书。我多次在北京中国建筑书店的台面上看见他的大作,为之高兴

前几年,张先生每出一书就送我一本。我说要付钱,他拒收。他的《武陵土家》,我去书店另买了送人。他送我的《匠学七说》《巴史别观》,我让孩子转赠给多伦多大学中文图书馆

在我校人文讲座的讲台上,就出场次数而言,张先生无疑是排在前几位的嘉宾。由于时间冲突等原因,我听张先生讲座的机会不多。一次是在华工东一楼听讲国外见闻(好像是到澳洲),一次在建筑师年会听他讲红楼梦大观园,还有一次在武汉理工大学,那次同济大学阮仪三先生也进行了演讲。(www.xing528.com)

抗战爆发时,张先生在鄂西上高中,他有本书就是回忆那个时期的文辑。他有深厚的“恩施情结”,为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与他第二次出差是在十余年前,有次张先生从张家界打电话来,说有个设计任务合作机会,我们连忙赶过去。到了那里爬山越岭,他不喊累。按照他的要求我们一同去看了他曾看过几次的一处吊脚楼。最后来到一个不大,但很精致的旅馆歇息。我突然想起这是张先生在80 年代一篇文章中赞誉的设计作品。设计者是长沙的黄先生,张先生是很愿意鼓励后生的。

张先生曾说到50 年代受到挫折后,在专业发展上受到局限,便把注意力放在考古与相关历史文化探究上。因此,进入新时代后,他便厚积薄发。先生在治学中能大胆假设、突破陈见、标新立异,建树一家新论。凤凰卫视的文化访谈节目中就播出过他的事迹。

大概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或90 年代初,有次张先生说及想了解“柏举之战”遗址的地理情况,我找老同学复印了一张大比例地形图给他。后来张先生说想了解汉水中下游的地理情况,我去省勘院找多年前认识的田老工程师,复印了一两张地形图给先生。我感觉张先生的治学研究是不间断、广为涉猎的。

20 世纪90 年代,有一次张先生从外地回来,他告诉我说,他在川东彭水县遇见一位文化人蔡盛旘自费出版诗词集。他很感动,愿意主动为人代销。他问我:“愿意要不?”我便买下十本转送同事及友人。

和张先生叙谈时自然是听他讲为主,听他讲过去、讲他的新作计划等等。前年,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听他讲“蒿排”,这个研究课题反映出他不断探索的精神。

张先生让我们永久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