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队伍的建设在教师教学发展的队伍建设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没有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的引领,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将会困难重重。因此,在专家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专家队伍成员结构;完善专家队伍,建设配套系统;以及加强专家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1.优化专家队伍成员结构
专家队伍成员的结构需要重点把握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两个方面。在年龄结构方面,专家队伍的组建需要老、中、青年人员适度配置,形成良性梯形态势,从而有利于各教师培养单位着眼于长远培养符合自身规格要求的后备力量。在专家队伍组建中,尤其要特别注重中青年人才。相关研究显示,人的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是在25岁至45岁之间。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中青年人才是专家队伍的最佳候选人与后备力量。中青年教师较容易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容易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不愿受传统教师教育观念的约束。中青年专家的这一优势,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自身与当今的教师专业化时代保持同步发展,并为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保障。
在专业结构上,更应该注重专业搭配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一方面,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唯“技能主义”至上,教师专业化陷入了“技术化”的误区。而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化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止于此,其包括了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不能对普通教师产生完整而有效的示范与影响。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学技能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引领,也需要专业伦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专家对普通教师做出示范与指导。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指导、研究,也涉及教育学类多个专业,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等等。因此,一支完整的专家队伍并非单一的由某个专业的专家构成,而应由若干教师教学发展相关专业的专家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建。如此,不仅使得专家队伍的专业结构更趋于合理,也可有针对性地发挥不同专业专家的优势,使教师教学发展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2.完善专家队伍,建设配套系统
教师教学发展专家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也需要完善专家队伍建设支持的保障条件。具体而言,专家队伍建设的配套系统可从建立专家库、制订专家工作规划、完善专家工作条件和建立专家工作表现评估制度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专家库。建立专家库是将相关专家的相应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库中进行集中展现。专家库不仅反映了专家队伍的构成,也包含了专家队伍成员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对于专家队伍未来的工作规划以及为专家队伍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专家库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总量数据。总量数据主要包括相关专家的总人数、相关专家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成果、相关专家一定时期内在指导普通教师方面的工作量等宏观数据。(2)分类数据库。分类数据库主要包括专家的年龄、职称等按具体指标进行分类统计的数据。(3)个体数据。个体数据主要从每位专家的专业、学历、年龄、职称、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展示。
第二,制订专家工作规划。制订专家工作规划是对专家库中的专家按不同级别和职位,进行工作职责、工作目标等方面的规划。在制订工作规划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按级别和职位的不同对专家做出职责、成果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并以此形成详细、系统的规划手册。工作规划的制订在保障系统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为完善专家工作条件及建立专家工作表现评估制度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第三,完善专家工作条件。专家工作条件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家工作的物质条件、学术条件,即专家队伍成员进行教学培训、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设备配置,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和自身接受再培训的条件;二是专家的薪酬,包括专家队伍成员在本团队中的相关福利待遇等。这两方面条件的提供将对专家队伍工作成效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www.xing528.com)
第四,建立专家工作表现评估制度。专家工作表现评估是对专家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与评价。专家队伍的建设,需要依据已制订的工作规划对专家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对专家进行工作鉴定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既是对专家过去工作的认可或否定,也给其未来工作提供无形的动力和压力。
3.加强专家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
教师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现有专家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为专家队伍注入新的教学、研究力量。因此,在专家队伍的建设中,加强对专家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使其尽快充实到专家队伍中,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培养后备成员教师专业知识。对后备成员的培养不仅包括对教育教学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包括对关于教育对象的知识(如教师的需求、学习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师教育领域内相关的组织和管理知识等的培养。这些专业知识又可概括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型。
理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也指学科专业知识,是指专家队伍后备成员在自身专业学科领域内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其未来为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作为对未来教师之教师的培养,应首先使其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高层次知识以及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并能以该学科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工具和方法去认知世界。(2)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也指教育学专业知识,它涉及专家队伍后备成员在未来对其他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教什么”“为何而教”“怎样教”等核心问题。(3)扩展性知识。扩展性知识主要指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专家队伍后备成员的未来的专业特性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根基。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中才能更加科学、系统地完成培训的计划和目标,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则是实践知识,它是指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清楚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知识形态。实践知识是专家队伍成员在专业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其在未来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的知识基础。
其次,培养教学科研能力。对于一名已完成专业化的教师而言,其除了掌握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专业的特性”,即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无论是斯腾豪斯(Stenhouse,L.)、埃利奥特(Elliot,J.),还是凯米斯(Kemmis,S.)等人,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的科研素质为教师教学发展专家队伍的成员所必需。而且,在教育学、教师教育面临深刻改革的今天,提升专家队伍后备成员的科研能力,也能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必须牢牢地植根于学校和课堂,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从此意义上讲,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教育科学的发展直接相关。
此外,专家队伍后备成员在未来的专业工作中,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教师群体。而在如此庞大的教师群体中,科研能力的缺乏并非一种个案。正如皮亚杰(Jean Piaget)曾经所指出的,“传统的教育制度对整个教育造成致命后果。首先,它已经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其次,它已经使小学教师成了一群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受不到社会公正的承认,小学教师因此事实上脱离了当前的学科倾向,缺乏研究试验的气氛而使他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21]。事实上,这种状况在今天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因此,通过提升专家队伍后备成员的研究能力,使其在未来带动其他教师群体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专家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