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一切活动自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为人类所特有,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等等,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高校教师是教学发展的主体,是社会人,从宏观层面看,其教学发展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政策、教师地位等;从微观层面看,高校教师是具体高校的教职人员,其教学发展会受到职场内各种环境的影响,如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等。根据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具体含义以及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支持,我们将影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环境因素划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1.物质环境的影响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物质环境,是指高校教师在丰富教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发展教学学术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外在物质要素的总和。
首先,社会地位与收入待遇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在职业选择中,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与认可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在选择某职业时,无论他对职业有多么崇高的追求和热爱,其前提都必须是他能依赖这个职业生存下去并获得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和保障。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提供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等,不但是高校教师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促使其发展的物质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都在不断提高,增强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提高了这一职业的准入标准。职业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职业标准的提高,体现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发展必然会受到高校、高校教师的重视。
其次,经费投入与保障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要经费投入与支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筹资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历程中,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政府、高校或其他组织。各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投入到教师教学发展中的经费及来源渠道会有所不同,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的深入,各国高校也在逐渐增加对教师教学发展的经费投入,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经费被用于专业机构的建设、基本设施的配备、发展项目的展开、人力资源劳务支出等,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提供保障性条件。
再次,基础设施与技术手段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这里的基础设施是指高校中能够用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固定设备,比如专门的机构楼宇及其中的设施配备,相关的仪器、图书、实验设备等。很多国家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以实体的形式运行,在硬件设施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扩张加快,信息与通信技术逐渐渗透各国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对硬件设施有了新的需求,如能储存音频视频资源的电子数据库、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管理的电脑实验室、支持在线即时远程学习的网络教室、能召开电视会议创建虚拟空间的网络资源平台等。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设施实现了对教师教学发展的武装,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推动了其理念和方法的革新。高校教师一方面利用新的硬件设施提供的便利完成个人教学发展项目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这些硬件的使用,学习到新的技能,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www.xing528.com)
2.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环境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作为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在人类的发展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成分,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学文化对教师教学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内姆瑟(Feiman-Nemser)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们共享的信念和知识,信念是教师关于工作的正确方式以及对教学回报的看法,知识则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方法。[9]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认为,教学文化由群体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10]可见,教学文化首先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集体价值取向,以及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环境氛围;其次是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和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较持久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高校的教学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动机、工作满意度等都带来显著的影响,优质的教学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具有精神上的熏陶作用,能够通过规范教师的价值取向、激发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在合作的教学文化环境中最能被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发展意识。教师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交往理性,它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相互理解,从而获得经验和意义的发展。[11]在高校这一大环境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特别是教师群体内部的合作,能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营造开放、探究、对话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其次,制度文化对教师教学发展具有规范作用。高校制度文化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在制订、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学校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决策与执行文化、组织与人事文化、管理制度文化。与本书前文提到的学校政策不同的是,学校政策是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具有刚性、普适性、外显性的特征;而学校制度文化则是在政策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内在价值取向,具有柔性化、间接性、内在化的特征。制度文化体现了高校在发展中比较稳定的价值方向和对教师的评价取向,无形中起到了调整教师行为的作用。教师在个人发展中将教学发展放在什么样的地位,在进行教学发展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教学习惯和特色的形成、精神面貌及主观情绪等,都会受到学校制度文化的影响。
此外,组织文化对教师教学发展具有保障作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组织文化就是这些组织机构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经历了无组织、以教师个人为主的形式到以国家主导的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过程,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国家级组织机构,如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由民间自发设立的中介组织机构,如美国高等教育专业和组织发展联盟;高校内部建立的校本组织机构,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成立的高等教育与教学中心。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组织文化不同,国家级机构的组织文化主要从国家政策导向的层面,强调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宏观调控;中间级机构的组织文化力图促进高校与社会机构、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发展以及理论研究;校本机构的组织文化体现的是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措施。各类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文化界定组织责任、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及时洞察与解决问题,满足组织发展中的个人不断变化并自我改善的需求,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成长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