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保障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保障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建设方面影响力较大,起步较早,且已经取得明显成就的当属美国的各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的组建标志着美国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问题的正式关注,也标志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逐渐开始制度化、组织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发展问题也得到了重视。据调查,截至1976年,美国已有60%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机构。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保障

当前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建设方面影响力较大,起步较早,且已经取得明显成就的当属美国的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密歇根大学于1962年建立的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可以说是美国组建的全美,甚至是全球第一个专门致力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该机构的组建标志着美国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问题的正式关注,也标志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逐渐开始制度化、组织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发展问题也得到了重视。随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纷纷效仿密歇根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等,组建各自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据调查,截至1976年,美国已有60%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机构。[61]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大学教学中心就已经超过了100个。[62]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前美国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都设有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机构或中心,有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说,当前美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活动体现出专门化、组织化、制度化、科学化等特色。

自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开始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教师队伍规模也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任教师从1999年的42.5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3.45万人。[63]教师队伍规模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体系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2006年,潘懋元教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高校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我国以往的教师进修和培训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要提高教师水平,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在高校中引入“教师发展”这一概念及其理念,在学习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64]2007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推动我国开始关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问题。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批准建立了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15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致力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

从美国建设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经验出发,可以得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建设和探索的过程。同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的出现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相关,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推进等。而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历程来说,我国自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与高校教师培训相关的规章,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组建了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负责高校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但具体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的组建却是近十年的事情。根据我国学者对当前我国各高校建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在数量以及基本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机构建设时间较短,基础薄弱,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的学术性、独立性、专业性和感召力明显不足等,[65]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逐步完善。

【注释】

[1]孟卫青.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8.

[2]陈恩伦,杨挺.高等教育政策法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8.

[3]包秀荣.试论教师的法律地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75-79.

[4]季洪涛.论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障[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

[5]陈云生.权利相对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

[6]李晓燕.中国教师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保障论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26-31.

[7]蓝汝英.关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8]刘瑜.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9]徐美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沿革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7.

[10]张亮.关于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的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0(2):64-66,73.

[11]陈恩伦,杨挺.高等教育政策法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58.

[12][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37.

[13]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14]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2018年全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EB/OL].[2018-6-25].http://www.ntnc.edu.cn/ltem/5689.aspx.

[15]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EB/OL].[2018-6-25].http://renshi.wenjing.ytu.edu.cn/index.php/portal/article/index/id/12312.

[16]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免修办理办法暂行[EB/OL].[2018-6-25].http://gaoshi.cnu.edu.cn/gnpxxm/gxjsgqpx/gzzd3/88671.htm.

[17]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1):50-66.

[18]吴遵民.新版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5.

[19]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4.

[20]吴遵民,黄欣.实践终身教育论——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

[21]吴遵民.终身学习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过程[J].教育评论,2004(1):48-52.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223.

[23]吴遵民,黄健.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启示——基于美、日、韩法规文本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7-32.

[24]陈静.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成人自我学习[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8.

[25]乔连全,吴薇.大学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第四次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06-109.

[26]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1.

[27]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20-24.

[28]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

[29]以上数据均来自教育部发布的《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0]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1]王丹凤.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7.(www.xing528.com)

[32]毛亚庆,蔡宗模.建国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27-34.

[33]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3-26.

[34]胡益波.地方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8.

[35]胡婷.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跨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3.

[36]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2):105-113.

[37]蔡继红.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述评[J].理论界,2011(5):86-88.

[38][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39]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9.

[40][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2.

[41]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2.

[42]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59-166.

[43]A.E.W oolfolk,B.Rosff,W.K.Hoy.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0,6(2):137-148.

[44]M.Tschannen Moran,A.E.Woolfolk,W.K.Hoy.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68(2):202-248.

[45]郭书法,夏娟,张海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专业学习共同体[J].宁夏社会科学,2014(1):157-160.

[4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ii-iii.

[47]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

[48]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6-161.

[49]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6.

[50]胡庆芳.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习与学习文化的重建[J].上海教育科研,2005(3):19-22.

[51]程梦云.中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比较研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和MIT的个案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

[52]袁东华.如何科学评价一个大学教师的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6):33-34.

[53]熊岚.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根源剖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5.

[54]黎琼锋,李辉,邓玉荣.高校教师评价:实践与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07(9):106-109.

[55]曹如军.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73-77.

[56]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57]骆四铭.洪堡理念与德国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7-112.

[58]朱炎军.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缘起、进展及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4(2):64-71.

[59]赵蒙成.评发达国家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分离趋势[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4):51-53.

[6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2.

[61]Centra J.A.Facul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B/OL].[2015-3-24].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141382.pdf.

[62]Jerry G.Gaff,Ronald D.Simpson.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1994,18(3):167-176.

[63]以上数据均来自教育部发布的《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64]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65]别敦荣,韦莉娜,李家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4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