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Gemeinschaft)一词最早出现于1887年,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其代表性著作《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 lschaft)中提出来的。在德语中,Gemeinschaft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基础上的、联系密切的、排他性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并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45]基于德语中共同体的这一定义,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的群体(如家庭、宗教)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如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如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46]由此可见,滕尼斯所定义的共同体是基于血缘、地缘、思想等的联合而实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把德语“Gemeinschaft”一词翻译成英文“Community”,引入到了美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47]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社会学界引入了“共同体”这一概念,指在一个地缘范围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或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这一概念早期的出现是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的学习群体中,是当时美国高校为破解以院系和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而导致学生知识面日益窄化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这种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由于高校教师在知识面、人际交往、专业发展等方面也存在与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类似的问题,所以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也开始逐渐运用到高校教师群体中,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可以简单地说,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高校教师组成的学习组织,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教师个体及群体之间的跨学科、跨院系合作,最终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教学促进中心(Center for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CELT)在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促进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美国四大模范教学促进中心之一。1990年,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将这种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共同体组织正式命名为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FLC)。该中心的主任米尔顿·D.克斯(Milton D.Cox)基于自身长期从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及理论研究工作的经历,指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定义是指一个由高校内部跨学科的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团队,通常包括6~15个成员,但以8~12人为最佳;成员将参与一个为期一年的协作学习项目,该项目以教师教学学术发展为目标,通过经常组织研讨会或其他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创新,建立教学档案,评价实施效果;参与两周一次的研讨,与学生社团合作,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进行展示。从广义上来说,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由上述若干个教师学习共同体单元通过一定的平台组建成的大的共同体,比如全校性的、全州性的学习共同体。[48]通过米尔顿的定义,可以得知,高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团体的方式把高校教师联结起来,其最终目的在于消除高校教师的个体孤独感和隔离感,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支持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49]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www.xing528.com)
从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来说,其突出特点是共同体的合作性。群体动力学的代表人物勒温(K.Lewin)指出,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50]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就面临着高等教育机构中各院系各自为政、同院系的学科之间互动较少、教师群体之间缺少沟通的途径等问题,使得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活动时会产生一种隔离感、孤立感甚至是一种归属缺乏感。由于专业性、组织性的学习共同体的缺失容易造成高校教师对教学发展活动的情感缺失,进而又会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从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形式上来说,主要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这两种组建方式。其中,自下而上的组建方式是指由教职工自主、自动发起的教学发展计划,由教学发展中心为这种自下而上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宣传、策划以及规章等保障。自上而下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则是指由学校管理人员发起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能否顺利建立,需要进行科学设计,获得高校教师自下而上的内在支持,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都离不开高校教师积极、自主寻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及渴望。由此,高校教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合作性的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合作及联结的作用,如为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提供平台;为孤单的、隔离的、独自工作的高校教师个体提供一个寻求帮助、宣泄情感的空间;为高校教师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教学发展活动的内在动力等,我们需要加强对类似的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建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