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商城是商人克夏后所建的都城,初建时,只有小城,这时的城廓大致可以描述为一个四角硬挺、形态规则的南北向长的矩形。如果细致一点,这时的城址除了南垣中部凸出外,在城址的四边都有曲折。北垣与南垣中部外凸相反,作中部内收状,东垣中部也有一长段外凸,西垣则相反,中段作内收处理。这里外凸与内收的细微对应,更为确切地显示人们以规则矩形为模板进行城垣安排的初衷。至于为何北垣的内收段落长于南垣的突出段落,西垣上的内收段落也长于东垣上的凸出段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或者可以猜测,这里的城垣曲折,应与某种祭祀或巫术需求有关。总体上看,在这里采取的大致矩形的城池轮廓和宫城居于中轴南端的做法,是其祭祀规格崇高的表现。
相较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峁古城、瓶窑古城,甚至是石家河古城,偃师商城小城约略80万平方米的城址并不算大,可其与王城岗古城、新砦古城相比,尺寸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把偃师商城小城放到夏代以后的城池建设的脉络中,它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制。
考古研究表明,在偃师商城小城建成并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开始在其基础上修建大城。大城并未在小城的基础上各方向等距离外扩,而是主要在小城的东北部向外拓出,使整个城址的平面大大地偏离规则矩形,形成了一个总体格局为西南部向外凸出的不规则形,同时,偃师商城大城的北墙东部大幅内斜,造成了十分明确的东北角缺失。或可认为偃师商城大城的加建虽然增加了城池的规模,提升了它的防御能力,但却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城池的祭祀规格。
偃师商城的大城,与石峁、瓶窑古城,同属西南隅扩张的处理,但也有一些不同。首先,偃师商城大城的东北角的缺失是通过北墙东段内收实现的,与石峁古城、瓶窑古城通过北墙在东北角曲折造成东北缺角的做法相比,这种做法在视觉上相对含混。其次,偃师商城大城凸出的西南隅是通过南墙西段明确的折出实现的,与石峁古城用南墙西段斜出和瓶窑古城的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弧接形成膨出西南隅的做法相比,这种西南隅凸出的做法在视觉上相对明晰。东北角的缺失是降低城址规格的做法,而西南隅膨出虽然使得城址形态不再规整,但也突出了尊长之处的存在,乃是较高祭祀规格的表达。在降低规格做法表达上的含混和在保证祭祀规格做法上的明确,应该隐含着规格的差异,应可认为在形态上偃师商城大城是较石峁古城和瓶窑古城规格更高的东西。
王震中认为,商代先人最初曾在河南的内黄、濮阳一带活动。成汤时,为了挑战夏王朝,从内黄、濮阳一带来到郑州,将郑州作为克夏的基地,为此在郑州建有一些设施。推翻夏朝以后,殷人先行修造了偃师商城的小城,到商王大庚时,开始建设郑州商城大城城墙,在郑州商城开工后,殷人又在偃师商城小城的基础上加建大城。随后开始了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并行使用的时期。在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并行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商王终于放弃了偃师商城,将都城正式迁到了郑州。42如果偃师商城的大城是在郑州商城修造后才动土的,也就是说,这时商王已经不将偃师商城作为唯一的都城,那么,通过修造大城来降低偃师商城的祭祀规格是完全可以设想的。
加建大城后的偃师商城,大幅度地提升了其军事防御能力,可以利用它更为有力地对当地的夏遗民进行压制,同时,降低了其在殷人整体祭祀系统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和新兴的郑州商城平衡。一升一降,显示出殷人在聚落形式确定上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充分考虑更大范围的秩序形成的情形。
郑州商城的城址大致为南北略长之不规则菱形。其北垣东部向南偏斜,所形成的城址东北角与偃师商城大城的东北缺角相类。南墙西端略向内收,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西南隅压缩。整个城池东西约长1700米,南北约长1870米,面积约310万平方米,较偃师商城大出约100万平方米。在郑州商城中,大型宫殿基址主要集中在城圈的东北部(图4-18),宫殿基址似乎大致为三列南北向纵深分布,格局与偃师商城不尽相同。考虑制度的连续性,这里恐怕也是大体上采用宗庙与朝寝并列、宗庙位于群组的东部、朝寝位于宗庙西侧或西南、朝寝以西再辅以次要建筑的格局。在郑州商城的西南部,有相对集中的大型建筑台基遗存,但与城区东北部的基址群比较,在规模上要小得多43。如果和偃师商城对照,似可推测这一区也有武库之设。虽然在宫殿区和城西南部大型建筑台基遗存区外围没有发现墙垣围护,可西南与东北两区呼应,通神节点的确认需要西南方的特异空间策应的概念是明确的。归纳上面的叙述,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城池规模扩大和宫殿区更为隆重的同时,宫殿区位置和城址西南隅处理上则采取了等级较低的做法。两相结合,使得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在总体规格上应该相差不多。
图4-18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商城平面图
安阳洹北商城的发现是商代考古的重大成就。这个被认作晚商都城的城址南北约长2200米,东西约长2150米,覆盖面积约450万平方米,规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洹北商城的平面基本为边角硬挺、形态方整的矩形,以450万平方米为前提,这个形状更使其在先秦城址中显得特别卓尔不群44(图4-19)。
图4-19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平面图
在洹北商城的中轴南端偏东置有面积巨大的宫城。2007年以来的钻探和试掘表明,宫城平面为南北长之规则矩形,面积约为41万平方米。在洹北商城的西南隅,发现小城一座,该城东西长240米,南北长255米,面积略大于偃师商城西南隅的二号基址。这座小城的存在,及其与宫城的西南、东北的呼应关系,建立了洹北商城与偃师商城空间结构上的关联,表明它们共同遵循着某种传之久远的文化传统。
图4-20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图
位于大城中轴南端偏东的宫城的西墙位置,大致与大城的中轴重叠。在此宫城的中部偏西,发现有巨大的一号建筑基址,在其北部不远,又有小于一号的二号建筑基址。两者间位置和尺寸关系与偃师商城第三期五号宫殿与四号宫殿间的关系完全相同,这两所宫殿的建筑格局,也与偃师商城五号与四号宫殿一样,都是主殿坐于后廊中央的廊院。一号宫殿基址平面为东西长约173米、南北宽85~91.5米的廊院,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由主殿、廊庑、东西配殿、门塾等构成(图4-20)。二号宫殿基址,东西阔92米,南北深68.5米,北廊正中为主殿,在东庑东南有附属建筑与水井等,总面积为5992平方米。二者面积均比其所对应的偃师商城的五、四号宫殿大出许多。有研究者主张洹北商城一号建筑基址为宗庙,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在一号建筑基址上发现有祭祀遗存;二是这座建筑采取了与偃师商城五号、四号宫殿遗址相同的廊庑围合主体建筑的组织形式。据说,甲骨文中的“口”就是后世“庙”字的雏形。如果洹北商城一号基址为宗庙,其位置在二号基址之前,在二者的位置关系中,其与偃师商城四、五号宫殿组合中的五号宫殿相当,那么二号基址则与偃师商城四号宫殿位置对应,并且同为廊院格局,其主殿前亦设四部台阶,形态与定为宗庙的偃师商城四号宫殿也相一致,因而它也应是宗庙。这两座宗庙中的祭祀对象,考虑到文化的延续性,也应与偃师商城的情况相同。位于后面规模较小的二号宫殿遗址,供奉时君以上四代先王,位于前面的一号基址则供奉商人的始祖和其他先公先王。洹北商城的一号宫殿东部虽然未能揭示,但现在情况表明,一号宫殿主殿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带有八个台阶的八间建筑主体,在由西向东的第八间与第九间之间存在一个门道,将建筑分成两段,门道东侧的间数不明。将本来连为一体的建筑硬生生地作两段处理,主体部分设为偶数开间,似乎是说偶数开间是殷人宗庙设置的特征。就整体看,一号宫殿主殿的房间数量较偃师商城五号宫殿大幅增加,表明在这里有更多的祖灵享受单独设室以接受供奉的待遇。
注意到现在发现的洹北商城宫城中的建设内容,只相当于偃师商城宫城的东半部。由于一号、二号建筑基址已经相当靠近宫城的西墙,从空间上看,对于当时来说十分重要的朝堂、明堂和寝宫等就根本无法在宫城内存身。
洹北商城与偃师商城间十分明显的型制承继关系,和宫城西墙与城址中轴大略相值的状况,使人们有理由认为,在本来的设计中,在一号基址和二号基址的西侧还有一个与偃师商城宫城西半部对应的部分,这个部分和现知的宫城拼合在一起,才是洹北商城宫城的全部。不幸的是,洹北商城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了意外,一把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洹北商城的一号宫殿,导致这个宫城终于未能完成。如果洹北商城的宫城能够按照预期完成的话,那么,人们将能看到的是一个外城形态方整、城廓边角硬挺、宫城居于中轴南端、从而既与偃师商城相关又与原始社会大房子格局对应的构成。
洹北商城的宗庙安排与偃师商城三期有一点很不相同,即两座宗庙都离开宫墙,深处于院落当中。具体说这组建筑南距宫城南墙约300米,东距东墙约200米,北距北墙约300米,西距西墙也在100米以上。按照台基情况推测,一号宫殿主殿的高度不过15米左右。如果宫城城垣高有3米左右的话,那么,在宫城外100米以内向城内张望,根本觉察不到宗庙的存在。洹北商城的宗庙区是藏起来的,不像偃师商城三期的宗庙那样显豁。同时,为了明确宗庙为通神节点,接近它,要在其西南方起步,对于要进入宗庙区的人,在进入宫城之初,目标处在其侧前方,宗庙建筑所造成的体量的存在感相当弱。这里的宗庙给人一种脱离尘世的神秘感,显示出希望祖灵不被过多打扰的意味,整体环境关注的不是显豁而是幽深,古人将宗庙称作“清庙”缘由可能就在于此。
从与仰韶时期大房子的形态对应水平看,在现知的三个商代都城中,洹北商城方整的矩形暗示着最高等级的都城形式,在规格上明确高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可同为殷人的都城,为何要在设置上厚此薄彼?这确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洹北商城所在区地,古人称为殷墟。在洹北商城建设之前,殷人经历过一个频繁迁都的历程。从商汤立国,到盘庚迁殷,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都城凡五迁。盘庚以后,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定都于殷,不再迁移。从文献看,最终定都于殷不再迁移,是盘庚迁都之前已经确立之事。《尚书·盘庚》说:“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又说:“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再说:“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45在不足七百字的篇幅中,“永”字凡三见,“天其永我命于该新邑”“永建乃家”“用永地于新邑”。这充分表明,从一开始,盘庚就确定了在殷墟建造的是永远之都,不再迁移。为了向民众传达这个信息,也是永远都城所应有,洹北商城采取了不同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最高规格的都城形式。
郑州商城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10万平方米,近年考古表明,在其南部还有独立的防御工程存在,按照当时的营造能力,这个都城的建设要进行巨大的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州商城所采用的却是一个有可能放弃的城池形态,这种情况,应该清楚地交代了殷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一直都未能定居于一地的欲求,他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永都之所在,在许多时候搬迁都城对于他们是一个生活常态。在永都未得的情况下,所建的都城均为临时都城,因而也就不会使用最高规格的城池型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正是这样的王朝都城和方国都城一起,形成王朝聚邑的等级秩序景观。
现知商代方国都城遗址材料相当有限,为了说明问题,尽可能罗列于此并讨论如下。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商代早期方国城址,目前查明了南城垣和东、西城垣的南段。东城垣残长52米,西城垣残长140米,东西垣间距约370米,南垣总长400米,其西段向南推出75米。现已探知的城角均作圆弧形(图4-21)。参照偃师商城大城的做法,或可将其北半部复原为东北角抹去的大略矩形,这样,可以看到一个西南部向外凸出的城池。在城址向外突出的西南部,“发现了与城垣同时的圆形建筑基址20座,据钻探结果,该基址群至少有七排建筑,总数大概有40~50座之多。这些圆形建筑的直径在8.5~9.5米之间,均坐落于略高出当时地面的夯土台基上,基址面上都有柱洞,基址周围则发现有路土,该基址群有可能是一处仓储遗址”。46西南隅安排仓库,使得这里的功能安排与偃师商城的二号基址的功能类似。参照偃师商城,东下冯城址中的宫庙区应在这个仓库区的东北方。
图4-21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商城遗址平面及复原猜想图
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的古代城址始建于商代二里冈下层偏晚阶段,属于商代早期方国城址。该城址城垣轮廓略为不规则的菱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350米,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垣曲商城中部略东为宫殿区,在此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6座。规模最大的2号台基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垣曲商城南垣由东向西逐渐向南斜出,西垣由北向南渐次向西斜出,两垣在城的西南相交,形成一个以锐角为特征的扩大了的西南隅。类似做法,在景阳岗龙山城址和石峁古城上已经出现,只是二者都仅由南墙斜出以造成城址西南隅扩张。垣曲商城北墙的走势也与景阳岗龙山城址的北墙走势略同,是由西向东渐次向北斜走一段以后,向南稍转和东墙钝角交接,造成东北角的缺失。垣曲商城西垣、南垣外均有夹墙,与主城墙相距7~10米,夹墙在城西南角部断开,形成向东和向北两条窄长通道。西部通道由城西南角始,向北至西垣中部略北处是城门,该城门有一大道直通城内宫殿区47,这一曲折的进入方式和王城岗东小城的进入方式略同,是又一个 “由西南入”做法的案例。如果南墙中间开有门洞的话,人们可以循此由北正南达到宫殿区,这样,这里宫殿区接近方式与二里头遗址宫城上分设南门与西门以接近一号宫殿的方式同构,这个同构应该表明这里的宫殿区既有明堂,又有朝会之所(图4-22)。
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黄陂滠口境内,这座早商方国都城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上,平面为轴向略偏西南的菱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垣厚21~28米。48城址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图4-23)。盘龙城城址平面形状与郑州商城十分类似,南城垣由东而西向内斜收,西垣由北而南向内斜收,形成了西南隅的压缩,城北垣整体由西向东渐次内收,北垣与东垣的交接方式与郑州商城完全一致,暗示东北缺角。不同的是,其所有转角均做圆化处理,平面规制似应较低。
图4-22 山东省垣曲县垣曲商城遗址平面图
图4-23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商城遗址平面图
在盘龙城内的东北部高地上,发现有宫殿遗址,宫殿区的位置也与郑州商城宫庙所在位置相似,只是规模较小。考古资料显示盘龙城的宫殿区由F1、F2和F3三部分构成,F1与F2为大型殿堂,F3为周围廊庑。F1平面为副阶周匝中有并列四室的形式,格局和偃师商城的四号宫殿和五号宫殿的做法一致,可以推断为宗庙遗址。杨鸿勋的复原在其前加上四部台阶是合理的。盘龙城F2台基破坏较甚,难以断定其上有无分间。杨鸿勋将其复原为南半部设开敞的大堂,北半部有封闭的房间也应大体不错,因为只有这样,宫殿区的功能组织才算得上完整。开敞的大堂应与明堂相关,可以应对祭祀与朝会的需求,封闭的房间可以用作人员休息和物品贮藏(图4-24),从总体上看,盘龙城的F2的功能与二里头一号宫殿略同。至于统治者的住处,参考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和“前庙后寝”的说法,应该在F1正后面那一段廊庑里。这样,盘龙城的宫殿是前为明堂与日常施政场所的综合体,中间为宗庙,后边为寝宫的格局。或者可以认为,盘龙城宫区里的这一路建筑,包含着二里头宫城或者偃师商城宫城里东、西两路建筑的功能。参考二里头宫城的处理,在这里外部回廊上的入口可以有两个,一个开在F2正南,一个开在F2西南(图4-25)。
图4-24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商城宫城F1、F2基址平面图
图4-25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宫殿区复原示意图(www.xing528.com)
盘龙城宫殿建筑仅为一路,偃师商城的宫殿建筑则分为两路;盘龙城的朝会功能和明堂祭祀由一幢建筑承担,偃师商城朝会功能和明堂祭祀分别由两座建筑执行;盘龙城的统治者起居空间设在宗庙后面的廊庑之中,偃师商城在明堂北面有专设的统治者起居建筑。一句话,盘龙城的聚落主导功能空间分化水平低于偃师商城的聚落主导功能空间分化水平。这应该不是盘龙城的拥有者不知道把明堂祭仪与日常朝会分置两处会使相应活动更加正式,也不是不知道单独设置的寝居建筑更为舒展,其宫殿建筑群之所以取此格局,应是规则限制使然。盘龙城宫殿区与偃师商城宫城的差异,应该表明,当时城市主导功能的空间分化水平较高,则城市规格较高;空间分化水平较低,则城市规格也较低。或者说,城市主导元素的分化水平,是确定城市规格等级的标准之一。
当然,在盘龙城遗址上见到的不会是功能和空间分化水平最低的宫殿形式。比其等级更低的宫殿的具体格局由于缺乏商代的资料,似可以在周代的考古资料中窥见大概。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西周甲组建筑遗址也是一个廊院,整个院落建造在一个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残高1.3米的夯土台上。建筑的大门之外有一影壁,进入大门,为六开间的厅堂。人们在建筑两侧的廊庑中,发现有卜骨窖藏,窖藏的存在表明该建筑与祭祀有关,周围廊和偶数开间的做法则提示它应该用于祭祖。可是,这座建筑却很难被简单地定义为宗庙,因为在大殿遗址上只发现了东北转角墙基,建筑南边则未发现墙基的痕迹。就此,杨鸿勋将其复原为东、北、西三面有墙,建筑前檐开敞的样子是正确的49(图4-26)。前檐开敞,使得建筑具有了明堂的属性。凤雏甲组建筑遗址正处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址中央,其南边有社祀遗址与其遥相呼应,所以将其理解为这个都城的主导宫殿应该合理。若将这个宫殿与盘龙城遗址上所见的宫殿相比,在这里,宗庙、明堂与日常朝会等功能由一座建筑来实行,而在盘龙城,这些功能则由F1、F2两座建筑来实行。也就是说,这个西周城址上的主导功能的空间分化水平还不及盘龙城,所以这组宫殿的等级应低于盘龙城宫殿的等级。至于这里统治者的日常寝居之所,应该设在主体建筑后面的廊庑之中。
图4-26 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及复原示意图
2001年,人们在盘龙城城址的西边、北边及东北发现断续的版筑墙体,这些墙体与盘龙城城址的间距在250~500米之间50。有人将这些墙体理解为外城,而把盘龙城视作宫城。这样,盘龙城的宫城面积远大于偃师商城宫城,且其城墙厚度也非偃师商城所能比。盘龙城应该建造于商王强势的早商,并离王朝中心区不远,出现这种具有冒犯性质的情况是很难想象的。发掘到的墙体每段之间距离较大,形态与湖岸配合的倾向明确,主要分布于盘龙城的西边和北边,盘龙城的南边与东边现为低洼地,原来应为池沼,因而在这两个方向上本来应无墙垣设置。综合这些情况,认为在盘龙城城址外发现的这些墙垣并不构成后世所谓的城,将其视作城外结合地形而建造的独立防御设施更为合适。
早商方国都城府城商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府城村西北部之台地上。城址平面约为方形,其形状与洹北商城略同。边长280米左右,城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在城址的东北部存有一处二进廊院,考古发掘将其辨别为宫殿,该宫殿由南殿、正殿和北殿相贯而成51。从现有的考古痕迹推测,将这组宫殿想象成与凤雏甲组建筑遗址大致相同更为合适,为中间一殿,周围廊庑,分有前后院的格局。在宫殿设置上,焦作府城商城的规格明确地低于黄陂盘龙城(图4-27)。
已经发掘到的晚商方国城址有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城址和江西樟树吴城乡吴城城址。从现存的东、西、南面的城墙遗迹的走势看,三星堆晚商城址的平面形状与山西垣曲商城十分类似。在城址内分布着三星堆、月亮湾等四处台地,三星堆、月亮湾和西泉坎等台地附近均有祭祀器物埋藏坑出土,表明这几处台地在城市构成上较为特殊,月亮湾和西泉坎台地位于城址东北,三星堆台地则在其西南,构成了西南东北的某种呼应。从城址平面和内部构成方式看,三星堆古城的安排规则来自中原。该城址东西大约1600~2000米,南北2000米,城内面积约350万平方米,规模甚至大于商朝前期的王都郑州商城。方国都城能够如此,应该与其地处边缘以及王朝晚期商王控制力下降有关52(图4-28)。值得注意的是该城南垣西段有内收倾向,这也许是其规模过大的某种平衡措施。
吴城城址轮廓初看似乎很难归纳,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它其实就是郑州商城平面在具体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变体。其北墙为一东端向南收进之折线,与东墙钝角相交,从而抹去了城址的东北角。南墙为一西端北斜的直线,西墙由北向南略向内收,与南墙共同构成了一个双向压缩的城址西南隅。东墙由北向东也略作内收。南墙、西墙双向内收压缩西南隅的做法至少在概念上形成了对由西南而中央的祭祀主轴的较多干扰,或者是等级上低于西南隅遭受单向压缩的做法。53吴城城址南北最宽处约800米,东西最长约1000米,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从城内地形特征以及发掘所获得之水井、窖穴、灰坑和灰沟的情况分析,发掘者认为城址内以高地岭、黄家岭、河背岭、大蒜院岭4个台地为中心安排居住区(图4-29)。高地岭位于城址中轴北端偏东,正与可能的、位置略略偏东的城南门相对,应该是宫庙区之所在。注意到城址西南角有一宽约50米的西南豁口,位置与石峁古城的缺口对应,也许该城也是轩城。吴城古城的城址规模远大于商代早期中原地区的方国都城,显示出王朝控制能力的松弛,其城址西南隅双向压缩和可能存在的轩城做法,又表明其仍然不能肆无忌惮。
图4-27 河南省焦作市府城商城平面复原示意及一号基址发掘平面图
图4-28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城址平面图
图4-29 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吴城城址平面图
城址的大小与防御能力的强弱高度相关,历来是城市等级区别的重点。商代城址从等级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王朝都城,一类是方国都城。从规模上看,早商王朝都城的规模远远大于方国都城,无论是偃师商城大城还是郑州商城,其面积都比同期的方国都城大十倍以上。这应该是王朝早期对方国军事能力严厉控制的表达。早商方国都城中,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东下冯与垣曲规模略大,总面积在13万平方米左右;盘龙城与焦作府城规模略小,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左右。大城面积约为小城面积的1.6倍,十分明确的尺寸差异,可见方国在等级上是有明确的界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都城的规模有扩大的倾向,郑州商城较偃师商城大100万平方米以上,洹北商城又比郑州商城大100万平方米以上,显示出营造能力和京畿地区人口聚集水平的提升。现知晚商方国城址面积比早商方国城址增长明显,吴城古城面积60万平方米,三星堆面积甚至达到了300万平方米以上,分别是内地较大早商方国城址面积的4.5倍和23倍。吴城与三星堆都远离王朝中心,王朝对这些地方的管控能力相对较弱,这或许是它们可以在规模上远大于商代早期中原地区的方国都城的主因。中原地区同等规格的晚商方国都城或者建不了这么大,但这些大型方国城池的存在却有可能成为一种示范,从而改变早商王朝都城与方国都城规模差异悬殊的局面,导致不同等级城址规模差异曲线相对平缓、呈阶梯状升降的结果。
商代都城可以明确看出将宫庙区放在城址中轴之上的案例只有一例,即偃师商城的小城。从推理看,洹北商城也应是宫庙居于中轴之上的安排。注意到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均为王朝都城,其宫庙部分都置于中轴南段,应该表明,这种做法地位较高。
由聚落核心功能的空间分化水平看,王朝都城均表现为较高水平的分化,而方国都城均分化水平较低。应该可以确认,前者规格较高,后者规格较低。
从城池的形态看,上列的十一座商城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规则的矩形,这种形状的城池包括洹北商城、焦作府城,偃师商城小城城垣的曲折有限,也应归入此类;第二类是西南隅扩张的不规则形,具体做法又可以区分出西南隅向外凸出和西南隅向外斜出两种,前者包括偃师商城大城和东下冯商城,后者有垣曲商城和三星堆商城;第三类是西南部向内收进的不规则形,包括郑州商城、盘龙城商城和吴城商城。虽然在形态上有某些变化,但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比较,不规则形的城址形态的关键处理在于西南隅却是特别明确的。在这些城址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规模足够大、平面为规整矩形的城池。由于对应的例子垣北商城是殷人之“永都”,所以认为规则矩形是较高等级的做法应该没有问题。在这里,也许亟需予以解释的是为什么焦作府城商城的城池平面也采用了转角硬挺的正方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54《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55由此可见独立宗庙的设置对于聚落等级的价值。焦作府城商城,是上列商代城邑中宫殿功能分化水平最低的,按照分析,其没有独立的宗庙设置,祖宗祭祀与其他功能合在一幢建筑中进行。这样,城池形态是祭祀等级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为宗庙祭祀的灵应而为。当祖宗祭祀并不独立,城池形态对祖宗祭祀的回应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那些不能独立设置宗庙的聚落的城池上,也就不必对宗庙祭祀作出回应,这应该就是焦作府城商城可以使用与洹北商城同样的规则矩形城廓的道理。
与新石器时代相同,东北角缺失仍是降低城池等级的做法。只是这里见到的实例都采用的是东北角抹去的做法,像石峁古城和瓶窑古城那样在东北角挖去一块的做法未见实例。
高等级的聚落为了使自己在格局上凌驾于其他聚落,维持统治者希望的层级性秩序,一方面要对其他聚落形态和构成进行限定,一方面又要在自己的聚落上进行空间设置的发明。普通聚落较少受到外部的形式挑战又无意挑战他人时,在形态上通常更多地显示传统做法的延续。不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低等级的聚落在设置上引用、学习高等级聚落的做法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整个国土秩序的一个层级,普通聚落量大面广,了解当时普通聚落的组织状况,有可能帮助我们形成对商代国土秩序更为系统的认知。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畔的藁城台西村,出土了十分难得的保存状况良好的商代村落遗址。藁城台西晚商村落遗址现存八幢完整的建筑遗存,由北向南,形成三个基本段落:第一个段落,含有F14一幢建筑;第二个段落,包括F2、F3和F4三座建筑;第三个段落则包括F1、F5、F6和F12四座建筑(图4-30)。
第一个段落的F14由南北两个部分组成。与村落中其他建筑比较,F14相当特殊:一是它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此为这里发掘到的房子中所仅见;二是这个建筑西侧没有墙垣,全部开敞,特别是其北半部分的南侧也没有墙垣;三是根据结构的可能性,F14的房顶当为一面坡,整个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个联立的大棚子。在F14中,出土物以陶器为主,其中以瓮和大口罐最多,在一个大陶瓮内发现了8.5千克的灰白色水锈状沉淀物,经鉴定,认为是人工酵母,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酿酒实物资料。另在四件大口罐内发现李的果实、桃仁、枣子、草木樨、大麻子等植物种仁,发掘者推测大部分应是酿酒的原料56。从平面组织的角度,台西F14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北部单元的安排,这里不仅南面没有墙体设置,并且建筑台基的台阶设在建筑的西南方,而几乎正当台阶,有一棵建筑结构不可或缺的柱子存在,从位置上看,这个柱子会影响到台阶的使用,使得上下不那么顺当,所以台阶放在此处当有必须如此的原因。在我们看来,这个必须如此的原因就是登堂入室的人要与处在北墙下的夯土台形成由西南而东北的照应,而夯土台,应是安置神灵排位的地方。在这里,台阶可以视为祭祀的出发点,是尊长之处,而北墙下的土台则是通神节点。结合这座房子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南边不设墙垣的做法,可以认为台西F14北部单元就是村落级的“明堂”。F14南部单元则是明堂所应有的辅助建筑,人们应该在这个建筑中和其前边的广场上举行祭祀活动和飨宴,举行这种飨宴活动的主席位置,或者可以设在F14的南半开口朝西的建筑台基上。那些酿酒的遗存,就是人们要在此处进行飨宴聚饮的证明(图4-31)。
图4-30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房屋分布平面及居址布局复原示意图
图4-31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十四号房屋平面及剖面图
既然F14是村落级的公共建筑,按一般理解其建筑规格应该高于其他建筑。依照后世的制度,单坡屋顶在规格上较两坡顶为低,在其他房子均为两面坡的情况下,这座房子却采用了单坡顶,对这一点作出解释,需要回到大地湾遗址,大地湾F901主体建筑南边的独立明堂部分,因其紧靠主体建筑,如果不让其屋顶排水落在主体建筑上,该屋顶的合理形式应该是靠近主体建筑一端高起的单坡顶。由此,与明堂相关的F14采用单坡顶应是一项有历史根据的制作。
建筑南边不设墙的做法,古代称作“屋前歇”。杨宽说,西周的村社活动中心,要采取屋前歇的样式,即也用明堂的样式。西周的村社活动中心,可以称作“庠”“校”“序”,孟子说:“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即这种地方是奉养村社老者的地方,是老者向年青人进行传统教育的地方,是青年人练习射箭的地方,当时的乡饮酒礼也是在此举行57。虽然传统的文献上并不强调这种建筑的祭祀功能,可设想在饮酒礼上,简单地表达一下对天地祖宗的敬意也是很自然的。比照台西F14,如果该建筑的北部单元为祭祀场所,其南部单元应该就是所谓的“庠”“校”或者“序”。在台西F14,祭祀空间和教育场所已经分化为针对不同功能的两个部分。
台西商代村落遗址的第二段是由F2、F4、F3共同构成的院落。在F2的建造过程中,使用了人和牲畜作为祭祀牺牲。F2的南室东、西、南墙外不远,分别发现四个人头骨,皆为30岁左右的男性,发掘者认为这些人头可能原来都是悬挂在F2南室檐下的。如果把这些悬挂的人头理解为献俘的遗存,那么F2南室就应该是某一家族的祖宗祭祀空间。从建筑布局上,这个家族的成员应该住在F3、F4当中。
台西遗址的第三段的主体为标号F6的曲尺形建筑。在F6的北房中室内的东北角和门道内外,共发现四具人头骨,发掘者认为这些人头骨原来也是悬挂在这一部分的屋檐下或室内墙壁、柱子上的。基于相同理由,F6的北房中室应为家族的祖宗祭祀之所。相应的家族成员应该住在其周边的建筑之中。这里的祖宗祭祀之所不是独立建筑,只是一幢建筑中的一间,在格局上符合“庶人祭于寝”的礼仪要求。58
以上分析表明,藁城台西遗址是村落公共中心居北、南部顺序安排家族居地的结构。在这里,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宗祭祀场所,在公共中心未发现明确的祭祀遗存,在家族祖宗祭祀处却有不少祭祀遗迹的显示,可见这时祖宗祭祀应该更为隆重,家族是更为明确的利益集团。与姜寨的情况相比,聚落层级的公共设施在聚落生活组织上的地位似有下降。
距安阳殷墟小屯村南约2千米的北徐家桥村村北发现有一系列商代建筑基址,表明这里曾经有一个基层聚落。从已发表的材料看,与这些建筑基址有关的信息远不如台西遗址细致详实,但也可以就已知情况进行初步的讨论,形成商代基层聚落知识的某种补充。北徐家桥所见建筑基址应该只是聚落中的某一片,这里的建筑平面形状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口”字形布置的廊院,有4号、8号、12号、13号基址;二是其他形状的建筑59。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规制,廊院是高等级建筑的特征,在台西遗址没有它的踪影,只此一点,就显示出这个聚落居民的身份远高于台西遗址。现有的发掘范围显示,这里的廊院建筑有占据中心的倾向,其他平面的建筑则处于边缘或表现为廊院建筑的附属。8号廊院建筑基址似乎相当特殊,其南廊中部为门塾所在,门塾具有强调院落中轴的作用,是建筑隆重的表达。可在8号建筑门塾近前设有9号建筑,挡住了门塾及门廊以东部分,阻碍了8号建筑的整体显示,与其平面设置强调中轴对称的倾向矛盾。这样做的缘由,应该是要利用9号建筑使由广场进入8号建筑者采用由西南入的方式。这样,8号建筑应与祭祀相关,由其处在居住建筑群组当中,位置略与藁城台西遗址上的F2南室和F6北屋中室相似,将其设定为一定水平的祭祀建筑是合理的。同理,很可能这里的4号建筑也为祭祀建筑,如是,这里的居民当分属不同的家族。独立祭祀建筑的存在或聚落主导设施分化水平较高再一次表明了这一聚落中的居民身份等级高于台西村(图4-32)。
图4-32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北徐家桥村村北建筑基址分布图
虽然不同地区的基层聚落所承继的建筑文化传统应有不同,但共同性似乎是主导的。把上面两个商代村落与商代不同等级的都城比较,总体看,最为明确的差别首先是村落规模小;其次是外围缺乏围垣保护;第三是建筑尺寸较小,北徐家桥遗址上所见建筑进深多在7米以内,藁城台西遗址建筑进深多不过5米;第四是祭祀建筑分化水平不同;第五,村落祭祀建筑与居住建筑尺寸差异不大;第六是村落层级的公共设施有孤立外置的倾向,祭祀建筑之间缺乏形式上的照应。这些做法结合起来,就使得村落的整体景观与都城相比,呈现松散、矮小、形态平淡和缺乏主轴的特征。作为国土秩序建构的基层元素,它们的存在,正好衬托出都城的坚固、高大、形态起伏有制与秩序严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