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始住宅室内空间及营国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

原始住宅室内空间及营国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2居住型半穴居的室内空间功能分配图图2-3《尔雅》宫室四隅之训示意图严文明根据仰韶遗址上普通半穴居住宅的土床通常长约2米,宽不足1.5米的情况,认为这种土床仅够两三个人使用。这种安排可以使从入口进入的新风得以加热,或者说可以阻挡寒风深入室内,也争取到了更多的相对集中、远离入口的室内空间,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

原始住宅室内空间及营国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

如果有人说,多数人是“右撇子”这件事对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的组织和聚落的景观格局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恐怕你会觉得是信口开河。

可事实确实如此!

故事当然要从原始社会说起。

在上古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曾经活跃着考古学所说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很长时期里,属于仰韶文化的人群多居住在单一空间的半穴居中。这种半穴居,是在地上挖掘深约40~80厘米的浅坑,然后可能要沿着坑边设置一定高度的土台或墙体,以阻拦蛇虫和风吹。为了支撑屋顶,人们在坑中设置立柱,当有多棵立柱时,人们还要在柱子上端设置横木形成框架,然后,设置一端搭在立柱或框架上、一端落在地面上的斜向杆件,以形成屋顶的结构层。再在屋顶结构层上搭上树枝和茅草等形成屋面,从而最终形成可以安居的住所。这种建筑正面的中央,一般都有一定长度的、由外向内坡向穴坑地面的门道,门道上也会搭有屋顶。在房子中部,要设置火塘。在这种建筑中,人们通常睡在经过一定处理的地面上,家里的物品也放在地上(图2-1)。

黄河流域处在北回归线以北,在这个地区,太阳早上由东方升起,正午行至人的头顶偏南,傍晚由西边沉入,也就是说,在一天中最能够提供热量的时段,太阳总是处在我们的南边;另外,黄河流域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天则以北风为主。为了避免冬天出门时呛风且有更多的机会感受风和日丽的景象,在没有其他制约的情况下,仰韶文化半穴居多将其入口开在南边。正是由此,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安置的习俗。

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主要是通过狩猎和采集来取得基本生活资料的。上述半穴居的主人出门时,多是空手或者只携带简单的工具,回来时,往往带着一天的收获。由于人们更多地使用右手,进门以后,顺手把收获放在室内门洞右侧的地上是顺理成章的。如其所处的半地穴是坐北朝南的话,那么,入门的右手恰好是房间的东南隅。习惯成自然,这就有可能使半穴居的东南隅固定为惯常的置物场所。

杨鸿勋注意到,在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半穴居中,许多实例进门的右手,也就是坐北朝南房子的东南隅,多发现炊具杂物,显示出这一位置惯为食物、用具的存放处;而在房间的东北隅,则常见破碎的陶器,这是惯常在此进行日间家务活动的表达;房间的西南隅,未发现贮藏踪迹,在稍晚的遗址中,这部分居住面多略为高起,表面坚硬、光洁,并有多次烧烤的迹象,应是炕的雏形,即这种半穴居的西南隅为常规的睡眠之处。1严文明则指出,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大、中、小三种,“小房子的数量最多……这种房屋总是有一个火塘,有成组的日用器皿,有的还有谷物加工工具和少量的粮食储藏。屋中住人的地方似有定制,第一期时往往于进门左侧留一空地,或在那里设一低矮的土床。以后各期虽不再设土床,睡卧地方也没有那么严格,但大多数仍设在进门后的左侧……”2。在建筑坐北朝南的情况下,进门后的左侧就是房子的西南隅。之所以在西南隅睡卧,是因为在这种半穴居的火塘的后方,即房子的东北隅与西北隅,是人进入房间一眼就能看全的地方,缺乏隐蔽性,睡眠时人最缺乏防御能力,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搅。如果入口的右侧即房子的东南隅成了放置物品的地方,那么,入口的左侧即房子的西南隅就是这种房子内剩下的相对隐蔽的地方。于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右撇子的随手一放,就决定了仰韶文化的坐北朝南的半穴居房间中的西南隅成了相对固定的睡卧之处(图2-2)。

图2-1 西安半坡遗址F41半穴居平面及构架复原示意

尔雅·释宫》有宫室的“四隅之训”:“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3把这种说法与后来中国人常用的多间排屋联系在一起,确实会让人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但把所谓的“四隅之训”与仰韶文化的单间型的半地穴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它的道理。《仪礼·既夕礼》说:“比奠,举席,扫室,聚诸窔。”4是说,设新奠之前,撤出宿奠,拿开奠席,打扫室内卫生,将杂物灰尘等都归置到室之东南隅。这当然说的是在多间排房中的规矩,但仍可以看出房间的东南隅曾是物品归置之处的痕迹。“宧”,《说文》:“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李巡曰:“东北,阳气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宧。宧者,养也。”所以可以由此设想房间东北隅与日常的家宅杂务和进食相关。屋漏表明这一部分与水有关,一些古代文献说屋漏要求隐秘、遮蔽,从屋内的功能需求完整性着眼,其应是放置溺器、起夜和洗浴的场合。5“奥”有隐蔽、幽深的含义,这正是人们睡眠所需的环境氛围,结合考古发掘的情况,这里当然是常规的睡卧之处(图2-3)。

图2-2 居住型半穴居的室内空间功能分配图(www.xing528.com)

图2-3 《尔雅》宫室四隅之训示意图

严文明根据仰韶遗址上普通半穴居住宅的土床通常长约2米,宽不足1.5米的情况,认为这种土床仅够两三个人使用。6在这种简单到仅为一间的房子里,这两三个人应该是家庭中的父母与不能自立的子女。于是,“奥”的主要占据者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家长对于还不能自立的子女来说,往往有着绝对的权威。所以《尔雅》说在古代的房间中,“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处也”7是有历史根据的。

在仰韶文化半穴居的室内,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火塘。在半坡时期的半穴居中,火塘一般位于室内中央偏向入口布置,如果房子是坐北朝南的话,火塘的位置就是居中偏南。这种安排可以使从入口进入的新风得以加热,或者说可以阻挡寒风深入室内,也争取到了更多的相对集中、远离入口的室内空间,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因为建筑相对封闭且室内设有火塘,在这种建筑上,开窗取明、疏排烟气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处理。仰韶文化半穴居在穴坑周边设置的土台、矮墙本来就低,若在其上开取洞口取明和疏散由火塘弥散的烟气,难免使开出的洞口下沿很低,会极大地减弱建筑对野兽虫蛇的防御能力。所以,仰韶半穴居更倾向于在屋顶上开出洞口以取明和疏排烟气。在半坡仰韶遗址的一系列房屋基址中部的坍塌堆积物中都发现由草筋泥做出的凸棱状物,应该是用于屋顶开口处的阻水构造遗存,可以证明顶部取明、排烟通风口的存在。8这个用于取明和疏排烟气的洞口古代称作“中霤”。《说文》云,“霤,屋水流也。”9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古者,谓未有宫室之时也。复穴者,谓窟居也。……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后因名室为中霤也。”10就是证明。从使用的角度考虑,如果建筑是坐北朝南的话,中霤通常应该开在屋顶接近中央的南向坡面上,这样,就有机会更多地接纳阳光,并且在人们主要于室内活动的冬天,减少外风吹袭导致室内呛风的机会(图2-4)。

在位置上,中霤与火塘有着一定对应,在这种屋顶上开出“中霤”的建筑中,阳光不仅会从中霤入射,在雨雪降落时,雨滴和雪花也会从这个洞口飘洒而下,这些与由火塘飘荡而上的烟气交混在一起,会构成一幅烟雾缭绕、光怪陆离的特异图景。在文化蒙昧时期,这种景象会启发人们设想中霤与火塘之间,甚至与其相关的某些地面是一个天神游荡和居停的场所。

天神在上古可以统称为“帝”。甲骨文中,“帝”写作“”形,朱芳圃认为“帝”字像积柴于架上。燔烧薪柴是古代祭天之礼,“帝”的本义就是积柴燔烧以祭祀上方的神灵。故“天神谓之禘”11。其实,专门设置场所燔柴祭天应该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做法。或者,可以认为“帝”的本意应该是位于与原始人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火塘上方的特殊存在。在我们看来,“”字的下半部形为积柴,但这里的积柴不是祭司、巫师专用的物什,而是设在野外或半穴居火塘中用于取暖和烹煮的常物,那个“”形,当指火塘的边缘,积柴上方的三角形应该是用于蒸煮的器皿。三角形上方的一横则表示在蒸煮器皿上方的某种存在。一方面,正是在这里人们建立了食器与祭祀的特殊关系,看到传统的礼器多与食器相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帝”还没有那样孤高,他们实际上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伴侣。由于“帝”惯于享用人们在燔烧蒸煮过程中造成的食物气味,于是燔烧食物就成了祭祀神灵的专用手段。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苗族人家看到人神之间的那种相对亲热的关系,人们在进食前,把些许食物、酒水抛入火中,也就完成了日常的神灵祭祀。12正是这样,火塘一区不仅是人们经常围坐之处,并且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场所,这个场所和与天神的沟通密切相关,所以可以将之名为“通神节点”。

图2-4 “中霤”的形态与位置

这样,在仰韶文化的半穴居中,存在着一个由西南而中央的活动热络区,这个活动热络区的一端为“尊长之处”,另一端为“通神节点”,特殊功能的赋予,使得相应空间脱颖而出,成为原始居住型半穴居室内空间的主轴。对于原始先民来说,长期的惯性使这个主轴对于日常的居住过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失,会使日常的起居难以顺利展开。“尊长之处”与“通神节点”的对应,决定了由西南而中央的活动主轴具有明确的祭祀色彩。当时,祭祀活动在人们的生活组织上是具有中心地位的内容,相应活动完成的完整性和规则来源的合理性都有可能成为祭祀有效性的保证,所以,人们就有可能把在室内形成的有长久历史支撑的西南与中央互动的祭祀行为规则应用于其他环境的组织。从后世的情况看,在半穴居中形成的,将西南视作“尊长之处”,在其东北安排“通神节点”,以形成祭祀活动中人、神交通路径的做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祭祀设施主导的聚落关键空间组织或者祭祀场所安排的常规。

和食物制作及相应气味的密切关系是通神节点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半穴居中的东北隅——“宧”——可以是进食之所,也和食物关系密切,根据民俗资料,在进食前进行某种简单的酬神行为也是传统礼仪的常规,正是如此,半穴居的东北隅应该是室内的另一通神要点。这个节点的存在延长了上述半穴居中活动的主轴,对于祭祀活动的完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