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音楼前世今生:从满洲官兵到广州,探寻粤海史事

观音楼前世今生:从满洲官兵到广州,探寻粤海史事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洲八旗官兵到广州后,把这个观音像供奉在木阁楼中,观音楼由此得名。重建后的观音楼,正面是石脚水磨青砖,配杂木大门一对,门顶上镶有晚清举人吴道镕题写的“妙吉祥室”石刻匾额。二楼北边是观音菩萨神座,南面墙壁上镶嵌《重修观音古楼敬建妙吉祥室记》碑,记述了观音楼的历史与重建经过,以及出钱出力者的芳名。

观音楼前世今生:从满洲官兵到广州,探寻粤海史事

在广州惠福西路与海珠中路交界处,有一座三层楼房,虽也是旧式骑楼,风格却与周围房屋显出差异。门侧汉、满文字合璧的牌匾告诉游人,这里是“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门额则为“妙吉祥室”。“妙吉祥”?什么意思?你按捺不住好奇心,想向正在附近大榕树下休憩的老伯问个究竟。如果问着的不是满族同胞,你有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但即便如此,他也会很肯定地告诉你: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观音楼”!

观音楼,妙吉祥室,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这三个名称,浓缩了广州满族同胞“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数百年悠悠岁月。

清初攻陷及驻守广州的清兵其实都是汉人,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廷才从北京调来1500名满洲八旗兵携眷驻广州,他们就是今天广州大多数满族同胞的先人。据广州满族父老相传,该部奉旨南来时,乾隆皇帝亲赐西藏进贡的木雕鎏金观音坐像一尊。当时在西濠街(今海珠中路)与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交界处,有一座跨街的木阁楼,建于明末,据说有一个叫王献夫的学者曾在此读书。满洲八旗官兵到广州后,把这个观音像供奉在木阁楼中,观音楼由此得名。另有一说谓此像是清初盘踞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入粤所载南来四像之一。

“观音楼”只是约定俗成之名,正式名称初时叫“万善宫”,因坐落在正红旗地段,就交由该旗佐领管理,咸丰年间曾改称“万善禅院”。光绪年间,正红旗佐领雇请一个法号贞海的和尚主持香火,贞海不久就把职责转交给徒弟作禅,入民国后依然如此。1924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府要把所有庙宇作为公产,先行没收然后再招投,但原使用人有优先承投的权利。满族上层人士召开了几次会议,决定承投观音楼,先由作禅和尚和满族人佟广安出面向外借款,借款以后募捐归还。遂由作禅出面,以借到的白银1406.37元承投公产,优先领回,并将“投回执照”交债权人抵按。同时,由满族人和附近坊众推举十人负责募捐。

岂知当局食髓知味,到1925年再次“清理庙宇”,竹杠重敲。作禅乘机上下其手,瞒着满族人士私自向债权人索回“投回执照”,用“张贞海(即贞海)卖与梁作(即作禅)”的名义进行登记,办了产业转移手续,把观音楼产权窃为己有。此恶行激起公愤,满族上层人士舒淡庵、傅星垣、张灵川三人作为原告,于1929年向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经历年余,三审定谳,指证了“贞海、作禅师徒串同,擅将领契伪作买卖,冒换新契,取得土地局第1186号登记完毕证”的犯罪事实,判了作禅徒刑,并判决由原告再办投承手续。1932年4月,舒淡庵、傅星垣、张灵川三人作为万善宫代表重新税契,并组建了万善讲经堂。

当初为投回观音楼发起捐款时,傅星垣出资万余元,社会人士随缘乐助,1932年收回产权后尚有余款;适值西濠街改建马路,遂把原砖木结构的跨街木楼,改建为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混凝土楼房,1935年落成后改名为“妙吉祥室”,并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除满族发起人外,还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妙吉祥”本是指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首的文殊菩萨。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又作“曼殊师利”)的简称,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满族的祖先,是女真人的一支。后金清朝的前身)天聪九年(1635),太宗皇太极将后金的女真人族名改作“满珠”,后又改作“满洲”。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觐见皇帝,所献丹书中,有意把“曼殊”(又作“曼珠”)比附为音近的“满珠”,也就是把清朝皇帝比附为文殊菩萨。顺治帝对这样的尊崇自然很乐于接受,乾隆帝钦定的《满洲源流考》就说:“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华言妙吉祥也。”有典故为据,“妙吉祥”也就可以借用作满族的别称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许多满族人不得不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淡化民族习惯与特点,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任会长汪宗猷(已故)就曾指出,定名“妙吉祥室”,目的正是用“妙吉祥”代指满族,来避免国民党政权的民族歧视。

重建后的观音楼,正面是石脚水磨青砖,配杂木大门一对,门顶上镶有晚清举人吴道镕题写的“妙吉祥室”石刻匾额。门内装有镂金“挡中”一个,四边镶以各式玻璃,中书篆字“妙吉祥室”。楼内屏风及窗门均装有各种颜色和图形的玻璃片。二楼顶藻井图案绚丽:中厅边雕虬龙二条,中为如意形状花纹,有“如意吉祥”四字;东、西厅边围分别雕有蝙蝠,中为雅淡花纹。二楼北边是观音菩萨神座,南面墙壁上镶嵌《重修观音古楼敬建妙吉祥室记》碑,记述了观音楼的历史与重建经过,以及出钱出力者的芳名。二楼顶上是平天台,建有一座绿釉瓦盖顶的八角亭,正对下面二楼的神座。笔者20世纪70年代末在满族小学任教时,曾因工作关系上过观音楼,时为浩劫之后,尚未修复,满目疮痍,但其古雅斑斓,已足令笔者印象深刻。

《重修观音古楼敬建妙吉祥室记》文曰:

窃维善恶之机,动于一念;善念偶动,机斯应之;若善机相应,则佛天护佑,机缘巧合,有不期而然者。本室原名万善宫,所供观世音菩萨法像,乃有清尚藩入粤所载南来四像之一。建立斯宫,坐南隅,二百年来,瑞应昭著,莫能殚述。最灵显者,同治甲戌(1874)火不成灾,民国乙卯(1915)魇不为厉;盖以此区士庶,信佛最笃,以此善根灵感默应者欤?辛亥以后,象教凌夷,四大丛林,鞠为茂草,独此危楼一角,巍然犹在。中经寺僧奸生肘腋,伪造卖契化公为私,幸而佛诱其衷,自书真相,据以定谳,璧返珠还。同人等三载经营,以善相劝,不假缘助,轮奂一新。易以今名妙吉祥室者,预祝佛教同兴,吉祥光放也。当时张灵川、赵凯臣两君首倡重修,舒淡庵君则力御外侮,傅星垣君则终任其成;而傅启隆、关凤臣、傅觉民、何芝生诸君;尤能不惮艰险,奔走襄赞;其余政、法、商三界若许崇清、陈宝尊、张百川、何时杰、文铁琴、卢宝永、黄少棠、钟慈普、梁立榘、唐雨三、杜之杕、吴英华、杜琛英、陈舜臣诸君:佛子若谛闲、宝静、广修三法师;女界若梁定慧、傅道清两居士,类皆因时应变,化险为夷。其中种种机缘,诚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者,谓非诸君子善念坚定,仰邀慈眷,乌能默相厥成若此哉!同人等弗敢贪天功以为己力,谨摄录事实,泐石以重不朽者,亦见人定自可胜天,善恶之念,不容一息稍忽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岁次乙亥年十二月佛腊日 淡庵舒谦如恭撰 星垣傅祥聚敬书

“妙吉祥室”董事会管理时期的观音楼,加入了“广州市善堂联合管理委员会”,成为对全社会开放的普通庙宇。开始时主要负责人是傅星垣,1938年傅星垣去世,由张灵川顶上;到1945年张灵川去世,就由舒淡庵主持了。其经济收入有以下来源:

1.香佣。凡来参神者不得自带香烛,必须在观音楼售香处购买。售香处由生隆泰香店承包,观音楼收取佣金。(www.xing528.com)

2.香油钱。参神者在“神前灯”添油时放钱入箱;观音楼逢初二、十六开箱。

3.卖签纸。印着“签语”的色纸每张5分。

4.租签筒。求签者不能自带签筒而必须租,每次1角。

5.租跤杯。跤杯是卜吉凶用的两块小木板,租金每次1角。

此外还有“渡亡”(盂兰节设神位超度亡人)、赞星(代人转运)等收费。观音楼既收入可观,财政盈余,曾定每月向50名鳏寡孤独者散发补助;又聘了两个中医师分上下午在观音楼赠医施药,每期观音楼向药店结算时,经办人亦不免会分得佣金。

说到这一时期的观音楼,还应当顺便提一下满族学者杨吉兴。杨吉兴(1878—1960),别名杨庚山、杨庚三,满洲镶红旗人,曾为该旗宗祠管理人之一,为人忠厚勤学,光绪年间考取满文秀才,任驻粤八旗将军府七品“笔帖式”。“笔帖式”是满语,意为熟悉事务的人,清代作为掌管文案者的官称。由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担任,掌翻译、起草或办理满、汉奏章文书,是国家正式官员,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快捷,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辛亥革命后,这条“出身之路”断了,为谋生计,杨吉兴放下架子,到观音楼内摆摊代人写信。1956年,广州市民政局推荐他到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任馆员。他不顾年老体弱,挖掘、翻译和整理了不少满族文史资料。

1952年,广州满族代表在广东省第一届民族工作会议上,要求收回“妙吉祥室”董事会管理下的观音楼,恢复原来的性质和面貌,停止对外开放。1954年4月26日,经广州市委、市民政局批准,由满族群众正式接管观音楼。移交人舒谦如(舒淡庵),接管人关培、关婉云、万振英,旋即成立“广州市满族人民观音楼管理委员会”,关凤臣为主任委员,关兴、关婉云为副主任委员。按照上级指示,观音楼仍需要继续开放,管理委员会派出常委关向欣、李国驻观音楼,及后并派出唐梦湘常驻,负责管理监督工作。1959年12月,观音楼停止对外开放,改为广州市少数民族第二俱乐部,成为满族人民学习与活动的场所,“广州市满族人民观音楼管理委员会”同时结束。1965年3月31日,编成“广州市少数民族第二俱乐部财产清册”,计有家具113件、器皿398件、图书刊物319本、杂物81件。

“文化大革命”中,广州市少数民族第二俱乐部停止活动。1966年6月起,观音楼多次被广州市第九中学红卫兵“抄家”,正面“挡中”、二楼藻井全部雕刻,连同观音像、八角亭均被毁,全部家具损失殆尽,幸《重修观音古楼敬建妙吉祥室记》石碑尚存。观音楼随后被广州市回满族五金零件厂借用。

1979年6月,在广州市统战办公室指示下,由汪宗猷、郎秀萍、余秀卓负责收回广州市回满族五金零件厂借用的观音楼,经多次协商,由该厂负责修葺,并补回600元,又送来铁架长木椅4张。市委统战部亦将代管银行存款9800多元交还。其后又收回广州市民族工厂开办时所借款项1万元。1980年4月21日,广州市满族文化室成立,设于观音楼,主任汪宗猷,副主任郎秀萍、余秀卓。满族同胞的文化联谊社团,自此起一直兴盛至今,实质始终如一,组织一脉相承,具体名称则随形势发展而有所不同。1984年9月18日成立广州市满族联谊会,仍悬牌于观音楼,广州市满族文化室随之结束;而今天取而代之的牌匾则是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了。除了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之外,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还组织满族同胞联络感情,开展敬老、奖励学生等活动。如每个月的18日,都有满族老人在观音楼聚会,读报、讲话,吃传统的满族小吃水果,悠闲自得,谈笑风生。他们的灿烂笑容分明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广州满族同胞共同的一个家。

和1935年重建后的“妙吉祥室”相比较,今天的观音楼有两个较大的变化:一是1985年9月,广州市满族联谊会自筹资金3万元,以简易钢架结构,在观音楼加建三楼,面积82平方米,二楼则改铺花阶砖;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满族台胞亲自送来一尊高90厘米、底座45厘米、像后还有一个光环的铜质观音像一座,安放在原神座上,观音楼重又名副其实,但原来的木雕鎏金观音坐像却已不可复见了。

(刊于《文史纵横》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