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赵氏各支系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族谱,历代版本繁多。如按人口比例来说,广东赵氏族谱远较北方地区密集。可见历代先辈和当代族人都有强烈的寻根意识,编修家谱非常热心。另一方面,广东赵氏族谱版本虽多,所记载的先人均一致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魏王赵匡美(后改名赵光美、赵廷美)三兄弟,认同河南为祖宗庐墓之所在,河洛情结代代相传,跃然纸上;其史料价值亦弥足珍贵。
赵氏族谱始修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当时称“玉牒”,含五部分:一是玉牒;二是宗藩庆系录;三是宗枝属籍;四是天源类谱;五是仙源积庆图。广东赵氏族谱继承了其实录传统,其中史料价值最高者,当推三江赵氏族谱。三江始祖赵良韶1292年迁到新会县三江开族,穷一生之功精心撰修《三江赵氏族谱》,使我赵姓血脉派衍得以传之后世。明代处士赵不易、赵不欺、赵崇敬,庠生赵必渶、赵君绶,以及清代廪生赵沅英等先后相继修辑三江《赵氏族谱》。民国时期,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的二十九世孙、香港石印商人赵士松(字锡年,三江新田里人)在此基础上,从1925年12月24日开始,至1937年8月15日止,潜心修谱将近12年。他走遍全国寻根追源,并以信函与各地宗长联系,搜集赵姓有关史料,按先祖所存族谱全面汇编,参订成《赵氏族谱》,得赵士宜、赵文安二位相助,襄成美举,香港赵扬名阁石印,留览于后。计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共印《赵氏族谱》石印彩绘本共6000余册,单太宗之谱就印有4000册。三派族谱篇幅共计有数十万字。
赵锡年《赵氏族谱》卷一记载了宋朝的建立,并追溯到太祖匡胤的前四世及相关史实;载录了乾德二年《太祖皇帝玉牒大训》:“……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勿恃富而轻贫,勿恃贵而轻贱……”并有“赵氏上古源流谱览”、“赵氏上古源流谱略”等,对研究我国氏族文化颇有价值。该卷收录的“汴水赵氏仙源族谱序”,“鄱阳赵氏续修谱序”其一、其二,“璇源图谱序”,“处士意翁亭续修天源族谱序”,“东莞赵氏族谱序”,“西外赵氏族谱序”,“南外赵氏天潢贵派积庆图序”,“浚仪赵氏三江宗谱重修序”等地续修族谱序,以及太祖、太宗、魏王系皇室宗派录,亦均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文献。(www.xing528.com)
美国史学家贾志扬(John W.Chaffee)在其著作《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就对广东的《赵氏族谱》予以高度评价:“最好的家族谱,比如成书于20世纪初的广东赵锡年的《赵氏族谱》和清初泉州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内容丰富而翔实,细节描述合乎情理,部分可以得到证明……这些家族谱提供了别处找不到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关于宋朝的灭亡,多数材料都三缄其口,这里却有迹可寻。因此,只要用审慎的怀疑态度来使用它们,并与其他材料配合起来,家族谱资料便能帮助进一步丰满我们对宗室的认识。”他还特别提到新会三江《赵氏族谱》卷首的《太祖皇帝玉牒大训》:“《太祖皇帝玉牒大训》(亦即宗室族谱)的日期是964年夏历十一月十二。尽管这篇文献不见于《宋史》、《宋会要》和其他宋代史料,只见于赵氏宗族谱,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真实性,因为赵氏宗族谱通常谈到要珍惜所有年代久远的宗族文献。再有,《赵氏族谱》的质量不同一般地好。我们下面要提到,三江(广东)赵氏自称源自太宗后代中杰出的一支。他们的共同祖先是南宋末年的赵必迎(1225—1289),13世纪70年代,他在广东,同宋朝朝廷保持着密切联系,1279年之后,他又得以在广东保聚家族,广营地产。因此,这个家族拥有大批宗族文献,看起来是合理的,这就可以解释《赵氏族谱》篇幅很长的第一卷文献丰富(106大页)的原因。再说,尽管这些文献大多是孤本,因此无法自己证明自己,它们却都有着宋代的文献样式,其中所记录的信息也已经被证明是可信的。太祖的前任家庭教师赵普是赵匡义的幕僚,匡义任宋州节度使,以普为掌书记,所以后来杜太后习惯上称他‘赵书记’,可能帮助了这篇文献的起草,文献最后提到,赵普受命接过文献,将它存放到金匮中。但《大训》却是以皇帝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它提供了有关太祖家族观念的宝贵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