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琴石未回国前,在攻读西方语言文学的同时,亦酷好汉学,尤嗜篆刻、书法。回国后,曾问经史于简朝亮,叩书艺于康有为。大革命失败后,他居上海任职侨务机构,与沪上名家易大厂、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王秋湄、马公愚、邓散木等,皆时相往还,研讨艺术,篆刻书画,无不精通。1937年冬自沪避难南归,在香港利园山设“袖海堂”授徒,亦名“琴斋书舍”,慕名学书者众。1941年末,日占香港,翌年移家澳门,继续从事教学。战后返港。
清末民初,印章流派纷呈,各种能尝试的形式,印人们基本都涉猎。简琴石避开印人相沿成习的以大、小篆入印的老路,独辟蹊径,将发现不久的甲骨文字移用至印章创作之中,开甲骨文篆刻之先河。他采用最擅长的古玺布局形式,将尖笔、瘦细的甲骨文线条,融入其他文字的成分,并加以印化,形成了朴茂、空灵的艺术风格。他为张大千所刻的“大千”一印,仿效封泥,匠心独运。此印外实内虚,极显古朴浑穆之美,堪称甲骨文印之精品。这种印风基本奠定了日后此类篆刻创作的基调。书法方面,他于篆、隶、楷、行、草无不精能,喜以宿羊毫及茅龙笔作字,求其枯老古拙的艺术效果。他的书法取资广泛,从金文、汉隶、章草、六朝碑版、明清大家处摄取精华,熔铸出独特的风骨精神。在各体之中,其篆、隶尤具神韵。他善于书法与篆刻的融会贯通,故篆刻中可见笔墨意味,书法中又可见篆刻的金石气。他的画清新淡雅,晚年以篆笔作画,尤能体现文人画的隽逸含蓄之境。他在《书法漫谈》一文中说:“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著有《琴斋印留》四卷、《千石楼印识》一卷、《甲骨集古诗联》、《琴斋书画印合集》等。
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以简琴石为“天巧星浪子燕青”,评曰:“小屯甲骨文字,湮没数千年,二十世纪初始重见天日……以龟甲文字入印,简琴斋则是天下第一人。琴斋篆刻面目多端,印谱中‘关中于氏’仿汉急就将军印,信刀凿成,‘巨来玺’、‘纶大吉昌’并用先秦古玺法,此外又有肖形印,拟元押印等,以上诸印置诸集古印谱中,只眼如陈簠斋,必亦不能辨其真赝。而成就最高者,则在甲文篆刻……琴斋又能以六朝楷体入印,昔人评邓尔雅楷书印为独创,而较之谱中‘琴斋’、‘纶长寿’诸印,实逊色多多。赞曰:殳书籀篆周秦玺,蜾扁封泥两汉分。容有前贤矩矱在,匠心独到龟卜文。”(www.xing528.com)
1950年,简琴石在香港病逝,遗命火化后,遗灰扬诸鲤鱼门外大海中。
(刊于《文史纵横》2012年第3、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