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些学者在强调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的同时,认为以往称詹天佑是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之说是不正确的。对此,不妨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作些讨论。
关于詹天佑是安徽婺源人之说,首先来自詹天佑1872年出国前由其父詹兴洪写的具结,具结的全文如下:(按《革命文物》1979年第5期所附具结照片格式抄写):
具甘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甘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
宪 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氏(www.xing528.com)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这“具结”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都熟悉的。詹天佑后来把具结全文收入自己所立的族谱。可以肯定,它是来源可靠的史料,对此,并没有任何争议。问题是如何看待具结中的“徽州府婺源县人氏”这一句。近日有人认为,“徽州府婺源县人氏”指的是詹氏的祖籍,恐怕这是对清朝典章制度不了解所致。清朝之所以重视籍贯,首先是科举制度的需要。因为每个县的“学额”(秀才名额)与各省乡试的中额(每科录取的举人数目)基本是固定的。为了保证当地人应试和录取的权利,在法律上严禁在科举考试时“冒籍”;其次,是因为出任文职地方官有严格的“避籍”的制度。在理论上,除所谓“娼优隶卒”之外,任何男性都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及有可能当官,所以,在填写履历、具结等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书时,籍贯是绝不能随便写的。如果是具结上写“某府某县”人,指的肯定是本人籍贯而不会是祖籍;如果有必要提及祖籍,一定会另外标明,没有只写祖籍而不写本人籍贯的道理。在上引詹兴洪签押的具结中,“徽州府婺源县人氏”是紧接“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之后的,并未另起一段,只能理解为詹天佑的籍贯,而不可能是指祖籍。当时出国的幼童绝大部分是广东人,在第一批的30人当中,广东籍的有26人,如果詹兴洪已经认为自己是广东南海人,他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填写安徽的祖籍。
詹兴洪在具结中对詹天佑籍贯的说法,如从清代的法律与习惯来看,是一种比较正式和规范的表述。因此,不能把称“詹天佑是安徽婺源人”之说说成是什么“怪现象”;某大学的詹天佑铜像说明,称詹天佑是“安徽婺源人,生于广东南海”,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误传”,而是正确地反映了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