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之役后,广州流传一首跟此役有关的民谣。其版本繁多,录入现时宣传材料的,往往明显带有当代人窜改的痕迹。笔者所见到的整体风格最贴近其产生时代的版本如下:
一声炮响,二(义)律埋城。三元里打仗,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钱二兑足,八千斤未烧。九九(久久)打下,十足输晒。
义律(Charles E.lliot,1801—1875),1836—1841年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1840年2月,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任命义律的堂兄懿律(George E.lliot,1784—1863)为侵华海军统帅及全权代表,义律为副代表。11月懿律因病辞职,义律接任全权代表。伍紫垣即伍崇曜(1810—1863),怡和行商和十三行公行总商。1841年5月26日,英军攻占广州城外炮台。靖逆将军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由伍崇曜陪同与义律谈判。次日签订《广州和约》,奕山向义律缴交赎城费600万银元,先由伍崇曜垫支。“八千斤”是指八千斤重的铁炮。至于“七钱二兑足”,留待下文详析。
至于这首民谣的“现代化”版本,这里只举一例:(www.xing528.com)
一声炮响,二(义)律埋城。三元里被困,四方炮台失守。五族不和,六(陆)续抽捐。七百万求和,八成打靶。九流做官,十足专制。
“五族共和”是民国元年(1912)才出现的口号,鸦片战争时期哪会有“五族不和”之说?求和的代价是六百万,不是七百万。当时清朝的死刑是砍头,“大逆”则是凌迟,哪有“打靶”(枪毙)?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十足专制”乃是名正言顺,整个社会都视为理所当然,即使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民间志士,也并不反对专制政体。说当时人会以“十足专制”批判清朝,无异于天方夜谭。这样的窜改,未免太“现代化”。另一个版本,把“七钱二兑足”改为“七星旗扬扬”,“十足输晒”改为“十足胜利”,与整首民谣表面轻松而实质悲愤地谴责清朝官员颟顸误国的主调格格不入,显然也是“现代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窜改乃至生造历史上的“革命歌谣”十分时髦。最典型的一例,就是1950年代小学课本中的《太平天国民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像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黄秧叶子绿油油,忠王是个好领袖。地主见了他两脚抖,农民见了他点点头。农民领袖李秀成,是我伲农民大恩人,杀了土豪和恶霸,领导我伲把田分。”不幸的是,到了1960年代,李秀成被伟大领袖定为“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的叛徒,这首“红歌”便成了黑歌。(参看秦晖:《太平天国: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见有关三元里的这首民谣的种种现代版确实是“德不孤,必有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