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儿童非正式活动空间的有:学校附近活动场地、家附近的活动场地、公共建筑门口、空旷地、居住区、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校园操场、邻里和区域公园,其他未经规划的空间,这些空间能容纳包括儿童和其他人群的综合活动。
我们对于此类空间的重视程度似乎远远低于儿童正式活动空间,而这些空间恰恰是儿童最常接触和最喜欢的场所,因为它们容易到达,能提供正式空间所不同的游戏机会。这里是孩子们一周七天中最容易参与的地方;孩子往往要等到周末或者国家法定假日,心心念念地和父母一起远游或者度假,由此造成对假期的天天期盼。非正式活动空间越丰富,越多趣,孩子们的生活就越充满了乐趣,而不至于仅限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更不至于把乐趣埋藏在电子屏幕下。
在调查中发现,儿童非正式活动空间在我们的城市中尤其缺乏,现代化的城市以城市功能为主,城市的主角由各种排列整齐但联系甚弱的高楼、繁华的商业、各种车行和停车空间扮演,孩子随处可玩的空间被认为可大可小,可有可无,这些空间在孩子、家庭以至社区中其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深入。非正式活动空间的数量、品质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城市对儿童成长的态度,更能直接反应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
我国城市建设几乎多数沿用功能主义的方法。目前虽然缺乏儿童非正式活动空间,但是在现有城市建设基础上,面对孩子,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和优化。
4.1.2.1 具有创意的商业露天游乐空间
商业是推动城市经济的必需形态,商业建筑开发商和商业经营者们应扩展格局,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建筑或者综合体中预留一片露天的游乐空间,成为孩子们舒适玩乐的场所;这里的设施并非随意买来安装完毕即可,而是经过精心设计,以鼓励孩子们主动玩耍和探索,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设施设计的参与。这样具有创意的免费游乐空间看似毫无现成的利益,但是却能带来很多潜在的消费客户。试想一下,孩子们来这里玩耍,同时他们也要消费,比如餐饮和零食等,这些设施能吸引孩子们逗留的时间越长,孩子和家长潜在的消费机会也就越大。商业利润和儿童关怀是可以并行发展的。
4.1.2.2 连接不同居住社区的游乐空间
现代功能主义造就的城市里,各个居住建筑被道路牢牢分开,邻里的交往越来越弱;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展现,更是邻里看护责任心的主要促进要素。弥补社区间的这种空间弱势,可通过增设儿童活动区,在临近的社区设计儿童游乐空间,吸引各家各户带孩子前来玩耍,从而促进交往。这样的活动场地容易达到,容易看护,孩子们独立活动的机会更多。空间内的游乐设备同样须认真选择,要能鼓励和吸引孩子长时间玩耍。这样的空间往往尺度有限,那么可以选择向上发展的设施,目的在于增加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同时缔造融洽的社区生活关系。放学后的时间,孩子们来这里玩耍、交朋友,带着他们来的家长们交流和聊天,成为社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非正式活动空间即成为社区聚集核心。
4.1.2.3 儿童通勤路上的系列趣味空间
在6~13岁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必须通过的路径,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节点空间,哪怕只是一个有趣的标志或者可以互相逗乐的座椅,也会给孩子们的生活增加很多乐趣。图4-3中两个儿童在车挡石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立,互相扮着各种怪样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直接坐在了上面长时间聊天(图4-4),可见小小的设施也能被孩子们发明出新的用途。如果这挡石精心设计,赋予其更多形态,那么相信定能吸引途经的孩子驻足游戏。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从小学直接通往居住区的人行道,停放的车辆和铺装整齐的路面往往是最显眼的,没有很明显的空间提示告诉我们这是孩子专属的。很多潜在的空间是完全可以被利用起来进行儿童空间化改造,比如转角的街头空地,比如人行道上一系列的趣味小品,比如停车空间间的步行区域。这些空间如果在色彩、形态、主题上体现地域和儿童爱好,那么其空间的归属感也会随之提高,孩子的心理安全认可度同样也会提高。雅典的非营利组织“Paradeigmatos Harin”于2011—2012年展开了一场以促进儿童户外活动为目的的探索,在和儿童通勤路上联系比较紧密的6个街区开展以促进儿童户外活动为目的的改造设计,包括全新设计的游乐设备、场地的特殊下跌和平衡(图4-5),旨在锻炼儿童的专注和探索发现能力,项目建成后受到当地儿童的极大欢迎。
图4-3 在车挡石上嬉戏的孩子们
图4-4 在车挡石上休息聊天的孩子们
图4-5 雅典街头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图片来源:http://www.landscape.cn/news/events/project/foreign/2013/1220/58443.html:雅典街头儿童户外活动空间“PXATHENS”)
4.1.2.4 精心设计的居住区内儿童游乐场
图4-6 伦敦Northala Fields公园里利用 废弃物改造成的小土丘深受儿童喜爱(www.xing528.com)
这里强调“精心设计”,因为多数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形式雷同,并非完全从住区儿童角度进行设计和设置。相关建设规范早已提出,居住区内必须有儿童活动区;开发商往往对此采用最省力的建设,划出要求的面积大小,铺上塑胶地面,放一些组合玩具、秋千、跷跷板之类的“装配式”设施,这样的儿童游乐场,孩子们可探索或者自我发明不同玩法的机会很少。稍好一点的设置,会增加大面积的沙坑,但也只是一方平地,只不过由沙子填满。其实,设计阶段我们可以再多些思考,除了这些让孩子们机械式玩耍的形式,可以多一些遵照儿童活动心理的设计。比如很多个堆叠的小山坡(图4-6),比如更具探索精神的设备,比如植栽中的自然要素植入,比如可以真正亲水的小溪流和喷泉,这些配置的成本比起各种“傻瓜”式的器械并不会多花费很多。
居住区作为儿童公共空间活动安全核心,理应有这样的精心设计,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自由玩乐。
4.1.2.5 校园内的玩乐天地
多数学校具备基本的活动空间,允许孩子自由活动的主要集中在体育项目类。校园是孩子们一周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但是碍于教育的时间和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们在教室所处的时间远大于户外活动时间,尽管开设有体育课。我们都说,游戏是儿童的职业,孩子们在游戏中接触美的事物、感受美的气息、获得美的体验,尤其是在户外,在自然环境下的集体活动中,这种潜在的引发对儿童的和谐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得到引导,智力得到发展,兴趣和能力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交往、协作、竞争能力得到启蒙,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游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儿童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成为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权衡课堂学习和校园玩耍的时间分配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校园玩耍空间的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在校园玩耍的质量,高质量的玩耍可以让孩子释放多余的能量,从而更好地投入知识的学习。让自然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进入校园,让探索发现模式成为空间的常态,让活动设施成为孩子们的亲手作品,也就是说这里的空间在户外,但是却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寓教于乐,无论从管理成本还是建设投资,都不会有太多增加,且能拓展课堂的多样化。
图4-7所示为日本东京町田小鸠幼儿园操场,其主体是一个波浪形的混凝土结构,上面镶嵌着多彩的圆窗,阳光透进来在白色的曲面上投下黄色、蓝色、红色和绿色的圆形光斑,本来对色彩和圆形就很感兴趣的孩子们在这个光线充足的花园自由玩耍,既锻炼了身体,又享受了充足的阳光,还满足了探索的心理,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一举多得。
图4-7 日本东京町田小鸠幼儿园操场
4.1.2.6 无车化的步行空间
上一章已经提到过,城市可以尝试建设无车化的儿童步行空间,连通学校和主要居住区,主要用于孩子的上学、放学,这些空间设有专人看管。在无车化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奔跑,追赶嬉戏,家长们也不用因担心交通事故而不停叮嘱。这样的空间除了供孩子们自由行走外,还能改善大量人流给车行道路造成的拥堵现象,进而为城市的观光客提供一处体验城市魅力的步行途径。
4.1.2.7 充满自然要素的空旷地
城市中心或者非中心,存在很多未经规划的空旷地。比如居住区外围,比如学校外围,比如长时间未管理几近荒芜的街头绿地等,城市不能全部改造,处处建设,那么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孩子们随时可去的玩耍地,这只需要利用抗性和生长力都很强的植物等就可加以改进:比如撒一片种子营造一片迷你的蒲公英乐园或者野花丛生的花径,比如植栽几棵小鸟喜爱的果树让鸟儿们大胆栖息,比如建造一处鸽子的喂养场地。动植物要素的引入能充盈孩子们的玩耍内容,这样不但成本非常低廉,而且还能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4.1.2.8 被允许的公共建筑门口玩耍空间
犹记十多年前在南京朝天宫博物馆等人时,正好看到一群聚集在门口坡道旁玩耍的孩子们,他们或由大人扶着或自己从台阶走上去,然后从台阶上的滑梯开心地滑下来。时值春日午后,阳光灿烂,慵懒的等待让我不禁走近这气氛暖人的环境中,仔细一看,发现两侧的石滑梯上很有规律地分布着一道道的凹槽(图4-8)。出于专业原因,几秒之内我和同专业的伙伴便明白这是玩耍的孩子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成果”,那一刻竟心生感动,因为撇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单就普通市民最简单的午后空闲乐趣来讲,这个经意或不经意的设计,能供大人们晒太阳和聊天,也能供孩子们长久的玩耍,其乐融融。这不正是城市公共空间最有魅力的体现吗?!
图4-8 南京朝天宫博物馆门前的石滑梯
(图片来源:http://gxqwykwq.blog.163.com/blog/static/193254519201023184235368/)
后来经常留意对此类情景,发现很多公共建筑门口具有一定的集散空间,设计中涵盖的台阶、坡道、带有空洞的大型雕塑往往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要素。孩子们喜欢沿着台阶上下和蹦跳;喜欢在坡道上不停滑下,而且坡道越长吸引的孩子年龄范围越广,甚至会有大人前往体验,坡道在孩子眼中就是玩乐的滑梯;对于一些雕塑,孩子们也喜欢驻足停留,甚至会模仿同样的动作,这也是商家在门口摆放各种雕塑吸引客户的原因;尤其是对一些带有孔洞的雕塑,孩子们隐藏的天性瞬间被激发,开始钻来钻去。这些公共建筑的门口如果能被和善地允许并且进行亲和的设计,那么我们的城市将会又给孩子们发放很多福利,当然前提是不能阻碍正常的通行和经营。因此,入口空间的多元共赢的设计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