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明确修改的含义及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文章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文章修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掌握文章修改的方法,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文章进行修改。
修改是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在文章修改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完作品,贴在墙上,不断读,不断改,他说不把文章改完美是因为“非畏先生嗔,畏后生耳”。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所有这些教诲都说明为了读者,为了后人,要把文章改好一点。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不修改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好文章、好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好的。
一、修改的含义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写出来的是文章的雏形、毛坯,改出来的才是精品。修改与准备、起草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行为过程。
就对修改的理解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
广义修改:从构思到定稿前,对文章的修正,贯穿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狭义修改:行文后,对文章初稿的加工、润饰。
当然根据写作活动的相关特性,我们更认同前者。
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不仅须在文章草拟过程中随时进行局部的改动,更须得在初稿完成之后进行全面的、认真的加工、修饰,通过不断的修改务求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修改的作用
1.修改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篇文章质量的好坏,感染力的强弱,品味的高低,取决于文章能否准确、鲜明、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而要想达到这一写作目的,就必须反复认真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写《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两百遍才定稿付印。柳青的《创业史》,花了六年时间,五易其稿,最终成为了优秀长篇小说。
通过不断的、反复的修改就能不断地提高文章的质量。从写作的实际来说,一挥而就的高质量文章几乎是不存在的。曹雪芹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2.修改可以增强写作能力
要提高写作能力,既要多进行写作训练,也要多修改文章。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战争与和平》修改过7次,对《安娜·卡列尼娜》修改过12次,对《复活》的开头修改过20余次。古人云:“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吕氏童蒙训》)善写者不一定善于修改,要改好一篇文章常常比重新写一篇文章还难。很多人思路敏捷,写东西也比较快,但是不重视对文章的推敲和修改,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结构松散,语言重复啰唆,错别字多等。
修改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习怎样修改文章,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而且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能力是更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只有既能写又能改,才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和能力。通过修改文章,可以进一步提高写作者驾驭语言、表现生活的能力。
3.修改可以提高作者的认识水平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过一个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总要反复地分析、研究、比较、选择。写作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包括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过程和从主观认识到书面表现的“物化”过程。在意化过程中常常出现“意不符物”,即主观认识未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而在物化过程中又容易发生“言不达意”,即写成的文章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作者的观点。因此,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我们就能不断地摒弃自己原来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可以说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
4.修改可以增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其实就从文章的社会功能上强调了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的修改是作者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的反映。一切写作态度严谨的作者,总是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文章,总是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永不满足。巴尔扎克不仅创作速度十分惊人,而且创作态度也十分严谨。他的每部作品都要改六七次。据说他坚持一定要按照他定的规则打校样:纸张要特别长,特别宽。文章内容只印在中间的一小块地方,留下的空白供他修改。通常给排字工人指导用的那些修改符号还不够用,他就用自己发明的符号。一篇作品修改完后,校样四周就画满了符号。空白不够了,他就在背面改,有时修改的部分比原文还多。一校改了,二校、三校还继续改,修改的校次有时多至十五六次。即使是已经出版的作品,每次再版的时候,他还要重新修改,连细节也不放过。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字的篇幅,修改完之后全文就只有十五句没有改动过。作者在修改中提高了作品的质量,也增强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三、文章修改的范围
文章修改的范围,既涉及思想内容(主旨和材料)和表现形式(结构和语言)两个大的方面,也包括表达、文体、文风和文面等内容。在修改文章时,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和全局。首先,要从通观文章的思想内容等重大方面考虑;其次,考虑局部问题;最后,再斟酌语言、技巧等枝节。切不能本末倒置,随意打乱修改的顺序。如果文章修改一开始就注重小细节,而忽略主题、材料、结构等大方面,那么,文章修改可能就失去了意义,成为无用功。
(一)主旨方面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统帅,是文章材料、结构、语言的抉择依据。主旨是否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决定着文章思想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因此,修改文章首先要在主旨上下功夫。
1.主旨是否正确
主旨正确一方面是指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有人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论述“诸葛亮和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认识”的观点,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我们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可以发现,刘备与诸葛亮在三顾之前是根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作者的说法就是不真实、不准确的。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注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违背。另一方面是指主题要符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法规,如果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那就需要认真的修正。
主旨正确这一点,从文章实际写作来看,大多数作者都能做好。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思想认识片面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特别是在校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阴暗面时,就忽视社会生活的主流或者“人云亦云”。比如,近年来我们热议过的“老人跌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很多人做了好事,却陷入了无尽的麻烦中。在其影响之下,有些人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学雷锋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这种思潮也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有学生将其放入了自己的文章之中。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必须用正确的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
2.主旨是否集中
在一篇文章中应该集中说明和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太多,就会使文章出现多中心的情况。“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魏际瑞《伯子论文》)一般而言,除了长篇小说、多幕戏剧外,一篇作品就只能有一个中心,中心多了,就等于没有中心。如秦牧的《土地》,文章中的材料众多,贯穿古今中外,从两千六百多年前晋公子重耳逃亡的故事,谈到中国古代皇帝的封禅仪式,又谈到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者让太平洋岛屿上土人投降的仪式,谈到华侨离开家乡时带上的“乡井土”,还谈到明代妇女的头饰,明遗民死后用白布盖脸,湛江的“寸金桥”,守卫小岛的解放军战士,直到兴修水利等,似乎无所不谈。但是文章的主题却很集中,其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珍惜土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一主旨的。
3.主旨是否鲜明
在文章写作中,作者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回答,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文章中自己所赞成的、反对的都要讲清楚。我们在修改文章时,如果发现主旨出现了不鲜明的问题,就必须认真思索,仔细修改。
例如,鲁迅《“友邦惊诧”论》中,对青年的正义行动无限同情,而对“友邦”——帝国主义极端仇视和蔑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4.主旨是否深刻
文章的主旨越深刻越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读者受到最大的感染,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教益和启示,文章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也就越大。因此,修改文章应当对文章的主题反复斟酌,改肤浅为深刻。
主题的深刻,并不是仅在于材料是否重大,关键是取决于作者认识事物的深度。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重点看看托尔斯泰对《复活》的创作。
《复活》的故事原型,是托尔斯泰听到的“科尼的故事”。故事大概是:科尼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时,有一个青年人找他,说准备同一个女犯人结婚,这个女犯人是一个下等妓院的妓女,因为偷了醉酒的嫖客一百卢布被判了罪。科尼听了,大吃一惊,虽再三劝阻,青年人坚持要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后因女犯人得斑疹伤寒死去,婚礼没能举行。原来,女犯人的父亲是一个佃户,父亲死后她被女主人收留当了佣人,在十六岁时被青年人(女主人的亲戚)诱奸,怀孕后被女主人赶走,因生活无着落而沦为妓女。青年人在陪审员席上,重见到受害的女犯,他决定通过与女犯人结婚来悔罪。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托尔斯泰,激起了他创作的欲望。1888年,他写了《复活》的草稿,但很不满意,故事情节不能冲破“科尼的故事”原型,不能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主题。1890年,托尔斯泰的创作向前突进了一步,打算把故事从审讯写起,把法庭的全部荒谬表现出来。这样,作品的主题由道德心理方面转向了社会政治方面。但是创作思想如何用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还是个难题,《复活》的创作因而中断了好几年。1895年7月,托尔斯泰完成了第一稿,其中法庭场景占有显著地位,批判了现存制度。但结尾却是两人结婚,双双迁居国外,尖锐的生活悲剧被加上了一个幸福的尾巴,作品的结尾是虚假的,这使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和痛苦中。
经过痛苦的探索,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上有了突破,明确了作品的主题是批判专制制度。作品的重心转移到了卡秋莎的身上,一开始就写了她的悲惨故事,对专制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构思了卡秋莎被无辜判处四年苦役的误判情节,集中体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残酷统治,由此,扩大了小说的社会范围。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为卡秋莎奔走的情节,揭露了上层官吏和贵族的卑鄙无耻,表现了他们的残暴和罪恶。小说又通过他接触犯人、农民和政治犯的情节,揭露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反动统治的惨无人道。这样,作品的主题变得深广了:小说有力地控诉了专制制度的残暴和黑暗,并形象地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思想和情绪。作品的结尾,否定了卡秋莎与聂赫留朵夫结婚的创作意图,使作品按着生活的规律和人物性格去发展(卡秋莎拒绝同他结婚),揭露了阶级的对立,使作品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复活》的修改和变动,属于主题的重大改变,这种修改,在文章中是要发生大变动的,甚至要重新起草。这种修改的过程,也是对主题进一步提炼和深化的过程,这在修改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5.主旨是否新颖
创新是写作的生命,新颖的主旨是社会发展、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文章的主旨要见解独特,不能简单地因袭旧的思想套路,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用狂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揭开表面仁义道德实则戕害人性的传统文化的痼疾。
简单地说,文章的写作者要有创新的精神,尽量选择别人没有写过的或者别人用得比较少的。要突破陈旧的思维套式,于读者意外去挖掘事物的深刻意义。
6.主旨是否联系现实,体现时代精神
文章的主旨还要注意和现实生活的连接。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修改文章时,还要注意文章能不能为现实服务,能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中人们关心、关注的问题。
例如,陈建功的小说《飘逝的花头巾》,作品的主人公沈萍是一个乡镇初中毕业生,家庭出身不好,她一直处在逆境之中。但她发奋自学,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后来在船上她认识了一个当船员的、过着空虚生活的高干子弟秦江,在她的开导之下,秦江燃起了上进之火。秦江刻苦学习,最后也考上了沈萍所在的大学。当秦江怀着激情,去见自己人生的“引路人”时,他却发现,现在的沈萍正处在狭隘的个人主义的圈子里,追求着秦江自己追求过的“那种餐足而又空虚,富足而又无聊”的生活。作品深刻地表现了青年人在思想、道德、爱情上的矛盾,揭示出当代青年在心理上和人生道路上的问题,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反思,其现实意义很强。
(二)观点和情感方面
修改文章,要考虑观点方面的问题。论点有错误、有不够妥当的地方,都要加以纠正和修改。观点上的不妥,必须订正,否则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其芳的《〈不怕鬼的故事〉序》,他的原稿有不妥之处,存在片面性。毛泽东同志审阅稿子的时候,指出:“除了战略上藐视,还要战术上重视。对具体的鬼,对一个一个的鬼,要具体分析,要讲究战术,要重视。不然,就打不败它。你们编的书上,就有这样的例子。……你可以再写几百字,写战术上重视。”根据这个意见,后来何其芳改了稿子,增加了战术上重视的内容,使序言符合唯物辩证法。这个修改,就是对观点的订正,纠正了文章的偏颇之处。
除此之外,也有作者存在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没有问题,但是空话多、大话多、缺乏真情实感的毛病,因而文章也就缺乏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在修改文章时这样的问题也要努力修正。
(三)材料方面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修改文章也要按照材料的相关要求注重对材料的修改。
1.从材料运用的要求出发处理材料
修改时,要看看文章的材料是否真实、典型、新颖。
首先,要查证材料本身是否真实、可信、准确,包括对初稿中的定律、论断、数据、典型材料、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一点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话语,有条件最好核对原文,把一切失误和有出入的材料删除或改写准确,保证文章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关于这点,我们可以看看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略》的修改。
1923—1924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1930年,再次出版,内容上进行了修订。例如讲到《花月痕》一书的作者时,初版时是这样写的:
“……因知此书为魏子安作,子安名未详,福建闽县人,少负文名,尤工骈俪,长而客游四方,所交多一时名士,亦常出入狭邪中,中年以后,乃折节治程朱之学,乡里称长者,晚年事事为身后志墓计,学行益高,而于少作诗词,未忍割弃,于是撰《花月痕》收纳之(同上引《小奢摩馆脞录》)。然其故似不尽此,卷首有……”[1]
后来,鲁迅获得了新史料,在1930年修订时作了修改:
“……因知此书为魏子安作,子安名秀仁,福建侯官人,少负文名,而年二十八始入泮,即连举丙午(一八四六)乡试,然屡应进士试不第,乃游山西陕西四川,终为成都芙蓉书院院长,因乱逃归,卒,年五十六(一八一九—一八七四),著作满家,而世独传其《花月痕》(《赌棋山庄文集》五)。秀仁寓山西时,为太原知府保眠琴教子,所入颇丰,且多暇,而苦无聊,乃作小说,以韦痴珠自况,保偶见之,大喜,力奖其成,遂为巨帙云(谢章铤《课余续录》一)。然所托似不止此,卷首有……”[2]
两相比较,就看出了史料上的订正和补充。对于《花月痕》作者的名字、简历都作了补充;而于成书过程,则予以订正。鲁迅用新的史料,纠正了初版所用史料的不准确处,使著作的科学性更强,材料更为丰满和翔实,这种修改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将那些不足的、单薄的、空洞的、不能很好地为文章服务的材料换为代表性强、典型的材料。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魏巍在谈自己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进行认识。
“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段文字给我们说明了修改材料的道理。《谁是最可爱的人》所以写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了典型的材料。
最后,那些陈旧的、已被他人多次使用过的材料最好换掉,重新从自己的材料库中去搜寻,找出更加吸引人的新材料,即使非用不可也应该寻求新的角度。
2.从表现主题出发处理材料
修改材料要充分考虑材料和主题之间的关系。那些和主题关系密切,能有力表现主题的材料要保留,要加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材料该换则换,该删就删。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来的材料有二十七个,但最终的作品中只保留了三个最典型的材料。材料虽然减少了,作品的主题却更加突出深刻了。
3.根据读者实际处理材料
文章价值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来自于读者对文章是否理解与认同。文章中如果有些材料很生僻,就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就可以具体详尽地进行介绍、说明;反之,如果材料是读者易于感受、理解、认识的,那么在文章中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略写。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因为相应内容读者不易于理解。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有数十字,后来却听从了樵夫的意见改成“环滁皆山也”几个字,其原因就在于所删内容是读者易于感受和理解的。
4.从文体出发处理材料
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文章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应充分考虑文体的需要。文体不同,文章取材的范围就不同。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又适合文体需要的材料。如我们很熟悉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那么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四)结构方面
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结构是文章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在写作中,不仅在构思的时候要理清思路,注意有序,而且在完成初稿之后,仍然需要在结构上作出调整。
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内容的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调整结构,要求理顺思想,检查文章中心、主题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段落划分是否合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全文是否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整体。调整的原则和要求在于有利于突出主题,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调整文章结构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
1.层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畅
例如,如果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本文在内容上是否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的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的脉络是否分明、顺畅;各段的分论点是否明确、协调。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通顺,删除重复和矛盾的地方,补上缺少的部分,达到全文意思的连贯通畅。
2.结构是否完整
文章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一篇文章要有开头、主体、结尾三大部分并且协调一致。恰当地考虑材料的组织顺序,使开头虽短小却吸引人,主体要有足够的内容,结尾精辟而又震撼人心,整篇文章应巧妙安排段落结构,使其层次清晰。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的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3.结构是否严密
如果文章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那些多余的材料,删去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结构的衔接、语气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修改。(www.xing528.com)
(五)语言方面
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修饰语言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文章修改的重要内容。要使文章写得准确、简练、生动,就不能不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
鲁迅非常注重锤炼语言。在《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内容:
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
在手稿上,原来是“满把是钱”,后来改成“满把是银的和铜的”。虽然只改了几个字,却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阿Q的形象。
即使有着深厚语言功底的高手,在文章写作中,文字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粗疏之处,只有认真地思考,反复地斟酌,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文章的语言修改,主要是在四方面下功夫:
1.表达清楚而简练
用最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是一篇高质量文章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使文章精练,必须把啰唆、重复的地方,改为精练、简洁的文字。
例如,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发表时,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营业员们在笑盈盈地答对顾客,办公室里算珠山响,快下班了,正忙着结账。忽然,有人兴致勃勃地拿来一大把红红绿绿的票子:“同志们,今晚政协礼堂有精彩晚会,首都商业职工春节大联欢!”“好哇!”大伙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原来,在春节放假的日子里,我们大家都休息,可商业职工却还忙在柜台上,为了让我们在节日里买到称心的东西,可真是忙得脚不沾地,所以,这个有首都著名艺术家表演,内容十分精彩的大联欢,只好推到正月初七才举行。大家分到了票子,更是欢喜地忙工作,只等下班以后,带上全家老少,去尽兴欢度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
这段文字很详细,但对表现主题却是多余的。要表现出药品经营部广大职工的共产主义风格,只要交代出他们为了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放弃参加春节大联欢就足够了。至于联欢会推后的原因,更显多余。后来,《人民日报》转载时就做了相应的修改:
北京市特种药品经营部的营业员们正笑盈盈地答对顾客;办公室里,算珠响个不停,快下班了,正忙着结账。大家兴致很高,准备晚上去参加首都商业职工春节大联欢,一个有著名艺术家表演,内容十分精彩的晚会。
2.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为了语言的准确性,就要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在修改语言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考虑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通讯《白衣红心李月华》在《安徽日报》发表时,有一句话写道:“郑医生为难地说:‘李医生高烧三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实在不忍心去请她。’”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时改为:“郑医生为难地说:‘看来要做胎盘剥离手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可是,她高烧三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这样改了之后,文字含蓄了,能很好地将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3.文字的丰满
文章行文不够丰满,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动,从而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对于藤野先生的介绍这部分修改前后对比: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陌生〕的先生,听到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身材,〔八字须,〕戴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4.语言的可读性
为了语言的可读性,要把平淡的改为鲜明的,把拗口的改为流畅的,把刻板的改为生动的,把隐晦的改为明快的,把含混、笼统的改为清晰、具体的。
总而言之,修饰语言先求达意,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后求精美,看是否形象、生动。
(六)表达和文体方面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各有特征和功能,为了反映客观事情,在文章中往往综合使用。因此,文章修改要充分关注各种表达方式特征是否鲜明,运用是否恰当。
修改文章还要考虑文体运用是否适当,文体特征是否鲜明、突出。
(七)文风方面
文风就是文章的作风,它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和形式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写作精神、写作态度,它是作者的思想作风和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文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是社会上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章现象。
文风看似很抽象,其实,只要我们拿起文章仔细阅读,就能感受得到。一篇文章的作风主要表现在:一是作者对于写作的态度;二是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三是作者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方式、态度、原则。
文风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时代、社会的制约;二是受作者素质的影响。文章要有优良的文风,主要注意:一是在文章内容(主题、题材、材料)方面求准确、鲜明、充实、新鲜;二是在文章形式(结构、技巧、语言)方面求简练、生动、质朴、自然。
在文章修改中应自觉清除不良文风的影响,努力将文章写得正确、鲜明、简练、生动、充实,既有文采,又有质朴自然的美。
(八)文面方面
文面,是整篇文章反映在人们视觉中的总体面貌,是文章的外表,给人以第一印象。在文章修改中,修改者要充分关注:卷面是否整洁、适当;文字书写是否正确、清楚、美观;标点符号的形状、位置和使用是否正确;数字书写、附注格式和行款格式是否规范。
另外,修改文章,在文章标题上也应该下一些功夫。把平常的标题修改成有文采的标题会让读者眼前一亮。
四、修改的方法
(一)找出问题
修改文章的正确途径是:首先找出文章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找出文章问题的方法有:
1.趁热打铁法
即初稿完成后马上进行文章修改。初稿完成时作者往往对自己文章的整体构思依然非常熟悉,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也仍有记忆,这个时候对文章进行修改,可以很容易发现行文过程中的遗漏。另外,作者在文章起草过程中有时候会为了不打断思路暂时搁置一些问题,如对语言的推敲、材料的调换,这些就需要在初稿完成之后进行必要的处理。
2.冷却法
初稿完成后,可以不急于修改,先放一放,等到作者头脑冷静清醒之后,常常会有新的认识、见解,再读文稿,往往就能发现原稿中的初疏不足之处。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说理性文章的修改。当然,冷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可能忘却起草时所获得的某些可取的甚至可贵的感觉、印象和修改意图。
3.求助法
作者在写文章时,受自身的学识、阅历、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写作水平等的限制,文章往往难以尽善尽美,作者自己对初稿的瑕疵常常不能很快察觉,而别人却旁观者清,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因此,文章写好后,可以请别人提提意见,然后参照别人对初稿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曹植《与杨德祖书》云:“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4.阅读法
初稿完成后,认真阅读文章,就能发现问题,找出文病。采用阅读法一定要注意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语句是否通顺,衔接是否紧密,声调是否和谐,有无丢字掉字、书写颠倒等。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发现。内容上、结构上的问题,通过反复认真的阅读结合思考也能准确地找出来。
5.换位法
文章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文章是否认同,修改文章也要充分考虑读者。有时,作者以为清楚的道理,读者却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不能理解;作者感觉良好,读者却不欣赏。修改文章时,不妨换一下位,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读一读、想一想、改一改。
6.电脑修改法
运用电脑软件所提供的手段和技巧来修改文章。如一些中文处理软件,往往带有中英文拼写与语法的校对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线条,并提示替换的词语。
(二)增、删、改、调
1.增
增即增加。在修改文章时,通过补充一些材料,使抽象、空泛、言之无物的变得具体、实在;使单薄、无力的变得丰满、有力。如写记叙文,为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可以考虑增添一些细节描写使描写对象更丰满;或者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但增添的部分不是一种内容的重复、材料的堆集、字数的增多,而是要与上下文紧密结合,要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个整体,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补的着眼点在于加强文章的准确性、完整性、深刻性和生动性。例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原稿中写藤野先生上课的情形是:“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写完之后鲁迅又在手稿上添加了十二字,改成“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通过增加,作者将藤野先生教学时的语态、神韵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而且和文章结尾“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相呼应。
2.删
删即删削。魏际瑞《伯子论文》云:“善改者不如善删,善取者不如善舍。”我们在修改时,对那些啰嗦、重复的语句要删;可有可无、不言自明、拖泥带水的句段要删;离题、违背事实、不真实的材料要删。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中有一个内容写道:焦裕禄逝世后,兰考的许多官员、百姓去“哭坟”,写得非常的感人。但在定稿的时候,作者发现,这个材料虽然很感人,但与全篇的基调、精神不符,最后就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了。
此外,在文章写作时,作者可能会把自己熟悉的东西详细地展开,但有时候从写作实际来讲可能并不需要详细展开。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多余的删除掉,保留我们需要的就好。
另外,如果我们的初稿是一篇无中心、思路散漫的文章,简单的删改可能作用不大,对于这样的文,最好推倒重来重新确立中心。
删削意在使文字简洁,文意精深,那种因删而使文意残缺、晦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改
改即更改、改动。内容、结构、文字表达上不准确、不周密、不精美的地方,须改动。“改”能使文章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改动文章,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古人为一字一句而反复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值得我们效法。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手稿中有一句话“从此就看到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这里“新的先生”和“新的讲义”之中的“新”,容易引起歧义。后来鲁迅将其修改为“从此就看到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样其所包含的意思就十分具体明确了。
4.调
调即调整、调动。在原有内容、文字的基础上对安排不当的章节、段落、句子或词语进行调动、组合,使文章思路清晰、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协调。
比如:鲁迅的杂文《死》写了七条给亲属的遗嘱,前四条手稿上原始这样的结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任何人的一分钱——但老朋友不在此列。
二、不要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三、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完稿时,鲁迅将二、三条的次序作了调整,把“收敛”放在“纪念”之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排列,这样条理更清楚,逻辑更严密,行文更合理。
在具体的文章修改中,“增”“删”“改”“调”四法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五、文章修改的注意事项
1.严肃认真的态度
修改文章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认真去核实文章中所使用的材料。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要看是否真实;文章中引用的材料、数字要有根有据、完全可靠。如果我们掌握的材料不够,或者把握不大,就应该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不轻信第二手材料,要认真核对原书,看有没有断章取义,有没有歪曲。
文章修改是细致而且繁琐的工作,要想将文章改好,并不容易。通观众多作家作者的手稿,不难发现来来回回改动的痕迹,这也说明改好文章真的很难。因此,文章修改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进行,这样才能将文章真正地改好。
2.统观全局,大处着手
修改文章,对文章中的各种问题都不能放过。但具体动手修改的时候,要先从全局着手,从大处入手。先将文章中的大问题解决掉,然后再考虑对局部的修改。如果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先去追求形式、处理字句等,那么就本末倒置了。从整个文章的修改过程看,必须先全局再局部,全局的改动对局部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个别字、词、句、段再怎么好,对文章的全局来看也不一定有什么用。如果我们改好了字词,但从全局看又没有作用或者根本就是不需要的,那么我们的工夫就白费了。
文章修改完成之后,我们还应该仔细地进行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疏漏之处或者矛盾之处,力求文章能尽善尽美。
3.精益求精
好的文章都在修改方面下过苦工夫,经过仔细修改能把文章质量不断提升上去。修改文章时,如果是那种不急于使用的稿子,可以先放一段时间再动手修改,往往能更好地发现文章中的问题。鲁迅说过:“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鲁迅《致叶紫》)即使已经发表的文章,过一段时间后也可以进行修改。
4.虚心听取建议
修改文章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文章写成之后,作者往往不容易发现问题,听听他人的意见,能帮助作者去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所在之后,我们才能对文章进行对症修改,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