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议论方法: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中的有效技巧

议论方法: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中的有效技巧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议论文,是一种文体,议论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议论方法: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中的有效技巧

【教学要求】掌握议论的含义和运用要求,重点掌握议论的三要素,理解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学会运用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实践之中。通过各类文章的欣赏和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议论的能力,明确议论方法常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使用。

一、议论的含义与要求

(一)议论的含义

1.议论与议论文

议论是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具体的感性的方式;一种是抽象的理性的方式。具体的感性的方式,所表述的是个别特殊的事物或人物的属性,或者对个别特殊事物或人物的看法和感情。这是一种以针对特殊现象形成特殊概念,做出特殊判断为主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理性的方式是对事物、人物的总体作普遍的概括,所表述的是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抓住整体,从某一类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做出普遍性判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这两种思维方式,运用于写作上,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记叙性文章时,以针对特殊对象形成特殊概念,做出特殊判断为主,即以具体的感性的方式为主;在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以针对某一类对象形成普遍概念,做出普遍判断为主,即以抽象的理性的方式为主。这种抽象的理性的方式就是议论。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凡是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见解、意见或主张,并用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以说服读者接受的文章,都叫作议论文。

对于议论文这一定义,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和掌握。第一,议论文是一种“文体”,写作时就必须注意把它和记叙文、说明文等区别开来。第二,议论文必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一种文体,议论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一篇议论文中,有时,为了叙述一个事件以对它发表议论,或引述一个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常常需要使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甚至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也可能用到,但是作为一篇议论文,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却只能是议论。议论文必须是以议事说理为主的文章,如果过多地使用了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而把议论放到了从属地位,那么它就不是议论文了。第三,议论文必须“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见解、意见和主张。写记叙性文章,作者也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意见等,但它主要是通过叙述事实、塑造形象表达出来,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思索其中的含义。而在议论文中,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毫不含糊地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怎样,不主张怎样等,也就是“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第四,议论文要运用“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这是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最重要的性质。第五,议论文要能够“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将议论文和说明文进行过比较,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作者写作议论文时,必须以议论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并不是说议论这种语言体裁只能运用于议论文写作中。事实上,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议论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记叙性文体中,它可以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对某人某物的评价;在说明文、应用文写作中,议论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2.议论的特点

(1)说服性。

要使议论文具有说服力,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谓理论性,并不是指要在文章中大谈高深的理论问题,或大引空洞的理论词句,而是指避免在议论文中就事论事,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用科学道理和客观真理说服读者,而不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说服读者,通过科学的证明方法来使人信服。因此,道理说得越深刻,越透彻,就越有说服力。其次还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这里所谓“针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在议论文中,作者应当切实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来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反之,没有抓住现实社会生活问题来论述,就会成为无的放矢的空论。第二,能够针对读者的思想问题,切实帮助读者提高思想认识。写一篇议论文,作者应当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在你所论述的问题上,人们通常有哪些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看法,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回答,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展开论述,真正达到和读者交换意见,帮助读者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这样,一篇文章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议论的说服性也才能鲜明地体现出来。

(2)逻辑性。

通常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之间的组织结构,文章的逻辑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文章的条理清楚,文理通顺;二是指要有合理的思维过程,正确的思维方法,并能准确地运用语言将其严密地表达出来。在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必须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事实到结论,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证明,一环紧扣一环,每个细节之间都必须保持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议论的严密和正确。因此,写作议论文,要求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逻辑知识,不能违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果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违反了基本的逻辑规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洞,而无法进行正确推理,得出的结论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3)自成体系。

一段完整的议论,应包含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的三要素

一篇议论文,无论它属于立论还是驳论,它的议论主体都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内容构成的。议论文的这种不可或缺的三个成分,就是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它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是需要在文章中加以阐述、证实,以使读者接受的成分。有的理论文章只有一个论点,全文围绕它进行分析和论述,这个论点叫中心论点,它是贯穿全文的纲。中心论点可以由作者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通过全文的阅读,由读者自己去归纳。有些理论文章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分论点又称“从属性论点”或“下位论点”,分论点也需要证明,凡是经过证明而立得住脚的分论点,往往会成为证明中心论点的依据。

(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是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依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要被论点所统领和制约,因此,它必须与论点有内在一致性;否则,论据在文章中将成为游离的部分,不但无用,而且会阻塞文章思路的连贯性,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就是客观事实材料,包括具体事例、史实、经验和统计数字等。“事实胜于雄辩”就是指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根据。理论论据就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为读者所公认的理论,包括经典性言论、科学定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格言、谚语等。论据的作用很重要,使用足够的事实、引言作为论据,文章的论点才有牢固的基础,整个议论才会有血有肉。如果一篇议论文中没有论据,或论据干瘪无力,就不会有任何说服力,提出的论点就不能让读者相信。使用事实论据,目的在于说明生活中确实存在某种事实,并通过这些事实显示某种道理或一般规律。但要注意,在议论文中,叙述事实并不是文章的目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议论文的事实论据都是用比较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有时候以一两句话极简洁地说明一个事实,也可称为事实论据。使用理论论据要明确,引用的虽然不是直接的事实,但却是被千百年来的历史,被千千万万个事实所检验、所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引用这些言论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3)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要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证实由这些论据,必然得出论点。在议论文中,论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篇议论文,无论提出的论点多么正确,论据多么充足,只要没有论证,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议论;缺乏论证,论点只是一个孤立的观点,论据只是一堆零散的材料,两者互相游离,不会有任何说服力。

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在比较完整的议论文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论点提出“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回答“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成功的议论总是以正确鲜明的论点为前提,以确凿充分的论据为基础,以严密有力的论证为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二)运用议论的要求

1.论点要正确、鲜明、力求深刻,有现实意义

论点,在一篇议论文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议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阐明和证实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接受。文章的论据和论证都是围绕论点展开的,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论点能否立得住,直接关系到全篇文章的成败。

(1)正确。

所谓论点正确,是说它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篇议论文,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论点,因为我们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如果没有正确的论点,就根本谈不上上述的目的。一般来说,有意提出错误的论点,明知不对,还要来论证一番,这种现象比较少见,除非诡辩。大多数情况下,论点发生错误,是由于作者对问题有着模糊的认识,或者把社会上正在流行的某些貌似正确的观点搬到了文章里来。

(2)鲜明。

所谓论点鲜明,是说作者的立场,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应当是十分明确的。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必须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怎样,不主张怎样等,使读者一目了然。要做到论点鲜明,必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用一个简单的判断形式,简明扼要地说出“是什么”“应怎样”“不是什么”“不应怎样”等问题。相反,如果在提出论点的时候,把判断搞得过于复杂,或者一下子写上好几个判断,而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关键的话是哪一句,都模模糊糊,让读者自己去猜,那就不可能形成鲜明的论点。

(3)深刻,有现实意义。

所谓深刻,指的是见解要有独到之处,能给人以新的启发;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有力的启迪,而不应该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要想在议论文中提出深刻的论点,作者就必须做到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思考问题;善于通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具有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讲出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来。所谓有现实意义,就是能提出并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针对社会上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读者的思想状况,看读者中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就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论点。

2.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

写作议论文时,为了更准确更有力地证明文章的论点,应该对作为论据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

(1)真实。论据,是作者提出观点和主张的依据。如果论据不真实,不可靠,论点立刻会发生动摇,甚至整个议论也因此而不能成立。

(2)充分。论据的充分并不是指数量多,而是指说服力强,怎样才使说服力强呢?这就是要注意论据的多层次和多角度。

(3)典型。强调论据要有代表性。作为论据的材料能充分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深刻地显示事物的规律,而不应是一般化的例子。

3.论证要合乎逻辑、严密有力

一则成功的议论,论证与论据应当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应当在举出论据的同时,及时地加以分析论证,使论据和论证融为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议论的方法

议论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也称证明,是运用确凿的事实和充分的事理从正面把自己的论点树立起来,并证明其正确性。驳论,也称反驳,是运用充分有理的论据来批驳他人的观点,从而证明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立论和驳论是对立的统一,因为从立论来说,立任何一个论点,都意味着否定和它对立的论点。因此,任何立论文章中都包含着驳论的因素。同样,驳斥某个错误观点,也必须确立与它相对立的正确观点。

当然,一篇议论文中,立和驳,不可能半斤八两,平分秋色,总会以一种为主,以另一种为辅,有些立论中有驳论,有些驳论中有立论。所以,在写作议论文时,要根据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决定使用何种议论类型。

(一)立论的方法

1.例证法

例证法也称“事实论证”,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选择个别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论证论点,这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例证中所运用的事实,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还可以用一些典型数据。使用例证法,需要对事实进行叙述,但议论文中叙述事实与记叙文中叙述事实是不同的。在记叙文中,事例情节要力求细致具体生动,以情动人;在议论文中,事例只是一种论据,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手段,因而要简明扼要,不能铺叙细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运用例证法论证论点,关键在于“据事以取义,援古以证今”。运用例证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叙述事实不能过详。

在议论文中,太详细的叙述和太细腻的描写,只会喧宾夺主,使文章不再是一篇议论文,比如谈爱国主义,举居里夫人的事例,如果这样写:

玛丽·居里虽然侨居国外,并同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结了婚,但她始终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被沙俄帝国侵占着的波兰。有一次,她在对沥青铀矿和辉铜矿进行检测时,发现这两种矿物中含有一种比铀和钍的放射性更强的物质。她意识到,这是一种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新元素,她对丈夫说:“假使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将来能够得到证实的话,我想叫它钋,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淘汰,没日没夜地淘汰,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1897年7月,她们果然在含铋的部分矿物中,分析出了一种新的放射元素,其化学性质与铋相似,放射性比纯铀强四百倍。“啊,新元素!钋!钋!”居里夫人激动地扑倒丈夫怀里,洒下了热泪。

这样叙述事实就属于过详了。因为议论文中“举例”的目的,仅仅是用来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事实叙述得简洁,重点就容易突出,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就容易鲜明,也就能更有力地证明论点。相反,过详的事例,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直观,因此是“费力不讨好”的。其实,将上面一段话,压缩成这样几句,就足够了:

玛丽·居里虽然侨居法国,但她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当时还被沙俄侵占的波兰。1897年,居里夫妇在含铋的矿物中分析出了一种放射性比纯铀强四百倍的新元素。居里夫人为了寄托对祖国波兰的深深怀念,决定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钋”。

第二,叙述事实也不可过简。

叙述事实应当简洁,不可过详,但也不能简到说不清楚事实的“简陋”的程度。对于读者需要知道又不大熟悉的事情,叙述时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比如,一位同学谈到“择友”的标准时,写了这样一段话:(www.xing528.com)

人无完人,一个即使是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避免不了要犯错误。牛顿被公认为“第一科学伟人”,爱迪生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们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都犯了很大的错误。这就说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择友的时候,不应过于求全责备。

这样叙述事实就属于过简了,因为读者并不清楚这些科学家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如果能够简洁地这样交代:“牛顿晚年埋头编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爱迪生晚年思想保守,坚持输直流电,反对输交流电,结果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器公司,也不得不改名为‘通用电器公司’;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十年,致力于统一场论的工作,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叙述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在列举较多事例证明观点时,要避免单一罗列。

比如谈到爱国,有的人所举的例子便是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全是古人,又全是外族入侵,力主抗战,最后或自杀、或枉死、或以身殉国这同一种情况。这便是单一罗列事实,看起来似乎论据很充足,实际上对于证明论点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论点反映的应该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单一罗列的论据,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性,这种论据对于论点没有任何说服力,还会使文章显得单调。要克服这种毛病,就要求写作者将思维的流畅性和思维的变通性结合起来。所谓流畅性,就是能从一个例子迅速地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似的例子。所谓变通性,就是指这些事例在角度、地域、性质、时间上有所不同。只有两者结合的事例,才具有概括性,才具有说服力。

第四,不能有例无证,忽略论证环节,据和证要有机结合。

在写议论文时,有很多同学只注重论点和论据,忽视论证环节。他们认为:既然“事实胜于雄辩”,那么,只要在文章中多摆事实,多举论据,论点自然“不言而喻”,道理也就是“明摆着”的了。因此他们提出论据之后,便急于引出结论,论证过程,往往是“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几句简单的话,道理说得不深不透,这很难使读者信服。

例如一位同学写的《论“学贵有恒”》,在提出论点之后,他这样写道:

爱迪生一生的创造发明有一千多种,多数发明都是经过数百次实验才成功的,仅发明电灯一项,他就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物质。如果说,一项发明创造要经过几百次试验,那么,一千项发明就要经过几十万次试验,在这几十万次试验中,他付出的劳动和经受的失败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德国医生欧立希为了制服人体内的锤虫螺旋体病菌,和同事们以惊人的毅力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药试验,一直进行到第九百一十四次,才获取成功,故为新药取名为“914”。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我们要想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也必须具有恒心。

这样的论证,就没有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把道理说清。爱迪生、欧立希的试验为什么说明他们有恒心?他们的恒心又为什么是成功之本?在科学试验中贵有恒心,为什么在学习上也贵有恒心?这些问题是必须一一进行分析,做出回答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由论据一步一步地推导出论点,使整个论证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才能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丢掉这些逻辑推理的必要环节,从论据直接跳到论点上来,那就不可能把道理说透。尽管作者说:“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实际上,读者什么也看不出来。

很多初学者的议论文,论证与论据是互相脱节的,他们把“一论点,二论据,三论证”当成一种八股格式,不管写什么议论文,都按这个公式去套,写出的文章,一律都是论点、论据、论证三大块,使论证与论据完全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样做的缺点,一是不利于更深入、更细致地对论据做出分析,不利于更有力地证明论点;二是论证部分容易流于形式;三是作者的思路容易僵化。一篇好的议论文,论证与论据应当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应当在举出论据的同时,及时地加以分析、论证,使论据和论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每一个论据都紧紧地和论点联系起来,使论点得到更有力的证明。

2.引证法

引证法也称“理论论证”,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引证,可以引用名家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公理、文件精神、领导讲话等作为论据。我们的前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做过深刻的分析,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文章中引用这些语言,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更准确,更有力地阐明论点。

引证分为直接引证和间接引证。照录原文的,叫做直接引证,应当用引号引起来,表明未做任何改动。记不清原话,只是叙述大意,或原话较长,做了概括的,叫作间接引证。间接引证不能加引号,以表明并非原文。

使用引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用来作为论据的引言,必须是被历史和事实所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如果一见是名人的话,就盲目相信,不加分析,随便引用,就有可能把错误的言论引入文章中,于论点反而有害。

第二,引文要能恰当地说明论点,不能生拉硬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

第三,引文应当少而精,引用别人的话要和自己的分析议论结合起来。如果引文过多,会让人有东摘西抄之感,甚至会使人觉得作者并无主见,只不过是借名人吓人。

比如,有一篇论述“严师出高徒”的议论文其中有一段文字:

《学记》上说:“导而弗牵。”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斯宾塞说:“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去进行深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当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虽然异地不同时,却一致要求教育者不要当“讲师”,而要努力地去做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导”字下大功夫。

作者既有引用,同时也有自己的分析议论。《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最有价值的教育学专著;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斯宾塞是英国人,是近代世界上最有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引用这些来说明“导”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教育者要在‘导’字上下大功夫。”这就是一段比较成功的引证。

3.类比法

这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运用类比推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类比推理,可以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科学史上很多发明创造都是由它事物类比来的。如古埃及迈克雷发明四弦琴,就是受干龟壳可以发声的启示的结果。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受他物启发的结果,可见,类比推理的作用是很大的。将类比推理运用于议论文写作之中,就是类比论证,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论证方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还有一种方法与类比法相似,那就是喻比法。喻比,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古代议论文最喜欢用这种取喻明理的手法,如师旷论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运用喻比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喻体,比喻应当贴切、自然,不能牵强附会。比如,用“蜡烛”“春蚕”等比喻教师,说明他们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就比较恰当。而有的同学,却把教师比成了“抹布”“扫帚”,说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牺牲自己,却拭去了我们身上的缺点,擦掉了我们心灵上尘土。抹布、扫帚虽然能使别的东西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变得越来越脏,这样的比喻就不够恰当。由于比喻不妥,往往会使得作者本来的观点也发生动摇,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如果要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必须找到本体和喻体神似的地方,而不能引喻失义。运用喻比法还应该注意,一般应选择大家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作为喻体。假如喻体本身就抽象难懂,就无法说明本体。

4.因果论证

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以因证果,也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比如,有一篇题为“人生的意义”的议论文中的一段文字:

……现在,在一些青年中,有一种“干多少活拿多少钱”“贡献与索取要相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错误的,这种思想发展下去非常危险,我们要十分警惕……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作者对于这种理论为什么错误,为什么发展下去非常危险,却没有做出必要的分析。他指出了事物发展的果,却没有说明因,这个结论就不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在这里,就需要运用因果论证法,对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请看下面这段分析:

……现在,在一些青年中,有一种“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索取与贡献要相等”的理论,这种思想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这是因为,在这些青年的头脑里,人生的意义实质上还是索取,干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钱,所谓贡献,只不过是在索取的时候能够讨价还价罢了。可是,作出贡献,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而索取,却是轻松舒适的事。那些斤斤计较,生怕贡献得多了,得到的少了的人,久而久之,产生厌恶贡献、贪恋索取的思想,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再说,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使贡献与索取绝对相等的尺度呢?今天他得到了一,就认为“相等”了,明天和别人一比,得到二、三,也还会认为吃了亏。这样下去,总认为自己干得多、拿得少,“索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就有可能发展到只想索取不想贡献,个人的私欲就会极度膨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确有这样的人吗?索取而不可得,就去窃取,有了一些权力,就利用权力去攫取、掠取……这样问题的性质就变了。这是十分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段议论,对贡献与索取相等的思想发展下去十分危险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由这一理论,必然导致的错误认识和可能出现的恶劣后果,然后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十分值得我们警惕”这一结论。这段议论就成功地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二)驳论的方法

写议论文除了从正面论述正确观点而外,还可以反驳错误的观点。因此,掌握一些驳论的方法技巧也很必要。

写驳论文,要有正确的立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并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性质的错误,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写驳论文章同样要以理服人,要靠深入细致的分析,透彻有力的说理来驳倒对方,而不能不加分析,乱扣帽子,甚至胡乱上纲上线。比如有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讲吃讲穿不算啥。”对这样一个观点,应当怎样进行反驳呢?请看这段议论文字:

生活提高了,就讲吃讲穿,这是享乐主义的哲学,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的先辈们在长征路上吃野菜、嚼草根,艰苦奋斗了几十年,才用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江山。难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可以扔掉老一辈留下的光荣传统?就可以抛弃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种所谓的“反驳”,没有什么说服力,它先是给对方扣一通大帽子,胡乱上纲(享乐主义、资产阶级人生观),然后又不作任何具体分析,来了一通空洞的说教。这样的驳论,就很难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初学写驳论文章的同学还常犯一种毛病,就是感情用事,以骂代驳,他们往往用感情冲动代替冷静的分析,以为在文章中写上一些“不要脸”“恬不知耻”“卑鄙”“下流”等语言,就是立场鲜明,感情强烈,其实,这样以骂代驳,并不能增加文章的批判力和说服力,并不能对反面论点有所触动,有时候,反而会暴露作者对反面观点的认识不清和无能为力。因此,在驳论文章中,应当坚持以理服人,不以骂代驳。

1.反驳论点

这是驳论文章中很常用,也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间接进行反驳。

比如魏巍的《驳“实惠论”》一文,针对有的人说“学雷锋,不实惠”这个错误观点,魏巍进行了直接反驳。作者指出:雷锋在风雨之夜送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了实惠。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了实惠。他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就使灾区人民得到了实惠。接着,作者又从“实惠”一词的含义入手指出,有的人所说的实惠,实质上就是钱,这种直接反驳就很有说服力。

间接反驳主要有两种方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1)反证法:提出与原错误论点相反的新论点并证明其正确,从而驳倒原论点。运用反证法的关键在于,两个论点必须确为对立,性质相反,不可共存。

比如要驳“青年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一观点,就可以用反证法。先提出一个正确观点,在改革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企业家,他们办事非常牢靠,然后举例证明其正确性,就是反证法。

反证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也可以用于立论文章中,有时为了证明某个论点正确,需要列出一个与它相反的错误论点,通过批驳这一错误论点来达到证明正确论点的目的。

比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证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一论点时,首先提出一个与此相反的论点,“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然后引用历史证实:“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国民党想仿照古代封建帝王修筑自己的所谓铜墙铁壁,也同样徒劳无益。这就是立论文中运用反证法的典型例证。

(2)归谬法:先假定某一错误观点是对的,然后加以引申,充分暴露其荒谬,从而使之不驳自倒。

归谬法的特点在于设假为真,以结论来驳前提,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它先把论敌的谬论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之彻底暴露于荒唐、自相矛盾的境地之中。使用这种方法,词锋犀利,文风泼辣,并能体现出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比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为了驳斥“作品愈高,知音愈少”这一论点,有一段议论,“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这就是归谬法的运用。

2.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也称为“釜底抽薪法”,有的论点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它的论据虚假,这时候,可以通过论证对方论据的虚假来达到驳倒其论点的目的。

比如,鲁迅在《此生或彼生》一文中,驳斥“文言比白话省力”的观点,对方的论据是:白话文“这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如果用文言文只需要“此生或彼生”五个字就行了,所以,文言比白话省力。鲁迅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这一世或者未来的别一世。”这说明文言虽然字数少但意义含糊,往往产生歧义,白话虽然多了几个字但表意更明确,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3.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也称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通过驳斥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来达到驳斥对方论点的目的,也就是说,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错误。仍然以鲁迅的文章为例,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长久。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这样就揭露了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使其“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这一论断不能成立。反驳论证,还可以揭露对方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循环论证等逻辑错误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