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抒情方法:深切真挚的感情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抒情方法:深切真挚的感情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抒情的含义,抒情的基本要求,并学会运用抒情的几种主要方法。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作者,也不例外,也有抒情的要求。(二)抒情的要求1.感情要深切真挚写文章用抒情方法,是为了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以上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抒情的要求。其实,除此之外,还应明确,抒情一般需要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抒情方法:深切真挚的感情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教学要求】理解抒情的含义,抒情的基本要求,并学会运用抒情的几种主要方法。通过各类文章的欣赏和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抒情的能力,明确抒情常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一、抒情的含义与要求

(一)抒情的含义

1.抒情的定义

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情感的一种表达方法。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所持的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抒情就是抒发情感。情感与写作的关系是极为密切又相当广泛的,它像血液一样贯注或渗透到“生活—写作—文章—读者”这一写作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整个写作活动充满生气,鲜活灵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别林斯基说:“如果诗人决心从事创作的劳动和伟业,这意味着有一种强烈的力量,一种不可抑制的激情在推动着他。”“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统观中外写作发展的历史,凡佳作名篇,都会使读者或心旷神怡,或惊心动魄,或回味深思,或潸然泪下,或怒发冲冠。因此,作品的价值不只取决于思想性的高下,而更多地取决于情感的强弱和优劣。如《离骚》《红楼梦》《阿Q正传》等,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的传达。

2.为什么要抒情

既然情感对于写作有那么大的作用,所以抒情成了文章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从作品的社会作用和艺术效果来看,需要抒情。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必须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高明的作品总是通过陶冶性情达到此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情感这一中介,使鉴赏者的心理得到愉悦、满足,引起良好的情感效应。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之所以能对美国废除奴隶制的南北战争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中注入了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农奴制的野蛮和不人道,描写了黑奴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正如乔治·桑所说的“人们贪婪地读着它,还用眼泪浸湿了它”。假如没有“眼泪浸湿了它”的强烈的感染作用,这本书恐怕是不会产生这样巨大的社会作用的。所以高明的作者不独重视作品的思想意义,更重视感情的渲染,使读者从作品中,能体验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品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让读者的精神境界在情感世界的熏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

(2)从作者的主观愿望来看,需要抒情。任何作品都是作者自我感情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当然,不能把这种现象狭隘地理解为表现自我。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内在的抒情要求,一个人有了喜事,便愿意告诉别人,和别人分享;一个人有了悲哀,便希望向人诉说,要有人分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作者,也不例外,也有抒情的要求。只要他抒发的感情是真诚的,那么他的作品总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共鸣,使读者在情感的传达中受到感动,从中窥见作者的内在人格。相反一部没有强烈感情在其中涌动的作品,是很难有艺术个性和独特价值的。

(3)从读者的精神需求来看,需要抒情。人作为高等动物,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情感需求。由于文学作品对日常的情感现象作了集中、凝聚,比起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来,显得更为深沉有力,也更适合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

(二)抒情的要求

1.感情要深切真挚

写文章用抒情方法,是为了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有情才能感人,作者若无真切的感受或体验,读者就难以通过作品体验作者的感情。要读者笑,作者要先笑;要读者哭,作者要先哭。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强不悲为悲,强不喜为喜,是很难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的。古往今来,一切动人的佳作名篇,莫不是抒写作者真情实感的。白居易之所以“忽闻水上琵琶声”而不发,继而听“转轴拨弦三两声”,觉得“未成曲调先有情”。再而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述身世,满怀思绪感慨不已,掩面而泣“青衫湿”,就是因为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述所表达出的下层妇女沦落悲恨的真情实感引起了作者的情感共鸣。白居易也由此而作《琵琶行》——正因为“沦落之恨”真切,所以《琵琶行》才感人至深。巴金的《家》之所以能打动千万读者的心灵,也是因为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爱憎。他说:“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过的。的确,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情感表达要真。首先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要深,这种感受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求作者要从深层次意义上感受和体验生活,才能获得对表达对象的真情实感。

2.感情要丰富细腻

感情是对生活的体验所得,要使感情丰富、细腻,必须对生活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特别是要有创造性地进行体验。这样才不至于情感单一。朱伯石在《现代写作学》中说:“有创新意识的写作主体,总是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找寄寓感情的新天地。例如当代作家张弦,把他的艺术触角伸到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在深山老林中窥见了‘爬满青藤的木屋’;李存葆则在过去的年代里找到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要使感情丰富细腻,必须深入表达对象的内心深处,去作体验分析。

3.感情的表达要自然和谐

有的诗和散文,之所以让人觉得生硬、别扭。原因就是感情表达得不自然,没有和具体的描写对象结合起来。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表达林黛玉的感情就非常自然和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情和景也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感情表达自然和谐,不仅体现于用什么景和什么情配合,用什么物和什么情统一上,还体现于作者运用抒情方法的时机掌握得好与不好。时机掌握好了,读者看了就觉得自然和谐;时机没掌握好,读者就会觉得不自然和谐。

以上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抒情的要求。其实,除此之外,还应明确,抒情一般需要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抒情要适度,在什么地方,抒什么情,抒多少程度的情,都需要依据表达需要加以裁定。

二、抒情的方法

(一)直抒胸臆

这是指作者在文章和作品中直接抒发感情。就是作者以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它不需要依托于其他事物、事理,不作遮蔽,显得十分真挚感人。

例如,峻青的《秋色赋》,作者在尽情尽致地描写了社会主义祖国一幅幅丰收图景之后,写道: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在这里,作者表现的对秋天的赞美的感情,就是直抒胸臆。

运用直抒胸臆法,只要作者的主观感情内蕴真挚、深沉、浓烈,直抒出来就能给读者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量,使人不得不振奋,不得不激动,不得不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有过这样的文字:

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的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直抒胸臆,在古代诗文中也不乏其例,例如,汉代的饶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呼天抢地,表露无遗地抒发了一个近乎疯狂的痴心女子的爱情。(www.xing528.com)

直抒胸臆,是最能以情动人的,但是切不可滥用。若无真挚浓烈的感情,滥用此法,不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当然,直抒胸臆总是要在描述过前因、前缘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只有到了一定的时机才能用,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二)间接抒情

1.即事抒情

即事抒情,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传达感情。它寓情于事,把感情蕴含在记人叙事之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这个方法比较多的是在叙事类作品中回忆往事时使用。这个时候,使用的叙述,由于目的是为了抒情,因而对事件的过程并不要求作精细、完整的交代。例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声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只描述了思妇在初睡时“赶黄莺儿”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称不上是一件事的叙述,但思妇的感情却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作者对思妇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乱的强烈控诉。又如,元人姚燧的《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通过“寄征衣”这个事情的叙述,表达了人物幽怨、关怀、爱怜、凄楚、愁闷,甚至对自己没有主张的气恼等多种复杂的感情因素。

即事抒情,是作者因事而动情,将感情融入叙事之中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将思念老父的至情,水乳交融地渗透到“车站一别”的事情叙述中,就是即事抒情的典范。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情。它或者是寓情于景,把感情融化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或者是借景生情,在景物描写之中插入抒情的句段。运用此法抒情,可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是诗歌和散文创作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之情寓于草木、花鸟的描写之中。满城春草而人烟寥落,感伤国破花也溅泪,怨恨离别鸟也惊心,把伤离乱,忧国思家,痛彻心扉的感情表达得形象而动人,是以景染情,借景传情的典型。

再如,峻青《党员登记表》的开头对海莱山区的环境描写: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的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段环境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对暴风雪似的人的憎恶之情,读来令人顿生阴森恐怖之感。

3.即物抒情

即物抒情就是通过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或体现作者的情感。运用此法抒情,常常要借助于联想、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曲折委婉地把感情流露出来。例如,冰心的《一只木屐》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空虚。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罩了下来。猛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漂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摆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离开?你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着我?

作者由一只木屐联想到穿木屐的日本朋友,表达了自己依依不舍的感情。

4.寓情于理

寓情于理就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它寓情于理,把感情融注在对事物、事理的评价之中。不过此时的议论,由于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议论时并不讲究论证过程的完整,而在于理的精辟表达。因此,这是一种既具有说服力,同时又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手法。运用得好,可兼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双重效果。

例如,胡乔木的《痛惜之余的愿望》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早地注意到他们(蒋筑英、罗健夫)的病情,在来得及的时候挽救他们的生命?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采取一些严格的“强制措施”,让他们得到稍微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较接近于必要的休息呢?人啊,共产党员啊,你们没有权利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敷衍。……让我们尽可能地不要到他们死后才想起学习他们和表示我们对他们没有多加照顾的痛悔吧!

这是胡乔木在蒋筑英、罗健夫去世后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议论,其中充满了惋惜之情,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之情。

以上的抒情方法,往往需要结合起来使用,在实际写作中,还需和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相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