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描写方法与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描写方法与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掌握描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描写与叙述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技法,特别是白描和工描的技法。通过各类文章的欣赏和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描写的能力,明确描写方法常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使用。因此,不仅一切以形象感人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描写,就是一般记叙文,甚至部分说明文、议论文也需要用到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如此,描写景物同样要抓住特征。

描写方法与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描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描写与叙述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技法,特别是白描和工描的技法。通过各类文章的欣赏和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描写的能力,明确描写方法常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使用。

一、描写的含义与要求

(一)描写的含义

1.描写的定义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表达方式

描写就是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画。描写重在人物和景物两方面,要求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尽可能绘声、绘色、绘形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描写和叙述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表述,经常结合起来使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所以,又合称作“描述”。但两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对象不同,叙述的主要对象是“事”——包括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过程等,重在表现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物”——包括人物、景物等,重在表现事物在空间上的联系。第二,目的不同,叙述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情况作一般性表述,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描写是对事物的形态作生动形象的刻画,目的不仅是让读者有所知,而且要有所感,在读者头脑中活灵活现。第三,回答的问题不同,叙述回答的是“这件事是怎么一回事”;描写回答的是“这个物是怎么一个样子”。第四,语言风格不同,叙述的语言比较朴实、简明,多用陈述句直书其事;描写的语言则力求生动、形象,多用形容、修饰等手法。

2.描写的作用

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物容也。”

写文章为什么要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呢?因为文学不同于舞蹈雕塑等造型艺术以语言作为工具的文学,它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即它不能塑造直接存在于空间的形象,只能通过语言的信息作用于人脑,其形象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因此,同一个文学形象,在每个读者头脑中的样子不完全相同,这就产生了文学形象的不固定性。由于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不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具体地、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我们要写某一个女子长得很美,如果用叙述方法表达,只能写成“她是一个美女”。或者用抒情方法写成“她真美呀!”“简直美极啦!”那么,到底美得像什么样子呢?不进行具体的形象性描绘,读者脑中无论如何也显现不出具体形象来。

请看王润滋的小说《卖蟹》中的卖蟹姑娘:

看样子,那小姑娘至多不过十五六岁,通体洋溢着少女的健美:蓬松松的刘海上缀着雾星儿,一颤一颤的;大而亮的眼睛里像滴进了露水,含满了要溢出来;被海风吹红的圆圆的凸腮上,也是湿润的一层。她像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裤腿挽着,袖子撸着,带着一股诱人的野气……

再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美女的,但读后在我们脑子里却浮现出迥然不同的两个形象。前者是健康美,而后者却是病态美。这两种形象,虽然在每个人的脑中并不完全一样,然而其大体印象总是相近的,这正是描写之功。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具体形象地再现生活图景,增强艺术感染力。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再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再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貌;第三,再现出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及风土人情。

因此,不仅一切以形象感人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描写,就是一般记叙文,甚至部分说明文、议论文也需要用到描写这种表达方式。高尔基说过,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的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也能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并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增补。高尔基这段话,说明了作家只有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强调了描写的重要性。

(二)描写的要求

1.有的放矢

描写是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环境、场面,都要紧扣主题,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茅盾说:“人物的服装的描写也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有些作品一开头写了几百字的外景,而后写到室内的人物,展开故事,这一段外景与室内发生的故事不相关涉,因此,外景的描写成了赘瘤。”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描写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目的,应该紧紧围绕人物、事件,把立足点放在刻画人物所表达主题思想上。

同一描写对象,针对不同的主题需要,可以做出不同的描写,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和袁鹰的《白杨》,都是歌颂杨树的,但因主题不同,两位作家对白杨的描写就不一样。茅盾抓住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的”这一特性进行描写,借以歌颂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和奋发上进的精神。而袁鹰却通过描写白杨不论在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都能生长的适应性,来歌颂在边疆扎根落户的生产建设者们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对形象进行怎样的描写要根据主题需要加以裁定,依据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刻画加以定夺。

2.捕捉特征

人有个性,物有特征,描人绘物都不能泛泛地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人物,要把人物独特的性格、兴趣、爱好写出来,把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写出来。描写景物,也要把此物不同于它物的特征写出来。

例如,刘鹗《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眼睛的描写: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暑,如珠宝,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由于抓住了王小玉眼神的特点,突出了眼睛的清、纯、亮,所以描写非常成功。

再如,巴金在《秋夜》中这样描写鲁迅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深邃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准确地捕捉住了鲁迅的特征。

描写人物如此,描写景物同样要抓住特征。

例如,陈寿庚在《阵雨》中这样写景:

天气真闷热,天上是重重迭迭的云,有的白得像棉花,有的乌茸茸的像棉花浸透了墨汁。蜻蜓三五成群地在飞,杨树树梢上的蝉,像是耐不住这窒人的闷热,发出‘知了——’的噪音。”

这一段景物描写,作者选择了天气闷热时的乌云、蜻蜓和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描写了雷阵雨即将来临的征兆,连小学生也会判断出这是雷阵雨前的景象。

描写要抓住特征,所以福楼拜莫泊桑描写马车夫和吸着烟斗的守门人的特点,要让人看了过后,不会和其他马车夫、守门人相混淆,这势必要抓住特征。抓特征不仅限于表面特征,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特征。所以,丁玲说:“在生活中,即使是在极平凡的生活中,作家一定要看见旁人能见到的东西(表面特征),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

3.富有情感

情感是写作中各个环节都需要的,描写也应该富有情感。不论描写人物,还是描写景物,都不例外。要塑造人物,主要靠描写,而塑造人物必须和想象结合起来。想象的动力是情感,按照三段论推理方式,也可看出情感于描写的重要性。人的情感可以从景物描写之中体现出来。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情感外化的结果。

例如,莫泊桑的《爱情》中描写的月亮:

半轮斜挂着的下弦月亮完全是惨白的,在天空中显出没有气力的神情,并且像是衰弱得不能走动,只在天上待着,它也是受到拘束的,被天空的肃杀之气麻木了地向人间散布一种枯涩黯淡的光……

正由于人物心情是悲凉孤寂的,所以莫泊桑笔下的月亮也是惨白、麻木、枯涩无光的。如果人物心情舒畅,那他看到的月光一定又是另外一种景色。

要使描写富于情感,主要的方法是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当作有生命、有理想的人物加以描绘。

例如,孔捷生《红棉几时开》中对红棉的描写:

红棉何以叫英雄花。因为它孤愤,不须一片绿叶扶持;因为它傲风寒,以怒放宣告寒潮的退败;因为它不飘落一片花瓣,即使跌落泥土,也是整朵整朵的,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

“孤愤”“傲风寒”“不屈的英雄淌下来的血泪”都是人的性格、人的行为,这样描写,使读者自然对红棉产生敬仰之情。

二、描写的内容

(一)人物描写

文学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就是人学”;丁玲也说:“文学作品不管你写什么题材,写什么事,什么时间,主要的是写人,写各种思想的人,各种状况的人。”可见,人物描写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叙事、写景、状物都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

描写人物既要写人物做什么,也要写人物怎么做,既要写出人物外部形象,更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因此,就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的描写,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方面。肖像描写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因此,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比如鲁迅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这是对孔乙己富有特征的外形的绝妙描写,把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内在灵魂暴露得十分深刻。这段肖像描写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外部特征,突出了孔乙己站着喝酒而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这一特点,描绘了孔乙己的“青白脸色”“皱纹间的伤痕”和“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语就点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刻画出一个穷愁潦倒、轻视劳动、好喝懒做,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肖像描写可以集中在一处完成,也可以随着时间、境况的迁移,逐步显现人物肖像的变化,以反映人物经历和性格的发展变化。

比如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的肖像:“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然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惨死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上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描绘的祥林嫂的三幅肖像,构成了栩栩如生的肖像连环画,生动地反映了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性格发展的历史,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真可谓神形兼备。

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这就是所谓“画眼法”。“画眼法”并不只是对眼睛进行刻画。诚然眼睛是心灵窗户,最能体现人物的特征,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王小玉的眼睛是“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康大叔的眼光能把华老栓的身体刺得缩小一半,四铭的眼睛能将人看得哭起来。然而,人物表情的精妙之处,有时也表现在其他部位。正如艺术家罗丹说过的“没有一块肌肉是没有表情的”。所以古今名作家在描绘人物时,除了善于画眼睛外,还画脸、鼻、嘴、衣服等一切具有特色的地方。比如阿Q头上的癞疮疤,骆驼祥子脸上的精神,刘备“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等。总之一句话,要善于抓住突出性格特点的部位去描写。

在对人物肖像进行描写时,要防止脸谱化的倾向。生活中坏人不一定丑,好人不一定英俊(漂亮)。在雨果笔下,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心地却非常善良;道貌岸然的传教士,行为却异常丑恶。在曹雪芹笔下,贪赃枉法的贾雨村,也不是尖嘴猴腮,相反却是一表人才。脸谱化是用一个统一的固定模式去刻画某一类人物的面部特点,这是必须反对的;当然戏曲表演中的脸谱是另外一回事。

2.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和举止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行动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面。

恩格斯说,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是怎么做的。要表现人物怎么做的,必须描写他的行为举止。人物的行动,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体现。作者把人物的行动写得越生动逼真,具有立体感,他们在读者心目中就越鲜明。正如高尔基所说,要使艺术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尽可能地多做事。可见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

描写人物的行动,必须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文学史上一切著名的典型形象,多是通过人物一系列典型行动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例如武松的英雄形象,就是通过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杀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飞云浦恶斗,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典型行动体现出来的。这是连贯性的行动描写,还有单个的、细小的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葛朗台临终前的动作,范进中举后的行动,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两次不同的动作,第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钱,第二次则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字含蓄地表现出了孔乙己既珍惜又炫耀他有限的几文钱的心情,很符合他这个落魄、迂腐、好卖弄的封建文人性格。“摸”字表现了他穷困之极,濒临绝境的情景。

在描写人物行动时,要做到恰当运用笔墨,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同一部《水浒传》,为什么李逵杀死四只老虎,在读者心目中却不如武松打死一只老虎的印象深呢?原因是作者没有详写李逵杀虎,而详写了武松打虎。描写人物行动,允许适当地运用夸张,但夸张不能脱离生活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本质与人物性格自身发展的逻辑。人的行动总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性格、身份和处境不同的人,他们即使在同一场合下,对待同一事物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因此,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往往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合下的不同行动。通过行动对比,映衬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比如《红楼梦》有一则关于“笑”这个动作的描写,不同的人各有各的笑法。

刘姥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只叫“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肚子”。

这段笑,真是千奇百怪。但各人的笑法不可加于其他人身上,这就表现出众人各自的不同性格和身份。

3.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对话。语言描写也是人物描写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言为心声”,要想知道人物想什么,最好是先听他说什么。所以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可见,语言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

描写人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人们的思想、气质、经历、身份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鲁迅十分推崇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写的人物,几乎无需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体现着。”鲁迅还赞扬《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就是因为作家所描写的人物语言能充分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对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只有用典型化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才能让读者“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只有他这个人,才会说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样的话来。

人物性格不同,说话时所用的言词也不会相同,作家们往往通过语言的对比,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身份。比如《水浒传》中,柴进初见宋江时,说:“大尉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一句颇为斯文的话,彬彬有礼,很符合贵族出生的柴进的身份。而李逵初见宋江时,问戴宗道:“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回答说是宋公明,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叫俺铁牛欢喜。”这句粗俗、朴实的话,十分传神地表现了李逵鲁莽、爽快的性格。

要想写出符合不同人物的语言,就需要作者多观察,多向群众学习,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口语、俗语、歇后语等。作者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如果用作者的话代替作品中人物的话,人物语言必然千篇一律、千口一腔,表现不出人物语言的特点,语言就不会生动。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归根到底也是由作者安排的,这就要求作者深入生活、熟悉人物,掌握各类人物的语言特点,认真学习群众的生动口语,并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学习语言,这样才能把人物语言写好。

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是和行动描写相结合的。写语言需要将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结合起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说话是行为的兄弟。人们在生活中不能没有语言和行动,而且两者往往又是紧密地伴随在一起的,因此,把人物语言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具体、更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红楼梦》中,宝玉因不听话被父亲打了一顿,之后宝钗和黛玉分别去看望他,宝钗去的时候,手里托着一丸药,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从宝钗的行动和语言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封建淑女的典型。黛玉去的时候,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满面泪水,无声地哭,她也对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黛玉的行动、表情,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悲愤,而她那句话,并非是对宝玉的真正规劝,包含了无可奈何,以及她对宝玉深沉的怜爱。像这样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情结合起来描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从深层角度反映了人物个性。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是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情感及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德国诗人海涅认为,能够让主人公自己表明他的情况,尤其是内心的情况,较之作家用自己的话去评述,更为接近现实。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单靠外部的肖像、行动和语言的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所以,西方现代派小说家们,特别强调向人物内心开掘,深刻揭示人物的灵魂和精神境界。要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作者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外,更需要熟悉生活,熟悉所描写的人,掌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规律。正如别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要深入到对象的有机隐秘的深处,把最难察见的、隐藏在机构内部的纤维和神经的一切都暴露出来”。

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要防止脱离客观依据、离开具体环境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将今人的思想强加于古人,将作者的思想强加于作品中人物等主观臆造倾向。(www.xing528.com)

心理描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作者直接剖析人物心理,也可以通过人物内心独白表现其心理;可以通过动作来暗示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或幻觉来反映其心理,甚至还可以通过景物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心理。

心理描写要符合特定环境,文字一般不宜过长。比如鲁迅在《药》中对华老栓心理的描写,就恰到好处。在去买药的路上,“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在买到了药回家的路上,“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简短几句话就充分表现出华老栓愚昧麻木的精神世界。

(二)环境描写

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一定的环境,文学作品主要写人,当然也就离不开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描写。环境和人物、事件一起构成了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主要部分。茅盾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

环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也就是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文学作品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气氛。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可以为展开故事情节提供配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有利于塑造典型人物,写出他们在环境中的成长和活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第三,有助于深刻反映社会本质,展示地域风貌和民族特征;第四,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1.自然景物描写

景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山川树木、日月星辰、楼台亭榭、花鸟虫鱼、四季交换、风雨雷电等,凡与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景物都是其描写对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在于展示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真实而广阔的空间。

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在《灯塔看守人》中有一段关于海的描绘:

大海的神秘的语声,清晰地传来,愈加响朗,有时像大炮轰发,有时像森林呼啸,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有时完全寂静。继而老人的耳朵里,听到了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终于海风大起,吹散了浓雾,但却带来了许多破碎的黑云,把月亮都遮没了。

这段描写烘托了看守灯塔的老人悲凉、孤寂的心理,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背景。

2.社会环境描写

这是指对城乡建筑、住所陈设、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描写。好的社会环境描写,不仅能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活动场所,而且可以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揭示出人物命运的规律。

例如,戈扬在《大姐,你好!》中有一段关于邓颖超住所的描写:

大姐的卧室不大,光线也不够充足。沿着东墙和北墙,摆满书柜,靠近西墙放着一张低低的床,铺着洗得很干净但不很白的床单,床与墙之间的小几上面有一个茶杯。大姐说:“这四年一年一场病,去年那场病,我以为要见马克思了,谁知又好了,马克思还要我下放一个时期,任务没有完哩!”

这段室内环境描写,运用写实手法,描写了邓大姐简朴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精神。

总之,进行环境描写一定要从文章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一定要成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与情节、人物无关的环境描写都是不可取的。

(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

什么是场面?叶圣陶说:“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很相似,其区别在于场面描写要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所以场面描写实际上是环境描写与人物事件描写的复合体。

生活中的场面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会议场面等。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也有一人一事的小场面。因此要注意描写手法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对复杂的场面进行描写,要求要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比如鲁迅笔下的一个行刑场面:

没过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里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到了。

这段场面描写十分精彩,它并没有直接写杀人的刽子手和被杀的犯人,而是通过对观众表现的描写来间接反映,这就突出了当时人们麻木愚昧的思想境界。

场面具有综合性特点,要写好场面,除了运用描写方法之外,还须将叙述、抒情、说明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因此,一个作者会不会写场面,恰恰反映出了他的创作功底如何。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场面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一般不能单独存在,单独存在就失去了他的意义。细节的描写总是依附在其他各种描写之上的。它在写作中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辅助主题的表达,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的细节;阿Q在死刑判决书上画押,羞愧自己画得不圆等细节,都对人物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细节还能影响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以真实为生命,不一定是生活中的真事,但一定要是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的故事可以杜撰,可以庄严地说谎,“在这种庄严的谎言里,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强调了细节必须真实可靠。

细节还必须经过精心选择。沙汀说过,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就是细节,之所以难找就是因为要精心选择。杜鹏程指出:“从一百个类似细节中选取一个细节,谁能估量出这个细节会发生多么强烈的光和热!”精选出来的细节,必然会起到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作用。

例如《红楼梦》第十九回中,写到这样一件小事:黛玉偶然看见宝玉左腮上有纽扣大小一块“血迹”,于是便以手抚之细看,说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划破了?”宝玉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划的,只怕是刚才替她们淘胭脂膏子溅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绢子要擦。黛玉便用自己的绢子替他擦了,还咂着嘴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事、新鲜活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心静了。”

这里仅是一件关于胭脂痕的小事,作者对此却着意精雕细刻,借此透出十分丰富的意义。其反映了宝玉的性格,也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的亲密感情,同时又巧妙地揭示了黛玉敏感而微妙的心理:黛玉对宝玉的关心是被很多复杂的感情制约着的,一方面是真的关注,但又体现着爱的忌妒,“是谁的指甲划破的”一语的潜台词就很丰富。得知是胭脂痕后,虽对宝玉不满,却又不正面指责,而是借舅舅的幌子来劝告。一件不经意的小事经作者这么一处理,顿时光彩夺目,纤毫洞见,确实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不凡境界。

三、描写的方法

(一)工笔与白描

1.工笔

工笔又称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其特点是描写详尽而细腻,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种工笔描写,讲究形象生动、丰满。

例如,果戈里在《死魂灵》中对泼留希金肖像的描写:

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特色来,和普通的瘦削的老头子是不大有什么两样的,不过下巴突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所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看看是否藏着猫儿或者顽皮孩子,猜疑地嗅着空气。那衣服更加有意思,要想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袖子和领头都非常龌龊,发着光,好像做长靴的郁赫皮。背后拖着的衣裾,并非两片,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绝不是围巾。

这段人物肖像,从眼到眉,从耳朵到胡须,又从袖子,领头到衣裾,颈围。笔触很细,内容很广,显得是一座精雕细刻的人物塑像。

工笔不仅限于对人物进行描写,对景物、环境及场面等的描写都可用。

2.白描

白描,又称写意,是一种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写法。它本来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只注重于人和物本身的描绘,黑线勾勒,不着颜色,没有背景,古代叫“白画”,相近于西画中的速写、素描。后人将这一技法借用到文章的描写手法上,称之为“白描”。白描没有浓烈的色彩,也少用形容词、修饰语,但同样能把具体形象再现于读者的眼前。白描的特点,鲁迅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说得更简略点就是简洁、传神。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的一段: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接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里的白描体现了鲁迅先生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对先生读书神态的描写,并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文字简洁到了极点,而又达到了传神的极致。

再比如孙犁《荷花淀》对农家庭院的夜色和水生嫂月夜编席的情景的描写,也是白描。

如果从写法上看,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或者说,白描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融合。从形式上看,很难找出它和叙述的严格区别。但它毕竟是描写,可以使读者读了之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形象或场景来。例如,方纪《挥手之间》对美国特使赫尔利所作的描写:“车上跳下一个美国人,戴黑眼镜,叼着纸烟,衣服特别瘦,特别短,这使他显得脸比胸膛亮,腿有上身的两倍长,这便是美国的所谓特使赫尔利了。”在这里,作者抓住了赫尔利的外形特征加以勾勒,形象逼真,描画出一幅令人望而生厌的怪模样。可见白描手法运用得好,同样能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体现着简洁明快、以少胜多的特色,于平中见奇、朴中透美,是一种审美价值较高的描写技法。

鲁迅的《五猖会》,曾摘引过明朝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一段记载扮演水浒传人物的文字,被鲁迅称为“白描的活化石”,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是白描。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稍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皎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

这段引文整体是叙述分头去寻扮演《水浒》中人物而大索城乡的情况,但是,它确实又有鲜明的描写色彩,“胖大和尚”“皎长妇人”“青面”“赤须”“美髯”等,这本就是一种简单的人物肖像描写,“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也更是一种场面的描写。所以白描的少修饰,并非不修饰,只是比较精炼而已。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1.静态描写

对“静物”的描写,是指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人或物所作的描写,如对人物所作的静态肖像描写以及静态的景物描写等。请看古华《芙蓉镇》开头的描写:

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街……不是逢场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

2.动态描写

对“动物”的描写,是指对客观对象活动状况的描写,如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场面的描写等。请看姚雪垠《李自成》中写刘宗敏跃马过江的场面:

刘宗敏大吼一声,山鸣谷应,挥刀向敌人杀去,官军突然听见他的怒吼,震惊失措,纷纷奔退,互相拥挤践踏……只见那匹雪白的战马像闪电一样从悬崖上腾空而起,纵入蓝天,在两丈外向下落去,沉入江底,溅起来的水花闪着银光。

为了使描写生动活泼,不显得呆板、凝滞,常常要把静态事物给以动态的描写,把动态事物给以静态描写,尽量做到“动静结合,声色俱佳”,来构成美丽的意境。在我国古诗文中,这种动静结合进行描写的例子很多。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人语”使“空山”更加静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使人联想到万物躁动,鸟语花香的春天就要来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鸣写林静,用鸟叫写山幽。王安石曾用“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作对联,上一句静中见动,下一句动中见静,效果很好。但他在《钟山即事》一诗中,将“鸟鸣山更幽”改成了“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一改,弄巧成拙,使原本很生动的艺术境界立刻化为了一片死寂的世界,所以后人评论说,他在这里是“点金成石”了。因为单纯地以静写静,其艺术效果远不如以动写静为佳。

(三)侧面描写与印象描写

1.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不直接对主要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和评价,达到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目的。比如,古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罗敷的外貌,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罗敷之后的表现和反应,间接展示罗敷的魅力。再比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写小芹的美也是如此:

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去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儿,前庄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

这段文字没有一处直接写小芹的漂亮,然而通过渲染人们时时处处想和小芹接近这一点,就间接地把小芹的漂亮表现了出来。

2.印象描写

印象描写,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描写对客观对象的印象,重在初见感受。比如,徐迟《祁连山下》写“敦煌壁画”就是通过印象描写来完成的:

他一进这洞窟,便掉进了染缸似的,整个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奔马在四周跳腾,天鹅在空中打旋。花草失去了重力而浮动,蛟龙与人一起飞行,热烈的红色调子是基调,千万种色彩旋转在他的周围。

作者从人物的感觉、感受出发,写出了主人公常书鸿在石窟中看壁面的印象。

(四)对比描写与衬托描写

1.对比描写

对比描写是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特征,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对比描写是对比手法的具体运用,必须建立在仔细的比较观察基础上,可以对比人,如巴尔扎克在《纽沁根银行》中写姐妹俩的肖像;也可以对比景,如刘伯羽在散文《日出》中对日出和落日景色的对比;也可以对比物,如朱自清在《绿》中对比不同地方的水,各有各的绿。通过对比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

2.衬托描写

衬托描写即烘云托月法,要表现月亮,却侧重于画云彩,借云彩之姿来写月亮之态。这本是一种绘画技法,运用在写作中,就是描写一些与主体形象有关的人或物,体现一种氛围、背景,以此来烘托主体形象。

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演唱,运用此法非常出色。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主体形象是白妞,但不直接写白妞演唱,文中首先从“举国若狂”的“街谈巷议”落笔,描写城里的生意人听说白妞演唱就连生意都不做了。到了演唱那天,作者仍不写白妞如何,而是先写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的演奏,“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写琴师之后,仍不写白妞,再写一个比琴师更使人们折服的黑妞演唱,人们认为她绝妙的演技已是登峰造极,无人企及了,“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不仅如此,作者又借观众之口再托一笔,一人问道:“此想必是白妞罢?”另一人答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文章至此,读者已深感白妞演技之高和无穷魅力。前面写的琴师、黑妞是衬托描写;后面写两位观众的问答,是印象描写。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衬托描写也经常和别的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