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主题的重要性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主题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题,现代文论中称为“主题思想”等。所以,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倾向。没有主题,材料就散乱无归。总之,无论是文章的选材、结构,还是语言的运用等因素,都是在主题的统领之下,为完成主题而进行精心的安排和恰当的取舍。材料是确立主题的基础,因此,主题有客观性。这使主题具有主观性特点。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主题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了解主题的含义及其作用,明确主题的特点,掌握确立主题的方法及要求,了解主题的孕育与提炼,学会如何审题与提炼标题。

一、主题的含义

文章是以文字为媒介、有篇章组织地传递各种信息的载体,是表情言志的工具。任何文章的制作,总有其意图、宗旨、目的。主题是指文章所要全力表现的、体现其意图、宗旨、目的的某种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意向,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它可以是思想的闪光,理念的判断,也可以是情感的抒发,理趣的展现。具体地说,叙事性文章中人物、事件所显示出来的意蕴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评价,抒情性文章中感情的抒发、意境的呈现、情趣的流露和哲理的探索,议论性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说明性文章里具体事物的性质、特征、原理,应用性文章里的事实和写作意图,都可以看作文章的主题。

主题,现代文论中称为“主题思想”等。文章的外延很大,所有的以客观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都是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两大类。一般来说,非文学作品(特别是应用文)所表现的基本思想称为中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思想称为主题。两者在精神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运用范围不同。

二、主题的作用

从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来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意者,一身之主也。”(黄子肃《诗法》)它如同一个人的灵魂牵引、指使着人,它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优劣、价值的高下;它是文章的精神、生命所在,集中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力量和社会效果。没有思想内容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好的思想内容,能给人以思想的启示,精神的陶冶,奋进的力量,长留于人们心中;而无病呻吟、缺乏思想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生命力极差的;思想性错误的文章,只能给读者和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有经验的作者总是把确定主题看作关系到文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视。

许地山的《落花生》,虽然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极平常的内容,但作者却以花生易种、平凡,但却十分有用的本质,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一个崇高的思想。言近旨远,使文章产生深刻的启示力量,指导人们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列宁称赞托尔斯泰的作品是19世纪俄国的一面“镜子”,毛泽东评价《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首“挽歌”,都是从作品的主题着眼给予肯定的。所以,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倾向。它通过形象描绘或逻辑推演,或叙述,或说明,或论理,表现一定的基本思想、基本认识,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

从文章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看,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一篇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措置、语言的遣用、标题的拟定,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主题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材料的取舍

生活中生动的、典型的事例很多,但并不能都写进文章里,决定取舍的标准就是其主题的关系。必须主题为据,对材料进行筛选取舍,分轻重,排次序,按一定的顺序贯穿组织起来。没有主题,材料就散乱无归。

2.决定结构的处置

结构的安排、技法的选用,须服从、服务于主题的需要,如古人所说的“以意役法”“因意定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思想统领下,打破单纯的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的结构方式,而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采用时空交织的方式,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处理得井井有条。文章从特种药品门市部接到紧急电话开始,一下子就给人以紧迫感,抓住读者的心。为更好地展现“八方相助”的感人场面,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并且把“就在同一时间内”的标题反复用了五次,使人感到人们虽在不同地点、不同岗位,然而他们的心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着。这样的结构安排和技法使用,对展现文章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决定语言的遣用

“辞以意为主,故文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于意也。”(陈骙《文则》)遣词造句,应该为主题所支配,以表现主题为目的。不同的文体,由于其“达意”的方式不同,各有着不同的语体风格;即使同一文体,因主题的不同,其详略、轻重、缓急和语调也各不相同。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驾驭语言的才能,尽可能完善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

总之,无论是文章的选材、结构,还是语言的运用等因素,都是在主题的统领之下,为完成主题而进行精心的安排和恰当的取舍。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历来文章家多强调要“意在笔先”,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一样,要求作者临文必先确定主题,其后“兵”可随“将”转,文章写作方能有条不紊。

三、主题的特点

非文学作品(主要指应用文及其他一般文章)与文学作品的特点、功用的不同,决定了主题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的不同。主题的表达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越明确越好。主题一般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

主题来自对客观材料的陈述、研究和分析,是在客观事实中产生的,是全部材料意义的集中概括。材料是确立主题的基础,因此,主题有客观性。一定的材料只能概括出一定的主题,不能违背材料所蕴含的本质意义随意引申。应充分尊重客观材料,认真分析、发掘材料所蕴藏的本质意义,得出符合实际的观点、结论。这样,才能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2.主观性

主题的确立,总是受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严重影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使主题具有主观性特点。作者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思想修养,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写出主题明确、有价值的文章。

3.可行性

应用文及其他一般文章要用于指导实践,其主题就应该符合人们实践能力的水平和需要,符合国家法规,使人们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目标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定得过低,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这都不利于开展工作。

四、确立主题的要求

1.正确

主题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应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应符合实际情况,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虚构,为文造文。

2.集中

主题集中,指主题单纯、单一,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贯穿全篇,即古人所说的“要纯一而贯摄。”(刘熙载《艺概》)防止“意多乱文”,应尽量避免“多主题”。

短篇作品容量小,主题固然要集中。就是容量大、反映生活丰富复杂的长篇作品,往往既有一个基本主题和一个或多个副主题(复合性主题),主题也应该集中。

茅盾长篇小说子夜》,既写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还写了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但这些副主题,最终都是集中表现“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更加殖民化了”的基本主题。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

作品的“多主题”不同于作品的“多义性”,“多义性”是作品的主题呈现出多重意义。像《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可以归结为既表现宝黛爱情悲剧,又表现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衰亡等多义性的主题。主题的多义性并不是主题不集中,而在于其材料意蕴丰厚,色彩纷呈所引起的对主题的多重认识和把握。它对于展示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负载丰富的感情、愿望、理想,从纵横方面无限延伸,以立体的艺术空间来反映社会现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单一主要指一事一文,即一篇文章只写一件事,只表达一个主题。不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不能塞进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不能有两个或多个主题。有的文章篇幅较长,似乎有几个观点,而实际上它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个主题的。

3.鲜明

主题必须清楚明白,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不能模棱两可。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都必须具体、确切。既不能抽象笼统,也不能含糊其辞。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明确指出疑难之处,以供探讨。总之,主题的表达应直言其事,直露明白,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

4.深刻

主题深刻,是在主题正确的基础上的深层次要求,是指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感情。它是衡量作品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尺。

因此,要求作者思想认识正确,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指导,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能力。主题深刻,是指“意必求深”,作者有真知灼见,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意义,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地反映生活的表面现象上,而是深入思考,深入开掘,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给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人力车夫“一件小事”的描写,赞美了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指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自觉改造的“大”事。

巴金的《家》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指出了它必然崩溃的趋势,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民主“激流”。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敢于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反叛者高觉慧的形象,对当时的青年尤其是出生在剥削家庭的青年,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这些作品的主题不仅正确,而且是深刻的。它让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和警示。

5.新颖

主题新颖,是指主题见解独特,使人耳目一新。“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李渔闲情偶记》)这要求作者“意必求新”,在思维方法上、选取角度上有所创新。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反常人之见,鲜明提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主题独树一帜,新颖独特。

郁达夫的《怀鲁迅》虽也满怀悲恸,却是痛定思痛,从鲁迅去世的不幸中,看出中华民族更大的不幸,激励人们继承鲁迅的遗志,从事鲁迅未竟的事业。这与当时众多悼念鲁迅的文章的主题迥然不同。

主题要新颖,就要打破陈旧的思路套式,于世人意外,别出新意。求异思维是打破套式的重要方法。

贾平凹一反人们把燕子看作报春使者的观念,而把燕子写成穿着一件黑外衣,总把头裹得严严实实,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模样的小寡妇。主题全新,使我们不由想到改革中那些懦弱固执的守旧者。从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发掘出事物更深刻的意义,主题也就新颖。

6.含蓄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在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灵中。它通过具体的场景、人物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创作实践中,主题模糊现象是存在的。“我写东西的目的不是那么很明白,似乎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写这篇东西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王安忆)作者主观上没有明确的作品主题,作品却是成功的。这种现象只有在作家的思维进入到主客观契合无间之境时才可能出现。处于这种境界的作家,对其作品意蕴的把握已完全摆脱了有意而为之的状态,而完全凭借不自觉的直觉、灵性、彻悟等进入无为的化境。主题模糊其实是有主题的,只不过它已完全烂熟于作者的心中。可见,含蓄的主题同样要表达作者明确的认识和思想倾向。

五、主题的孕育与提炼

(一)主题的孕育和形成

主题具有客观性。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在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孕育成形的,离开了材料就无法获得主题。正如作家们所说的那样,“有了生活才能谈创作,对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怀疑的”。而作家的创作的经验或教训,又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家梁斌在《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一文中说:“有的读者问我,你为什么不写工人?这是由于生活的限制。我熟悉农民的生活,我热爱农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于是我竭力想表现他们,想要创造高大的农民形象,这是我创作这部书的主题思想之由来。”可见,《红旗谱》主题的孕育与成形,是因为作者长期“生长在农村,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农民”,有着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可以说是主题孕育与成形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积累”不仅包括写作前搜集整理材料等准备工作,更包括了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这是孕育、形成主题的基础。而“偶然得之”中,则包含着“必然”,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反复研究、苦心思索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平时的长期积累,这种“偶然得之”的机缘是坐等不来的。“诗人是从现实中发现诗,于是把现实创造成诗。”(冯雪峰)这就要求作者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充分明确现实生活是孕育和形成主题的基础和源泉。

主题又具有主观性,在其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始终受着作者思想观念与主观感情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主观性的不同,不同的作者面对同一事物,相同的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从而形成不同的主题。

鲁迅笔下的狗的形象,无不可憎可厌,声名狼藉,但凌风的《“狗年”的胡想》却夸赞狗的耿直忠贞,要大家学习狗“忠于职守”的本分。这主要是思维角度与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认识。

(二)主题的提炼

所谓提炼主题,就是从大批原材料中,经过陶冶、熔炼,提取出有用的、精华的东西。主题的提炼也就是作者用分析、综合、集中、概括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归纳,炼制出文章的主题。这需要作者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索,审慎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寻求和抓住事物本质,从而提取出足以统领全篇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1.对材料进行研究,提炼出本质特征

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反映,也不是把感觉到的原材料堆积起来,更不是对人物和事件的机械再现,而是作者对全部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加以反映的过程。只有努力捕捉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来的主题才是深刻的。

对于人物,应从思想性格上开掘。人与人的不同,主要在精神世界方面。把人物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观照,看其是否有典型意义,通过比较,提取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和突出特征。对于事件,应从意义上发掘。事与事相异,不在于事件经过,而在其意义不同。即使是同一事件,其含义也是多层面的。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蕴藏着的社会意义,要从事件所能显示的意义中,提炼出最主要、最动人、最深刻的一点。对于景和物,应从情意上深入。客观景物,孤立地看不一定有什么意义,当与作者的情意结合,便意在其中。无情无义,景物难以写出生气,寓情寄意,景物描写就生动,意味深长,情愈浓,意愈深,景物所显示的意义就愈丰厚。对于情感,应从感染力上开掘。情感的抒发要借助于人、事、景、物、理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而情感的本质意义就是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抒情应从感染力上开掘,提炼出真诚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道理,应从规律上开掘。道理以基本观点的形态出现。观点的提炼,须按一定的规律开掘,循序渐进地深入下去,道理才能顺理成章地表达出来。

深入的分析研究,纵横的比较,多次的反复,蕴藏于材料中的本质方可被提炼出来,作品的主题才会深刻。

通讯《“一厘钱”精神》主题的提炼,从一种节约方法,到一种主人翁精神,再到找到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这个真理,经历了三次思想的飞跃,而这三次飞跃的过程正是作者经过分析、比较、研究,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也是作品主题的提炼过程。

2.根据材料特点,选取提炼主题的最佳角度(www.xing528.com)

主题是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对现实生活本质的认识。因此,提炼主题时要详细占有材料、熟悉材料,根据客观材料的特点和实际内容来提炼。主题必须是全部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的正确概括。由于材料包含诸多侧面和多种角度,在把握住客观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的基础上,必须选取提炼主题的最佳角度,文章的内容才能有新意。

鲁光的《中国姑娘》通过中国女排夺魁的事实提炼出“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但这一主题是众多文章反复表现过的。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深刻、新鲜,必须选取新的角度。作者经过反复推敲,选取了“中国女排”这一足以显示爱国主义精神的角度,既符合振兴中华这一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代青年最可贵的品质”(鲁光《我是怎样写〈中国姑娘〉的》);既深且新,又十分感人。选取最佳角度,需要对材料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不但要弄清共同点,也要把握特殊点;需要开阔的思路,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比较,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去探寻。

3.提炼主题要考虑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不同的社会问题,作为反映一定时代现实生活的作品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特点。主题是作品的基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因此,提炼主题时要以当代人的思想、观点去认识和评价生活,去理解和把握事物,进而传达当代人的愿望、理想,反映当代人的思索、发现。这样,作品主题才具有教育意义,才能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等一系列的艺术典型,有力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能够承担起祖国的重托和严酷的战争考验。

杨羽仪的散文《快餐厅里的哲学》写的是在深圳餐厅中的见闻,从快餐的兴旺看到中国人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民族气质的更新。

徐迟在党中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后,用科研战线的材料及时写出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通过对陈景润这一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贡献,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建设“四化”、实现“四化”中的作用,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

六、表现主题的方法

确定主题之后,还需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将它完美表现出来,表现主题的基本要求是鲜明、生动而巧妙。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尽相同的表现主题的方式,一般说文学作品类的文章多采用含蓄的、自然流露的方式。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讲究方法技巧,都要依托一定的艺术外壳,才能使主题成为文章的内涵。

常见的表现主题方法是:

(一)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这是指开篇就把主题直接扼要、明确而醒目地提示出来。如徐迟的《祖国》。

【例文】

祖 国

两个神奇的字:祖国!多么美丽的两个字,就是这两个字在激励我的心灵。现在我正是身在国外,因此我对她的感受更深。就是这两个光辉的字、庄严的字、贴心的字,最可贵、最可爱的字呵。祖国,我的祖国!为什么当初我身在祖国,身在福中,在她的怀抱中,我竟然没有像今夜,身在她的怀抱之外的外国,远在美利坚合众国,反而更加激动了呢?

原先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时她紧紧地抱着我在她怀中,她的芬芳的气息扑在我的身上。她无处不在,我时刻接触到她,亲近着她。我足踏在祖国的土地上,头顶祖国的天空,我呼吸着祖国的空气,沐着祖国的阳光雨露。

早就有人说过,一旦离开了祖国,反倒能更深刻、更亲切地感觉到她。甚至也有人说过,只有在离开了祖国之后,这才能更强烈地,更精细地认识到她。这个道理,当初听到时也若有所悟,想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丁出奔,始制《神曲》。但那时我实在并没有能领会这些个道理。我并没有能像今夜那样地懂得这些话语的真谛。

今夜是国庆前夕,我出国已逾一个月了。当然,未被放逐,亦非出奔。我只是出国考察,暂离祖国,时间也不长,年底即可回国。但毕竟是我离开了祖国,不是作为一个代表团的成员,而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家,只身飞渡了浩瀚的太平洋,越过云天星海,来到彼岸的疆域,孤单地生活在他乡,失群地翱翔在异域。

一个天涯游子,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在这个地球的另一个半球之上。在这个陌陌生生的国土和陌陌生生的人海中间,虽然也有了许多纷然杂呈的新鲜印象,吸引我瞩目的事物也真多,甚至也是可以这么说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怎奈是:悲莫悲兮生别离呵!

我离开了祖国,失去了她的体温,失去了她的馨香的气息。我惶惑不安,我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大约鱼儿离开了水,可以比喻这个感觉。有时甚至感到,我也许是被放进了试验瓶中的小白鼠,氧气正被抽走,严重的缺氧,使我感到窒息。白天忙忙碌碌时,还可以敷衍过去。每当夜深人静,万籁无声,我想到祖国,她的欢乐和痛苦,她的成功和失败,不禁黯然伤神。

我访问的国家,是一个友好的国家,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我会见了许多友好的人士,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友好。也有一些人士比较地冷淡,甚至视若无睹,不得亲近,多半是他们不理解我,也有的人视我似UFO——异物。间或我听到一些嘲讽的话语,有些倒可以一笑置之,有些却使我难以容忍。有傲慢的表情,也很浅薄无知,个别的酒色之徒,忽发狂言,不得不严词以对。

一个多月来,我接受了温暖的友情,亲切的风度,也领教了不快意的神色,不入耳的音调。我见到了人和兽,我体会了美和丑。有别一般滋味在心头,花花绿绿的世界,也能使人腻味,在欢乐的表皮之下,隐伏着深沉的忧悒。

归根结底,我们不懂得美国,不懂得他们。他们不懂得中国,不懂得我们。一水之隔,隔膜还相当深,甚至很深。中上层社会一时还不得其门而入,下层社会更有着天然的排斥性。精神的往来,感情的交流,还有待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我却变得非常之敏感了。

美国的一切深深地刺激着我。凡是最早来到这里的华工所曾经受到过的感情痛苦似乎我也已经有所感受了。凡是最早来到这里的留学生、学者专家所曾经受到过的寂寞感情我似乎也已经有所感受到了。凡是出于种种原因而跟外国人婚嫁的中国妇女和男子们所曾经受过的不快之感我似乎也已经有所感受了。凡是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所曾经受到过的哀伤、干涉、歧视、侮辱、苦难和挣扎过的人们所曾经受到过的各种各样感情我似乎也已经有所感受了。

我的感情波动不安了,上升下降了。我迷惘、怀疑,我徘徊、深思,我被颠簸、折磨,我挣扎、纵跃,我飞腾而又坠下至于沉潜。我想起祖国,想起家园,我想回归,何必在此受这些洋罪!我坠落到了最低点,我发生了一度精神危机。

然而物极必反,绝处逢生。在国庆前夕,我终于发现,我已度过了我的危机,从感情的深渊升华到了理智的高空。我极目远望,我望见了我的祖国,祖国给了我一种新的力量,新的精神。我来自祖国,我为祖国而来,我来考察,就是考察这一切的,我可要尽我的所能,把一切放到我的显微镜或望远镜里。我可以有所收受,也可以有所授予。我可以受教,也可以授我的所受。我经历了内心的一度剧烈的争斗,我经历了精神上的一场雷雨的涤荡。我战胜了我的苦恼和愤慨,一种新的力量使我获得了心灵的恬静。

祖国,就是这两个字,祖国把我高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祖国对我,乃具有了更新的意义,我更爱我的祖国了。

我仿佛已参加国庆大典和国宴,我仿佛已在观礼台的一角看到了祖国的节庆游行,我仿佛已在文艺队伍的色彩缤纷的彩车上受到了检阅,我仿佛在夜空的烟火礼花的光辉上,看到了祖国的大踏步的行动。

有人问过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在想一些什么?我在想我们的现代化,我任何时候都在想着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想着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想着我们的日益扩展的开放政策。我们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新中国,我们也在投入我们的力量,建设着一个勇敢的新世界。

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我眼前,即使我是在国外,我还在祖国的怀抱中。祖国在行动,祖国在前进,岂止前进,祖国在升腾。

远离着祖国,有的是足够的视野,让我看到祖国的前进、飞腾。于是我跟着祖国而前进,而飞腾。远离着祖国,我倒是真的发现了,比任何其他一切的国家,比任何一个其他的地域,我们是比他们的大多数人更多了一些什么!什么呢?我们确实多了一些什么,就是多了一些严肃性。这点严肃性来自我们的庄严理想,我们的百折不回,信心百倍的理想。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是有自己的共同理想的。

转过身来,我要祝贺一个人,祝贺一个幸福的人,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新中国人,也就是你,新中国人。

(二)片言居要,点题显旨

这是指即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精辟的话,将全文精神点化出来。点题的话或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或一段细节文字,无固定要求,点题的形式,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应以文而定,总的要求是安排在作者感情流溢亢奋之处。如王小波的《明星与癫狂》。

【例文】

明星与癫狂

笔者在海外留学时,有一次清早起来跑步,见到一些人带着睡袋在街头露宿。经询问,是大影星艾迪·摩菲要到这座城市来巡回演出,影迷在等着买票。摩菲的片子我看过几部,觉得他演得不坏。但花几十块钱买一张票到体育场里看他,我觉得无此必要,所以没有加入购票的行列,而是继续跑步,这样我就在明星崇拜的面前当了一回冷血动物——坦白地说,我一直是这样的冷血动物。顺便说一句,那座城市不大,倒有个很大的体育馆,所以票是富裕的,白天也能买到,根本用不着等一夜。而且那些人根本不是去等买票,而是终夜喝啤酒、放音乐、吵闹不休,最安静的人也在不停地格格傻笑,搞得邻居很有意见。凭良心说,正常人不该是这个样子。至于他们进了体育馆、见到了摩菲之后,闹得就更厉害,险些把体育馆炸掉了。所以我觉得他们排队买票时是在酝酿情绪,以便晚上纵情地闹。此种情况说明,影迷(或称追星族)是有计划、有预谋地把自己置于一场癫狂之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每有英式足球比赛,或是摇滚歌星的演唱会,就会有人做出这种计划和预谋。当时我很想给艾迪·摩菲写封信、告诉他这些人没见到他时就疯掉了:以免他觉得这么多人都是他弄疯的,受到良心的责备。后来一想,这事他准是知道的,所以就没有写。

现在我回到国内,翻开报纸的副刊,总能看到有关明星的新闻:谁和谁拍拖,谁和谁分手了等等。明星作生意总能挣大钱,写本书也肯定畅销。明星的手稿还没有写出来就可以卖到几百万元,真让笔者羡慕不止。至于那文章,我认为写得真不怎样——不能和我祟拜的作家、也不能和我相比。在电视上可以看到影星唱歌,我觉得唱得实在糟——起码不能和帕瓦洛蒂相比(比我唱的当然要稍好一些,但在歌唱方面,笔者决不是个正面的榜样),但也有人鼓掌。房地产的开发商把昂贵的别墅送给影星,她赏个面子收下了,但绝不去住;开发商还觉得是莫大的荣耀。最古怪的是在万人会场里挤满了人,等某位明星上台去讲几句话,然后就疯狂地鼓掌;这使我想起了文革初的某些场景。我相信,假如有位明星跑到医院去,穿上白大褂,要客串一下外科医生的角色,肯定会有影迷把身体献上任她宰割,而且要求不打麻药;假如跳上民航的客机要求客串机长,飞机上肯定挤满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影迷,至于她自己肯不肯拿自己的生命来冒险,则是另一个问题。总而言之,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也开始出现了针对明星的癫狂,表面上没有美国闹得厉害,实际上更疯得没底。这种现象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认为明星崇拜是一种癫狂症,病根不在明星身上,而是在追星族的身上。理由很简单:明星不过是百斤左右的血肉之躯,体内不可能有那么多有害的物质,散发出来时,可以让数万人发狂。所以是追星族自己要癫狂。追星族为什么要癫狂不是我的题目,因为我不是米歇尔·福柯。但我相信他的说法:正常人和疯子的界线不是那么清楚。笔者四十余岁,年轻时和同龄人一样,发过一种癫狂症,既毁东西又伤人,比追星还要有害。所以,有点癫狂不算有病,这种癫狂没了控制才是有病。总的来说,我不反对这件事,因为人既有这样一股疯劲,把它发泄掉总比郁积着好。在周末花几十元买一张票,把脑子放在家里,到体育场里疯上一阵,回来把脑子装上、再去上班,就如脱掉衣服洗个热水澡,对身心健康有某种好处,也未可知。我既然不反对这种癫狂,也就不会反对这种癫狂的商业利用(叫作“明星制”吧?)。大众有这种需求、片商或穴头来操办,赚些钱,也算是公道。至于明星本人,在这些癫狂的场合出现,更没有任何可责备的地方。我所反对的,只是对这件事的误解。虽然有这种癫狂,大家并没有疯,这—点很重要。

如前所述,追星族常常有计划、有预谋地发一场癫狂;何时何地发作、发多久、发到什么程度、为此花费多少代价,都该由那些人自己来决定。倘若明星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些人的癫狂,肯定是个不合理的想法,因为他把影迷当成了真的疯子。据报载,我国一位女影星晾台,涮了四川上万影迷,这些影迷有点发火了。这位女影星却说,这些影迷不懂什么叫作明星制,还举迈克尔·杰克逊为例。说这位男歌星涮了新加坡大数的歌迷,那些歌迷还觉得满开心云云。我以为女影星的说法是不对的。四川的影迷虽然没有新加坡的歌迷迷得那么凶,但迷到何种程度该由那些人自己来决定。倘若由你决定他们该达到哪个程度,人家就迷到什么程度,有这种想法就不正常。几年前就从报上看到有位男明星开车撞了人,不但不道歉,反要把受害者打一顿。显然,该男明星把受害者看做追星的影迷,觉得他该心甘情愿地挨顿揍,但后者有不同的看法,把他揪到警察那里去了。总而言之,用晾和揍的方法,让大家领略明星制的深奥,恐非正常人所为。最后的结论是:追星族不用我们操心,倒是明星,应该注意心理健康。

最后再来说点题外之话。国外(尤其是指美国)对待影星的态度有两重性:既有冷静地欣赏其表演的一面,也有追星起哄的一面。大影星同时也是优秀的演员,演出了一些经典的艺术片。好莱坞的影业也玩闹起哄,但恐怕另有些正经的。他是个有城府的拳师,会耍花拳绣腿;但也另有真相,不让你看到。鉴于这种情形,我怀疑所谓“明星制”,是帝国主义者打过来一颗阴险的糖衣炮弹——当然我也没有任何凭据。只是胡乱猜测——香港的影业已经中弹了。你别看它现在红火,群星灿烂,但早晚要被好莱坞吃掉;不信你就拿两地的片子比比看。至于在大陆,首批中弹的是演员。现在有明星,但没有出色的表演,更没有可以成为经典的艺术片。假如我没理解错,这些明星还拿玩闹起哄当了真,当真以为自己是些超人。这个游戏玩到此种程度,已经过了,应该回头了。

(三)一以贯之,依源扣题

也就是说,要依循主题行文,时时注意紧扣主题。扣题的方法很多,如开头结尾相扣;围绕主要情节多处反复,针对主要论点重点重复等。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例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喻、用典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蕴悠远。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四)夹叙夹议,表露主旨

即边叙述事情边杂以议论,使主题凭借多处的议论形式,渐次而出。如吴伯箫的《布衣》。

【例文】

布 衣

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李斯的话是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说的。“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可谓富贵极矣。”诸葛亮的话则表露了谦逊感激的心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李白也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接着陈述了自己不平凡的经历,说明平日所学和交游之广,转而自诩:“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三位古人所处的时代相去近千年,论业绩造诣都极不同,把他们硬拉在一起,主要是欣赏他们共同的出身是布衣。布衣,顾名思义该是说穿麻布衣服的人吧,是平民。古时候称庶民、黔首。现在读历史,布衣给人的印象是淳朴、敦厚、耿介而有操守,比锦衣要光彩得多。

苏秦佩六国相印,位高金多,车骑辎重过洛阳,衣锦还乡,妻嫂不敢仰视,在当时仿佛是荣耀煊赫的,但在后世的读者看来,殊不过尔尔,并不值得羡慕。到明朝禁卫军称“锦衣卫”,那就一想到它的附势专横,就令人深恶痛绝了。而“锦衣”也就成了叫人厌弃的字样。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厶呆(厶呆也是麻)而已”。绫罗丝绸原是老人服用的,后来却变成了富人阔人的专用品,以致旧社会不学无术的富贵子弟被称为“纨绔”。

布衣、锦衣,不是单讲服饰的事。伴之以行的还有吃饭、住房子、走路代步的问题。穿锦绣的往往食必珍馐,居必华屋,行则驷马高车;穿麻葛的只能吃粗粮,住茅屋,走路“安步以当车”。这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素养和品德。

如今社会制度跟从前不同了,人人讲平等,但旧的心理、好尚、习惯势力却根深蒂固。“人是衣裳马是鞍”成为谚语。我们革命队伍很长一个时期穿草鞋、戴斗笠成为特征。解放后因袭下来干部的服装多半是灰布或蓝布做的,男女衣裳也差别不大。国际友人乍看说单调,清一色;相处久了又学我们。作为风气,这应当就是当代的“布衣”吧。

我们不反对衣冠楚楚、服饰整洁,随着性别、年龄和季节的不同也可以穿红着绿,打扮得像花枝。但布衣总比较地随意些,普通些。现在还没有人主张生活“现代化”。肥裤腿、瘦裤腿、喇叭裤,时间或长或短,在部分人中时兴过一阵,不都是像季候风一样刮过了么?

老实人还是穿布衣长远。有的同志从作地方“官”进了京,自嘲说:“车越坐越大,房子越住越小。”自然是流露了不太满足的意思。从不要求特殊一点讲,这未始不是好事。好就好在越来越接近群众,越向布衣群靠拢。有的人住房太多,有的又住房太少,以致“三代同堂”。这种情况实在不好。

至于坐车,最不好是把车辆变成摆阔的工具。孔丘就说过:“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就是说跟着大夫一道走,非坐车不可。“这是我的车。”“你的车呢?”把公物变成了私产。甚至组织上通知一个病号参加会议,事先告诉有车接送,到时候却有人借口“不合坐小汽车的规定”,使那同志错过了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出席会议的机会。——谁的规定?

“坐小汽车,够级别么?”小姑娘学着这样问。又是谁教的呢?工人级别凭技术,部队级别凭战功,科学家凭创造发明。同志,咱们的级别该凭什么?大家参加考核的办法是值得提倡的。当然不是恢复科举制度,一定要求人“皓首穷经”,但择优录取、择优录用总是好的。再就是发扬民主,选贤与能。经理、车间主任,有的商店、工厂已经在试选了。众人是圣人,效果就是好。反正“白卷”是臭了,靠特权自封或“双突”都靠不住。你的金饭碗就能永远保证总浮在浪尖上?

封建社会的锦衣、玉衣、黄袍、红袍,还是送进博物馆或留作京剧服装吧。免得七品县令篡穿蟒袍玉带作威作福,米大的权用作万钧。人民的国家,权属人民。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依法超不出人民应有的一份。作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布衣的本色。人民不需要也不欢迎官老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