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摘要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摘要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人们听到青蛙的叫声,大脑会根据主观经验做出判断:这是属于青蛙的叫声。这是青蛙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以后,人的大脑所做出的反映,属于普通观察。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摘要

【教学要求】观察是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中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是写作材料最直接的来源。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刻理解观察的内涵、特征,并结合自身实际,领会提升观察能力的要求和训练方式,掌握基本观察方法。通过学习,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处处留心观察生活,并做到细致、准确、全面、独特。

一、观察的内涵

一般而言,写作学中所谓观察是指写作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对社会现象或客观事物进行的整体认知活动。在写作实践中,从摄取写作材料,到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再到根据立意需要制作一篇文章,最后到文章的修改,都离不开观察的积极参与,可见,观察在写作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基础性地位。

写作中的观察与普通观察是有区别的,普通观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物理化学属性的基本认知,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通常具有随机性、局部性、零散性、功利性等基本特征。例如,人们听到青蛙的叫声,大脑会根据主观经验做出判断:这是属于青蛙的叫声。这是青蛙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以后,人的大脑所做出的反映,属于普通观察。而写作活动中的观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活动,是写作行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俄国作家伊利亚·爱伦堡曾说过:“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引起共鸣而又经过作家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造出非常真实、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典型的人物。”(《谈谈作家的工作》)例如,同样是对于青蛙的叫声,写作主体就会有目的、系统地对青蛙的发声器官进行深入察看,认清其生物学上的意义,乃至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等社会方面的影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由蛙声,联想到农业的丰收,非常自然地表现了青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表达效果要归功于作家的认真观察、主动体验。又如某描写青蛙的散文《青蛙》写道:“夏末初秋,少了些许骄阳似火的炎热,这时节,青蛙便感觉最惬意。因为它们呱呱的叫声,不会惹得人们心烦,反而会给日夜操劳的乡亲,带来即将收割的喜悦。的确是这样,每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一顿并不丰盛但却甜蜜的晚餐,便会打着饱饱的嗝,倒背着长满老茧的大手,慢悠悠地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哼着虽然跑了调但自己却依然满意的山歌,一边尽情地吮吸着瓜果的味道,一边仔细地聆听着虫吟的美妙。那情形,如泼墨大师描绘的一幅田园山水。”作者以青蛙叫声给“日夜操劳的乡亲带来即将收割的喜悦”这个角度入手,并仔细描绘了“乡亲”的感受,表现得非常细腻,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也是具有写作学意义的观察。

二、观察的基本特征

观察是写作行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其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与普通观察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升观察能力。其具体包括:

1.主观能动性

观察主体对社会和客观事物的观察,通常是有意识、主动的活动,体现了观察的知觉判断、思维联想和情感意志。一般来说,观察主体在观察前,要进行有计划的准备活动,既包括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准备,比如交通工具、作记录用的笔记本钢笔等,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准备,如要有耐心、不怕困难和挫折,收集了解被观察对象的背景资料,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在观察活动中,为准确把握被观察对象特征,又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观察活动后,又要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审视和总结,可见,整个观察活动无不体现着观察主体的主观判断。一个对生活缺乏判断,甚至冷漠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对于敏感聪明的人来说,写作艺术之所以好,并不在于知道要写什么,而是在于知道不需要什么。”(《作家谈写作》)因此,我们应当提高自身对生活的感知、判断能力,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2.感知综合性

观察并不是简单的“看”,需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并把各种感官取得的信息联结起来,才能获取更丰富、全面的信息。比如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的景物描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这一段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角等器官来进行观察,抓住了以柳树为代表的植物“无精打采”、马路“发着白光”“处处烫手”、小贩们不敢吆喝等特征,成功地把无声无形的热展示在读者面前。有生理学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视觉,一个正常人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对于写作来说,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其他的感觉器官也很重要。因此,我们努力提高各种感官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综合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力求在观察生活中收获更多,这也是掌握通感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运用的必然要求。

3.客观真实性

培根说:“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文章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就是要求观察结果真实可靠,这就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首先必须尊重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客观事物的自身特点,不能带有个人主观好恶色彩。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完整把握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获取真实的感受,激发正确的情感。例如,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就是力图准确把握材料,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要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必须做到观察对象真实可靠,观察态度冷静理智,观察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文学艺术作品讲求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情节“情理之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环境“真实可信”,从而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体现艺术的真实,这就要求务必以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观察。实用性文章的生命是真实,要避免“假、长、空”,这也要求观察对象要准确典型,观察态度要公正客观,切忌“任性”地跟着感觉走。

4.目的双重性

首先,观察是写作者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如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或按要求写作命题作文,写作者就要全面、深入观察相关的社会现象或事物,力求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或客观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观察可以是无意识、无功利性的。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创作实践中,我们应当抛弃世俗的功利化思想,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中去,才能更全面地感知外部世界,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苏联著名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永远不要有这种念头,以为这丛山梨树或这个白发苍苍的乐队的鼓手,以后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或许会有用,因此必须特意地甚至有几分矫揉造作地去观察他们。”(《金蔷薇》)

三、观察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观察有不同的类别。如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为为观察内容,可分为自我观察和客观对象观察:自我观察又称内省观察,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二为一;客观对象观察是对主体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观察。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法就是观察者直接运用自己的感官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感知的观察方法;间接观察是利用仪器或技术间接地对现象和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资料的观察。在写作中,根据目的及适用文体不同,通常把观察分为科学观察和艺术观察。

1.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以认识自然界的特征和社会的规律为目的,在说明文、科普文及应用文写作中普遍运用,写景状物散文中也有一定运用。观察需要科学化,法国的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鲁迅告诫文学青年:“先前的文学青年,你们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都说明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它要求观察者在进行科学观察时要排斥干扰,保持客观的、冷静的心态。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韩愈说过:“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就是强调作家应加强修养,所以,写作者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素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优秀的科普作家和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与作家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观察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进行科学观察时没有情感活动,在科学观察中,同样需要兴趣、热情、信心、怀疑等情感的参与。

2.审美观察

审美观察又称艺术观察,着力于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以发现、体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真善美的价值为目的。艺术观察往往具有具象化、主观化、抒情化的特点,其主要为创作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所采用。

进行艺术观察时,需要努力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发现世界的真、善、美,同时伴随着激情的参与。比如,孙犁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的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贵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才能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的作品。

在艺术观察中要注意理解真、善、美的关系,做到既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指导,传播正能量,又要以审美为中心,把握美的艺术形象。如对于树桩,在一首诗歌中写道:

是谁把你插上山顶

贫瘠,干旱,风餐露宿

艰难下挺起的脊梁

又要抵挡雨雪风寒

一挡就是几十年

抬头望望天空

离天比同类近,但还是很远

低头看看河流

沉静过后

暂时的汹涌

还是展现如白练一样平静的画面

看着低矮的人群

由旧变新的村庄

河边丛绿或飘零的杨柳

自豪的感觉

自身的高大

诗歌努力地运用审美观察,准确把握了树桩的生命意义在于:身处艰苦的环境却内心宁静、默默奉献。

四、观察的作用

鲁迅先生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给董永舒》)孙犁认为:“对生活看得准,写得真,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补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听,多想,力戒从心所欲,力戒想当然。”观察是写作的原始出发点,在写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文章是获取材料、激发创作灵感的基本手段,写作中的立意构思,乃至写作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观察。具体而言,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于:

1.直接提供写作材料

众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素,写作材料摄取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观察、阅读和想象。其中,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面对姿态万千的世间万物,如果没有主动的观察,它们是无法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再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一个报告文学者谈报告文学》)对于第一手的直接材料的获取,主要就是靠观察,没有观察,就等于切断了写作同生活的联系。虽然写作主体收集材料的方式是多样的,但通过观察直接获取材料仍是不可取代的。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2.激发写作动机

有价值的作品通常是内容充实、情感充沛的,否则就会流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形式主义,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感”,就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人和事的观察体验,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之动物”是外边的冷暖、寒暑,中国所说的“阴阳”二气,它感动了外物,所以有花开叶落。“物之感人”是说花开叶落的“物”的现象,就感动了人的内心。“摇荡性情”是说使你的内心有一种摇荡的感动,所以才“形诸舞咏”——表现在你的歌舞、吟咏的诗歌之中。这深刻说明了创作始于对外物的观察感受,反过来,对外物的观察感受则引发了创作。所以,写作动机的产生,除了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更需要外界刺激力,即社会实践,写作主体的亲身观察体验。例如《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简·爱》《呼啸山庄》《复活》《红与黑》《在人间》等大部头著作之所以会成为世界文学中永垂不朽的扛鼎之作,除却作者本身卓越而深厚的艺术素养而外,恐怕更多地归功于他们所处的那个风云迭起、飘摇动荡的社会背景。不平凡的社会环境萌发了作家不平凡的创作动机,以致产生了不平凡的文学作品。又如中国现当代的陕西作家群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无不对陕西乡土风情有深刻的观察和体验。

3.提高写作素养

从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来考察,一个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学问、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其中,广博的学问和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应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而这两种能力都离不开观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必须具有进行观察活动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愿望去留心各种事情,爱看、爱听、爱做、爱感受、爱思考,从而深刻认识社会,准确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这些都需要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师法前人、师法书本,最终走向师法自然,所以,他悟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真谛。此外,通过长期的观察,还可以培养和提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素养。

五、观察的基本对象

写作者无论从事何种创作,对象都是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它们既是平凡普通的,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又是丰富多彩、曲折变化的。写作者首先应该抓住身边具体的人、景、物和社会现象进行仔细观察。

(一)观察人物

社会活动的中心是人的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评述社会现象,都离不开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观察。观察人,既包括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也包括人的学习、生活、劳动等。

观察人物一般从他的外表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外表上,还要注意认真体会人物外表与人物自身内在世界的联系,以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才能有效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唐弢说:“我觉得伟大的作家们并没有什么当作家的秘诀,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比较注意人,经常留心人的活动,观察人们精神世界的秘密,这是可以从许多著名作家的笔记和日记里得到证明的。”(《人物创作杂谈》)例如,唐弢的《一面》这样描写鲁迅的形象: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文中的鲁迅“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突出了鲁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观察人物要重点抓住人物一言一行的细节,并注意与观察者思想情感的联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如朱自清在《背影》里这样描写父亲在车站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抓住了父亲不顾年老肥胖,爬月台的细节,并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观察人物时,要把他和周围人物的反映联系起来,因为人的外表、活动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周围人群的反映传达出来的,这样,能够弥补直接观察由于受角度、观点所限带来的局限,对人物的观察能够做到全面细致。例如汉乐府《陌上桑》描绘秦罗敷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诸多人物的反映,进一步展现了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二)观察实物

这里的物指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静物和动物,如房屋、道路、桥梁、树木、昆虫、飞禽走兽等。观察实物要注意抓住其材质、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性状等特征。例如茅以升在《赵州桥》中,表现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写道: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从这一段文字介绍可以看出,作者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仔细的观察,对其长、宽、大桥洞、小桥洞都有准确的概括。

观察实物要求观察者除了有一定的观察方法外,还应当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体现观察的准确性。如《非凡的蜻蜓》描绘蜻蜓的头部:

蜻蜓发达的头部和那更为发达的眼睛构成了真正的头盔,使它们能观察周围的一切。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这就给我们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另外,它们有连着前胸的细长的颈,通常缩在头部后面,所以蜻蜓的头部异常地灵活。

作者通过对蜻蜓头部细致观察,抓住“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从而科学地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

(三)观察环境

观察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观察,他们是人物生存活动的空间,是事件发生的活动场所。观察环境既要看到局部的特征,又要看到整体的风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自然环境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不仅写外观,还要写内部;不仅有历史,还要有现实,才能反映出它的全貌。如《观潮》写钱塘江大潮到来的情景: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作者从远处传来的声音写起,接着写由“白线”到“白浪”再到“白色城墙”等,抓住了其声音、形状、颜色,非常细致。

对于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抓住风土人情,才能传达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如沈从文《边城》写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盐栈堆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棉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卖船上用物的,百物罗列,无所不备,且间或有重至百斤以外的铁锚搁在门外路旁,等候主顾问价的。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则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以“龙头管事”作中心,谈论点本地时事,两省商务上情形,以及下游的“新事”。邀会的,集款时大多数皆在此地,扒骰子看点数多少轮作会首时,也常常在此举行。常常成为他们生意经的,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www.xing528.com)

其全面观察了各种店铺的经营,往来客商及船工、水手的活动,具有浓郁的湘西小城特色。

对于社会环境的观察,应该具有反映社会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那些决定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趋势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环境,才能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例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鲁迅《祝福》中的鲁镇,茅盾《子夜》中的上海交易所,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伏盖公寓等,其典型意义都是相当深刻的。

六、提升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热爱生活

无论是古今中外写作者,都强调观察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观察就是生活,罗丹说过,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然而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的人,事实上是少之又少。所以,观察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生活是观察的基础,生活是观察永不枯竭的源泉,为观察提供直接材料。我们应当热爱生活,“行万里路”,不断充实生活的内容。作家贾平凹说:“古往今来的大家们,他们的心胸是博大的,他们博大的胸怀充满着博大的爱欲,注视着日月、江河、天堂、地狱,以及这种爱欲浸润下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鬼怪人物,这种博大使他们天地人合而为一,生死荣辱,离愁别恨,喜怒哀乐,莫不知之分明,萦绕于心,使他们面对着这个世界建立了他们特有的意识和特有的形式。”

总之,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向世界敞开心扉,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和内涵,努力扩大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为观察打开门户,增加感知器官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机会和途径,为培养、提升观察能力创设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我们必须养成耐心细致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其基本途径就是坚持写观察日记,随时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法国启蒙时期著名思想家、百科全书式学者孟德斯鸠说:“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波斯人信札》)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也说:“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观察笔记的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

1.科学素描法

它是指把观察到的事物,真实客观地、合乎逻辑地记录下来,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求注意把握概念的准确性。例如,“小猫的身上长着许多黄色的条纹,走路的时候一摇一摆的,很好玩。它的耳朵很尖,微小的声音也能听到。它的眼睛平时是圆的,睡觉的时候就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它的嘴是粉红色的,嘴边还长着几根胡须。”用白描手法,对小猫身上的条纹颜色、灵敏的耳朵、眼睛、嘴巴、胡须等特点较准确地描写下来。

科学素描法的优点是语言朴实无华,不需要观察者的加工处理,易于记录,可以较完整地保留观察到的对象的原始状态,为写作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2.情感描绘法

它是指用较强烈的主观情感,把观察到的事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力求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要求注意概念的形象性。例如“今天,妈妈为我买了一只乌龟,我给它取名叫‘可可’,可可长着坚硬的甲壳,小小的脚掌,黑色的眼珠,恰似一粒芝麻,真的很可爱。人们都说乌龟爬得慢,可我这只不。可可爬得挺快的。它用它那小小的、胖胖的小脚,一步能迈老远呢!它爬的时候屁股一扭一扭的,还挺好玩呢。”恰当地注入情感,从甲壳、脚掌、眼珠、爬行姿态等方面表现了乌龟的可爱。

情感描绘法的优点是语言生动,有利于唤起情感的回忆,供写作时酝酿情感的选择;写作需要时,可以直接使用,或稍作加工;写作中,有利于增加作品的文采,从而更有利于引起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3.联想展示法

它是指在真实客观地感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思维的深度,要求注意概念的联系。例如“这几天小番茄长高了许多,茎上还长了许多小小的细细的毛,叶子也肥大了许多。它的旁边又长出了一颗小番茄的嫩芽,它们成天依偎在一起,像一对好姐妹。离他们不远处的另一株小苗上已结了一棵小番茄,它的身子有些倾斜,好像在向另一株上的番茄姐妹挥手问好。我真替它们感到孤单,希望马上有新的小番茄出现。”巧妙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把小番茄和嫩芽比作“好姐妹”,既形象又生动。

联想展示法的优点是突破被观察对象的自身形象,虚实相生,可以触发写作的灵感,更有深度地提炼文章的主题。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古今中外的作家、理论家无不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的描写。当代作家格非说过,“作家就是观察者,需要有一定的训练。”具体来讲,它包括如下基本要求和要领。

(一)基本要求

1.细致

这是观察能力最基础的要求。王蒙说:“从一斑窥见全豹,从一滴水见大千世界,从一瞬见一时代,从一角见一人一事,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世界。”面对丰富的世界,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时代社会风云变迁,都不是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所能够捕捉得住、领悟得了的。因此,我们要认真把握局部、细节,才能上升到对整体的把握、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例如,周涛散文《黄蜂》描绘黄蜂在霜降时即将死去的情景,“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非常细致地把握住黄蜂“紧紧抓住扫帚尖”,这是细致观察的成功运用。

2.准确

它要求观察者以严谨求实的精神,一方面要抓住被观察对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自然属性,很多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文学家,朱自清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荷塘月色》里曾提到了月夜的蝉声。对此,一位读者有怀疑,就写信给他,说蝉在夜里是不叫的。朱自清先生对这个意见很重视,他问了很多人,又特地向昆虫学教授刘崇乐先生请教。刘崇乐查了书,答复他说:“好容易找到这一段,证明蝉夜里是叫的。”朱自清还是不放心,认为书上那一条也可能是个例外。于是,他给那位读者写信,向他表示感谢,并告诉他,以后再刊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后来,朱自清到西南地区去,他又两次听到月夜的蝉声,这才确定无疑,放心了。可见,要做到观察的准确,需要的是严谨踏实的态度。

另一方面,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准确还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不仅只看被观察对象的外表和表象,还要避免被假象、个别的或偶然的现象所迷惑,要力图运用科学的思维观点,借助相关工具、资料,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要简单地得出武断的结论,才能不犯“守株待兔”式的错误。

3.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对观察对象的把握,如果单一从某一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些不同的结论往往只是观察对象特性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全部。因此,我们在观察中,应该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否则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例如对于某个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细节等方面进行观察;对于物,可以从形状、大小、姿态、色彩、变化等方面进行观察;对于景,可以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去观察。例如老舍的《趵突泉》,“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较全面观察了“泉池”“泉水”“泉眼”“水柱”及“热气”,让读者对趵突泉有了全面的了解。

4.独特

观察还要求抓住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察觉的东西。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于创造。不在于揭示众口之所以称为美者、善者,是在能于事物隐微之处,人所经常见到而不注意之处,再现美善。”高质量的观察应该反复深入进行,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体会,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事物的个别特征。例如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时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

(二)基本要领

1.抓住特征

总的来讲,在观察中要综合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层次准确把握人、物、景的区别性特征,这样的观察才具有实质性意义。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就是抓住了大兴安岭山势绵延多变的特征。具体地说,区别性特征包括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和时令、地方(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其特征往往既和时令相关,又和地方相联。因此,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同时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如碧野创作的写景状物散文《天山景物记》描绘了天山景物的各个方面:巨大的雪峰,冲激的溪流,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高过马头的五彩缤纷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又分群而去的野马,又大又肥厚、鲜嫩无比的蘑菇,被发青的酥油草养得胖墩墩、圆滚滚的旱獭,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的玉琢似的雪莲,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的天然湖,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这些景物荟萃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壮丽画卷。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天山的地方和时令特色,使得该文脍炙人口。

2.选好观察点

观察点,也就是观察的立足点,因为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和看法也就不同。文章写作中的观察点包括物理观察点和心理观察点。物理观察点也叫方位观察点,指观察者所在的特定位置,它限定着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的空间关系,包括方位、距离、角度等,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选择最佳观察点。根据观察者所站的特定位置,又可以分为定点观察和“移步换形”。

心理观察点是指人们观察时所持有的个人态度和心情等,心理观察点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受观察者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学术观的影响甚至支配,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立场和观点。在观察实践中,既要选好物理观察点,又要坚持科学的心理观察点。

3.由易到难

在观察过程中,面对结构较复杂的事物,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概貌到细部,从静态到动态,逐步学会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对于人,一般从外貌开始,然后再过渡到观察言行、习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由观察单个人到观察人物群像。写物一般先观察总体轮廓,然后再观察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细微特征。例如巴金散文《鸟的天堂》观察一棵非常茂盛的榕树,先远看:“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再接近观察:“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就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观察规律,从而把大榕树的形象既完整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要有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从比较中发现差异,以捕捉它们各自的特征。只对个别事物孤立地进行观察,虽然目标较单纯,注意力较集中,但由于缺少特定的参照系,不容易捕捉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尤其是同类相似事物之间相区别的特征。因此,在观察中注意运用对照比较的观察方法,可以抓住特点和重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至于东扯西拉,说不到点子上,蜻蜓点水,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开篇写道: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将北平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说明二者的区别,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凝神贯注、勤于思考

罗曼·罗兰说:“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在观察过程中,必须要集中精力,展开纵横联想,勤于思索,努力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尽可能提升观察效果的广度和深度。比如观察到水稻抽穗,联想到各地的丰收情况,进一步与过去对比。

6.持之以恒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法国作家布封说:“天才即耐心。”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时间的观察,才会有深入体验。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平心静气,反对浮躁。例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从1906年至1925年夏,一直在家乡务农,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使他既精通各种农村技艺,深切地体验到农民的喜怒哀乐,让他更接受民间艺术与农民语言的熏陶,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农村生活基础。

八、观察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写作主体有不同的观察习惯,同一作者因不同的写作目的采用的观察方法是不同的,观察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八种:

(一)定点观察法

运用定点观察法,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位置。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选择镜头和描绘对象,都很注重立足点的选择,表现的同一事物,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同,表达的效果大不一样。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观察的需要,选择最理想的立足点。其次,定点观察法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因为各种景物都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上,我们观察时不可能使许多景物一起入目,表达时也不可能将许多景物同时铺叙,观察时,要注意有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

定点观察的优势在于立足点是固定不移的,比较容易做到观察集中,达到一定的深度。特别是对某一处、某一点、某一面的具体景物的观察中,容易抓住事物的声貌神情和形态特征。

(二)主次观察法

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例如《绿色的办公室》:

湖边的树林是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一截树桩是列宁办公的椅子。树桩后面有个“人”字形草棚,草盖得厚厚的,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那是列宁的卧室。草棚的一头堆着高高的草垛。那是列宁,这位“割草工人”的劳动成果。对着草棚,两根树杈支着的横木吊着一口用旧了的锅,旁边放着一把黑铁水壶,那是列宁的厨房。

文中先分清什么是“人”字形草棚,什么是“高高的草垛”,这些是树桩后较大的主要的物体,然后找出“一截树桩”“一口用旧了的锅”“一把黑铁水壶”等小型物体。从文中看出,主要的应写得详细一点,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

(三)时序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通常用于观察对象具有连续的时间性。例如《第一场雪》: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该文作者,就按时间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着重写了雪霁天晴、“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壮丽风光。

(四)分层观察法

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方法,常见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例如《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落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种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便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注目于“海”的主体——落叶松;再移视于“海”的边缘;再深察“海”中,观察树与树之间的各种小花和小红豆……这样,既从整体上突出了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美丽景象,又分层展示了大兴安岭“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各种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周期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方法。就一种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花、一种菜、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这样,对于写一种植物不仅有情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

(六)动态观察法

这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例如《蟋蟀的住宅》的作者,就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上。写它“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洞口,倾斜地铺开”。作者还观察和描写了蟋蟀疲倦时休息的可爱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七)多方观察法

多方观察法也叫多角度的观察法。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例如邹志安的《支书下台唱大戏》,对被弄权者逼下台的村支书李润娃,作者没有作多少正面的描述,而是通过郑三保到村里调查,群众包括李润娃母亲对李润娃的反应,折射其性格特征和美好品德。群众掰着指头一件一件地数他办的好事,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有的劝慰,有的帮他扫地擦桌子,收拾屋子。最后,大家合伙凑钱为他唱大戏,送他一曲《长坂坡》。在他产生失落感的时候,群众从空中接住了他,把他拥入宽大而坚实的胸怀。这样,从不同侧面塑造出一个优秀农村干部的形象。

总之,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观察中,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要在练写一篇文章时,可以运用两三种观察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