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林洞穴中的古人类与万年智慧圣地

桂林洞穴中的古人类与万年智慧圣地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2甑皮岩遗址洞穴结构平面图遗址的古人类文化层主要位于主洞中,其次为矮洞,水洞口两侧有少量文化堆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桂林洞穴中的古人类与万年智慧圣地

天然洞穴为古代生物和人类提供庇护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故洞穴中常常保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的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等,成为考古学家研究生物、人类演化和迁徙以及古文明发展的重要宝库。桂林岩溶地区分布着众多洞穴,其中许多洞穴中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遗存。据文物普查数据,桂林岩溶地区共发现洞穴遗址达70余处(图6-1)(韦军,2010)。其中,在桂林甑皮岩、宝积岩、轿子岩、庙岩、太平岩和大岩等洞穴中发现有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骨器、蚌器或其他遗存等。古人类遗迹的时间跨度涵盖了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晚期,其中最著名的是甑皮岩遗址。

图6-1 桂林谷地史前洞穴遗址分布图

1.观音岩;2.宝积岩;3.丹桂岩;4.中隐山岩;5.牯牛洞;6.媳妇岩;7.上岩;8.琴潭岩;9.菩萨岩;10.释迦岩;11.轿子岩;12.鼻子岩;13.铁山岩;14.父子岩;15.平山岩;16.甑皮岩;17.朝桂岩;18.马鞍山岩;19.火灰岩;20.雷神庙岩;21.琴头岩;22.象鼻岩;23.后背山岩;24.钝头岩;25.烂桥堡岩;26.唐僧山岩;27.肚里岩;28.牛鼻塘岩;29.大岩口;30.白竹境斋公岩;31.新岩;32.东椅岩;33.神山庙岩;34.狮子岩;35.塘后岩;36.凤凰山庙岩;37.螺蛳岩;38.背联山丁字岩;39.侯寨岩;40.太平岩;41.大岩;42.穿岩;43.山埠头大岩;44.山埠头西侧岩;45.牛栏岩;46.铜钱岩;47.纺纱岩;48.勒岩山菩萨岩;49.背山岩;50.暴口岩;51.庙岩;52.寺岩;53.安子山岩;54.庵山岩;55.志山岩;56.廖家山岩;57.牛栏洞;58.猫山岩;59.大稷岩;60.看鸡岩;61.青龙岩;62.船山大窑岩;63.油雨山岩;64.崩山岩;65.汉山岩;66.羊蹄山斋岩;67.岩底山穿岩;68.观音山岩厦;69.后背山小岩;70.后背山大岩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峰——独山脚下,是我国发现古人类遗迹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洞穴遗址之一,也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图2-39)。该遗址于196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3年进行了首次发掘,2001年再次发掘,建有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洞穴发育于上泥盆统石灰岩中,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洞口朝向西南,由主洞及两侧的矮洞和水洞组成。主洞呈喇叭口状,洞口宽约13米,洞高3~5米,向里渐低,洞内面积约200平方千米。洞底较平坦,洞口底部高出洞外低地1.5米。水洞为一地下河出露口,水面宽4米,水深大于2米,枯水期水位比主洞洞底低2~3米(图2-39、图6-2)。

图6-2 甑皮岩遗址洞穴结构平面图

遗址的古人类文化层主要位于主洞中,其次为矮洞,水洞口两侧有少量文化堆积。主洞内文化层厚度达3米(图2-39)。历次调查和发掘中共发现了27座人类墓葬、1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数百件(图6-3),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以及大量古人类食后遗弃的各种骨、蚌、螺壳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2003)。从文化层中恢复的动植物有数百种,其中动物种类达113种之多,一种特别的鸟类被命名为“桂林广西鸟”。

图6-3 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旧石器

1.灰黑色粉砂岩;2.浅黄色石英粉砂岩;3.灰绿色粉砂岩;4.细粒石英砂岩

据张美良等(2011)研究推测,甑皮岩洞穴大概形成于距今3万~4万年期间。通过对文化堆积层中的陶片、木炭、古动物化石和顶部钙华板进行测年,表明遗址文化层从距今12500年左右开始堆积,并于7 6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5000年。根据各种测年结果,可以将甑皮岩史前文化遗存分为5期,第一期距今12500~11400年,第二、第三、第四期处于距今11000~9000年,第五期为距今8800~76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2003)。(www.xing528.com)

甑皮岩中发现和发掘的遗迹和遗物众多,其文化内涵涉及原始人类演化和迁徙、原始制陶、原始农业、原始驯养业的起源、史前文化发展和交流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考古人员对出土的头骨进行了研究,认为甑皮岩新石器时代居民基本属于蒙古人种,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的特征,且与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有明显的接近关系,由此也表明甑皮岩人可能是现代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图6-4)。甑皮岩先民葬俗以“屈肢蹲葬”为主,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甚至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抑身直肢葬”不同,这为探讨华南古代民族的起源和原始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图6-4 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颅骨复原的三维头像

甑皮岩遗址最著名的考古发现就是在第一期文化层堆积中发现了原始的陶雏器碎片,由此使得甑皮岩成为最早的陶器起源地之一。这些早期陶器由砂和泥土双料制成,采用捏制成型,烧成温度极低,尚未完全陶化,部分表面可见绳纹,代表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图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2003)。研究人员认为甑皮岩早期陶器的出现可能与烹煮螺蛳的需要有关(图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图6-5 甑皮岩遗址第一期文化层出土的陶雏器碎片

图6-6 螺壳、兽骨化石

甑皮岩人在甑皮岩和其他洞穴里居住了至少5000年,在距今7000年前,他们却离开了甑皮岩,离开了桂林谷地,向南部迁徙。漆招进(2004)认为其原因可能是5000年来堆积的垃圾使甑皮岩逐渐变矮,越来越不方便居住。干栏的发明,使甑皮岩人逐步放弃穴居;洞内的积水使人类最终放弃甑皮岩。来自湖南洞庭湖地区的农业部族扩张,打败了甑皮岩人,广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半岛可能是他们迁徙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甑皮岩属于脚洞型洞穴,洞内遗址受到地质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的影响。季节性的地下河涨水,使得地下水自水洞进入主洞、矮洞,浸没文化土层。洞顶渗漏滴水也对遗址造成损坏(图6-7)。最近,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发现,甑皮岩附近的地表污水进入地下后,流经洞穴下方含水层,地下水携带的大量硫酸盐能够被还原成硫化氢气体,从而溶蚀遗址周围碳酸盐岩,严重威胁遗址的安全。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以有效地保护遗址的安全。

图6-7 雨季甑皮岩遗址被地下水浸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