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林山水七星岩:自然奇观,历史悠久

桂林山水七星岩:自然奇观,历史悠久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和仙李岩等,位于桂林市区七星公园内的普陀山上。普陀山为峰林平原上的一簇北西向石峰,山体发育了许多洞穴,以七星岩洞穴系统规模最大。七星岩洞穴系统发育于上泥盆统中上部的厚层块状亮晶粒屑灰岩中,地层倾角5°~15°。据资料记载,七星岩洞口发现有砾石堆积层,指示上层洞穴也由地下河演变而来。早在1300年前,即从隋唐时代起,七星岩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留下的题刻多达120多件。

桂林山水七星岩:自然奇观,历史悠久

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和仙李岩等,位于桂林市区七星公园内的普陀山上(图5-63)。普陀山为峰林平原上的一簇北西向石峰,山体发育了许多洞穴,以七星岩洞穴系统规模最大。七星岩洞穴系统由上下两层洞穴通道组成,上层为干陆洞,被开发成旅游洞穴,游览入口为七星前岩(或栖霞岩),出口为人工疏通的天岩;下层为现代地下河,地下河水自豆芽岩流出(图2-13)。

七星岩洞穴系统发育于上泥盆统中上部的厚层块状亮晶粒屑灰岩中,地层倾角5°~15°。上层干陆洞长约1110米,高出当地枯水位25~35米;洞宽5~50米,一般15~25米;洞高5~20米,一般10米;洞底自南东向北西倾斜,比降约1%,有多处竖穴或塌坑与下层通道连接,深度可达27米以上。下层地下河长约1080米,其总的延长方向与上层洞穴大致相当,但在平面分布上,除个别地段外,并不与上层洞穴重叠。地下河洞道大部分沿普陀山南侧边缘而行,并有元风洞、曾公岩、黑岩、水岩等多处平原地表水补给(图5-64)(Zhu,1988)。

图5-63 七星岩洞口

(www.xing528.com)

图5-64 七星岩洞穴结构平面图

(A、B为上层干洞洞穴,C、D为下层地下河)

七星岩上层洞穴内沉积物非常丰富,洞底沉积有数米厚的黄色黏土,以中部大厅分布最多,多数黏土表层被钙华板覆盖。据资料记载,七星岩洞口发现有砾石堆积层,指示上层洞穴也由地下河演变而来。古地下河沿着普陀山中近南北向、西北向和东北向的三组构造裂隙发育,并顺着岩层的层面溶蚀扩展,发育成较复杂的洞穴通道系统。后来,因地壳抬升或周围地表侵蚀,地下水位降低,原来的地下河洞穴演变成为干陆洞。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大气降水沿洞穴上覆岩石裂隙不断渗入,在洞内沉积了许多千姿百态的次生化学沉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以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石带、流石坝、底钙板最为普遍,其形体多较粗大(图5-65、图5-66)。整个洞穴的天顶及侧壁上的溶蚀形态十分普遍,尤以波痕、窝穴、角石、边槽、石龛等最为显著。

现供游览的洞穴游程约814米,洞温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溶洞分为6个洞天、35处景观,处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整个岩洞雄奇深邃,如童话世界般瑰丽多姿,被誉为“神仙洞府”。早在1300年前,即从隋唐时代起,七星岩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留下的题刻多达120多件。《徐霞客游记》曾记载“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复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抗日战争时期,七星前岩曾作为桂林保卫战的临时指挥所,为纪念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抗日英烈,在普陀山博望坪建有“八百壮士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