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区漓江西岸,是一座独立的孤峰,它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势陡峭(图3-18、图3-19)(刘英,1982)。漓江流到这里,被山体阻挡而形成了巨大的回流,古人称其“麓遏澜洄”,意为制服波涛,故此山称伏波山。伏波山素以岩洞独特,景致清幽,江潭清澈而享有“伏波胜景”的美誉,自唐代起便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伏波山除以山体独特的形状而闻名外,山体内的还珠洞也极具特色。从形成条件来看,还珠洞属于脚洞的类型。据记载,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各开了一个口,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洞内高4~6米,宽6~8米,总长逾120米,面积超600平方米。洞内有通往多个方向的通道。洞壁有明显的波痕,是古时水流动的痕迹。洞内滴水丰富,新鲜的壁流石依稀可见(图3-20)。
还珠洞内靠近漓江的一侧,有一根神奇的石柱,它上大下小,下垂的石柱与下面平整的基岩面仅有4~5厘米的空隙,被称为试剑石(图3-21)。试剑石是一根石灰岩被溶蚀而遗留下来的残柱,因原来它的底部有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经过江水长期的冲刷,沿着页岩的层间溶蚀,便留下了这条好似被剑削去的缝隙。在洞的南壁与之对应的位置,现今仍可以找到这一薄层页岩。
还珠洞吸引了很多古代诗人到这里抒发灵感,其洞壁至今保留着很多石刻,石刻大部分分布在与还珠洞相连的千佛岩内。千佛岩共有3层:上层南北长6米,东西宽7.4米,高12米;中层距上层2.3米,宽与上层相同;下层高2米,长20米,宽1.5米。上层刻有佛像200余尊,多为晚唐时期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唐大中六年(852年)。这些石刻佛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雕工精细,有的还镌刻有造像记(图3-22)。部分石刻佛像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图3-17 叠彩山仙鹤洞
图3-18 伏波山孤峰示意图(www.xing528.com)
图3-19 伏波山远景(右侧突出山峰为老人山,山顶残留一片白垩系红色角砾岩)
图3-20 还珠洞内的壁流石
图3-21 伏波山还珠洞内的试剑石
图3-22 伏波山还珠洞内的石刻佛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