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十几岁时,常随着昆曲班社去农村演出,到过直隶祁州(安国)、博野、蠡县、深县、束鹿、无极、饶阳、安平、定州、曲阳、赵州等等县城和它们所属的一些乡镇。
在农村演戏,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早年农村全是土道,交通工具仅赖大车。由这个村到那个村,路程较远是要坐车,假如是几十里的近道,就要背着行李走着去。有时在这一个“台口”散了夜戏,还要当夜急行,赶往另一个“台口”。
在农村演戏,住的不是破庙,就是席棚。搭的席棚非常简陋,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避雨,遇上风雨天气,就不能睡觉了。
至于吃饭,更简单了。据我所知道的,在荣庆社以前的班社,早饭是小米粥、咸菜;中午饭吃馒头或烙饼,佐以菜汤;晚饭自备。到了荣庆社成立,开始有了晚饭。但在四天演出的最后一天,没有晚饭,因为这天下一个“台”派人来接戏箱,得给来人准备饭,所以本班的人就得各自准备晚饭了。每在一个地方演完四天,要结算一次帐,除去吃饭和其它必要开销外,剩下多少,按每人应得的戏份均分。
农村演戏的戏台,都是用木板、竿子和苇席临时搭起来的,很不牢固。有时戏台上人多了,就会把台压坏,特别是台上木板很容易塌陷,演员就会掉下去。冬天戏台棚子四处透风,演员在台上冻得打颤,虽然在后台烧上一大盆火,也不顶用。有时演员头上贴的片子结了冰,脸上冰凉凉的实在难受。若是赶上下雪天,一张咀雪花就往咀里飞。(www.xing528.com)
北昆艺人们,虽然在农村过着如此的艰苦生活,但非常束身自爱,讲求戏德,在艺术上一丝不苟,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清规戒律,做为教育昆曲班社人员的准则,相沿成风。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戒条:
(一)不许“反箱”(跟管戏箱的人闹意见);(二)不许反文武场面(如果打错了傢伙点,不许斜眼看,这样意味着骂人);(三)不许跟大师傅闹意见;(四)不许抢戏演;(五)不许争待遇;(六)不许喝酒上台;(七)不许带孝上台;(八)不许骂人、打架和赌博;(九)不许“扫台”(在台上东瞧西看);(十)不许带彩下台(演完戏必须把脸上的胭脂粉洗净,才能出去);(十一)不许接近不认识的人;(十二)不许到有妇女的地方去。
北昆老一辈艺人、在艺术上和私生活方面,自我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受到人们的尊重。当然,个别北昆艺人也有生活不够检点的,如有的陷入了抽白面儿、扎吗啡的自毁深渊,无以自拔,身败名裂,而为人所痛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