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天津昆曲开始有了生气。一九七九年,一江风的老曲友陈宗枢、熊履方,有时到辛巳曲会的刘楚青家相聚清唱,后高润田、何福堃、朱孟荪亦来参加,每周到刘宅集会一次,已俱曲社雏形了。
刘楚青早年从李尚勖学十番乐,开始学昆曲《折柳》、《三醉》等折,后入辛巳曲会、开滦曲会,从施砚香学小生《赏荷》、《赏秋》、《拾画叫画》。家藏曲谱甚多,举凡《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集成》、《与众曲谱》等,无不收存。为普及推广昆曲,恢复天津业余昆曲组织,以七十四岁高龄,向各方奔走联系,并将所藏之曲谱、锣鼓乐器,供曲友使用。于是刘之住所,成为天津业余昆曲活动中心。
一九八〇年,文化部在苏州举行纪念昆曲传习所六十周年。北京昆曲研习社副社长周铨厂参加了这次纪念会。周在北归途中,到天津小住。周是当年辛巳曲友,近云馆主是她的嫂夫人,姑嫂相会,并约天津曲友刘楚青、熊履方,畅叙昆曲的新形势,给天津老曲友极大鼓舞,并酝酿正式成立天津昆曲社。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天津古乐会召开大会,恢复活动。推曲友于敬熹为古乐会副主席,曲友刘楚青、熊履方为理事,负责正式恢复昆曲事宜。于是正式成立天津音协古乐会昆曲组。青年昆曲爱好者王惕(曾从马祥麟学曲)、佟秀兰(天津戏校昆曲组毕业生)、管怀明(曲家周铨厂学生)等积极参加。组成一支发展天津昆曲的主力军。
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七日,天津古乐会昆曲组举行首次“同期”,得天津市京剧团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大戏院会议室举行。由陈宗枢主持。有八十高龄的近云馆主和姚惜云、曹天受、朱经畲等老曲友参加,有南开大学中文系宁宗一、鲁德才、薛宝琨,天津戏校北昆名家田菊林、杨树森及各位昆曲名家光临指导。此外,还收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昆曲社的贺函。新老曲友欢聚一堂,引吭高歌昆曲名剧。此次雅集清唱,使人有喜见幽兰又开花之感。
一九八三年,是古乐会昆曲组成立一周年。一月三十日上午,在南市劳动剧院举行公演。由天津音协约请市文化局、剧协、高等学校文科、戏校、天津京剧各团、报社等有关单位光临指导。又承戏校盛情相助,借给戏装道具使用。特别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副社长周铨厂和朱复、蔡安之来津参加演出。清唱部分,先由管怀明、杨秀芬,佟秀兰合唱散曲《咏花》,以下有袁青云唱《雷峰塔》中的《烧香》,佟秀兰唱《水斗》的《醉花阴》,邹柯、任秉钤唱《弹词》的《一枝花》和《六转货郎儿》,戏校小同学张悦唱《闹学》的《一江风》,近云馆主唱《雅观楼·擒海》的《端正好》、《滚绣球》,周铨厂、朱复合唱《浣纱记·寄子》的《意难忘》、《胜如花》,朱经畲唱《单刀会》的《新水令》、《驻马听》。北京京剧团三团的姚玉成来津演唱,亦即兴唱《牡丹亭·惊梦》的《山桃红》。彩排有王惕的《思凡》,和蔡安安的《夜奔》。北京昆剧院笛师王大元、鼓师李志如来津相助,体现出昆曲专业与业余的合作精神。
一九八三年十月三十日,天津音协古乐会昆曲组为纪念王益友导师逝世三十八周年,在南市劳动剧场举办了一次纪念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牡丹亭》的《闹学》和《游园》,佟秀兰饰春香,杨晓云饰杜丽娘(特约),陈宗枢饰陈最良;《奇双会·哭监》,尚荣(田菊林老师之女)饰李桂枝,周士奇饰李奇,陈跃洲饰禁子、佟秀兰饰丫环;《棋盘会·点将》,王惕饰无盐。(www.xing528.com)
自从一九五六年为纪念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津昆社在天津广播电台礼堂演出昆曲专场后,至今相隔十七年。此次公演,对社员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目前全国有昆曲组织的地方有北京、上海、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天津等七个大城市,经常保持联系,交流经验,推动昆曲研究工作的开展。北京北昆剧院、上海昆剧院,浙苏昆剧团、江苏昆剧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改编了多种传统的昆曲名著。天津昆曲也随着京沪各地昆曲的复兴而逐渐发展。天津的业余昆曲组织古乐会昆曲组,可以把学过昆曲和爱好昆曲的人们组织起来,汇集成一股力量,如以往的景憬社、审音社、合笙社、同咏社、彩云社、一江风曲社、工商曲社、辛巳曲社、开滦曲会、津昆社那样,继续将天津昆曲推向前进。
“菊国人瑞”侯玉山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一八九三年生于冀中昆曲摇篮之乡高阳县河西村,今年九旬有二,是当前健在的北昆老演员中年事最长者,被称为今天的“菊国人瑞”。
侯玉山老人善演架子花脸戏,《嫁妹》的钟馗和《通天犀》的许起英,椅子功表演堪称一绝,而《嫁妹》中的喷火,尤具特长。北京文化局为保存侯老精湛的北昆演技,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中旬,请他在京连续举行几次示范演出,剧目为《通天犀》、《负荆请罪》和《惠明下书》,并为之录像录音,作为珍贵的演出史料保存下来。
刘炎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