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风曲社原系在津的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学员组织的,成立于一九三六年冬季。该校学员王贻祜、熊履端、陈宗枢、高润田等爱好昆曲,发起组织曲社,社名取自《牡丹亭·闹学》的第一支曲《一江风》曲牌,称为一江风曲社。推举王贻祜为社长,聘请王益友任教习。王贻祜唱老生,熊履端唱旦,高润田唱旦、花衫,陈宗枢唱净、武生兼小生。每周两集。社员陈宗枢回忆当年学曲情景:“四十余年前,嗜曲学子,结昆曲社于法商学院南院宿舍茶舍,聘王益友先生任教习,每周两集。课后黄昏,室中笛声清越,与窗下砌虫相酬答,饶有古趣。”
翌年(1937),应天津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广播,每周六一次,每次播昆曲两折,历时数月。“七七”事变起,曲社活动一度停止。
一九三八年,一江风曲社恢复活动,社址在南开天海路小学。嗣后得天津第三民教馆馆长冯孝绰的赞助,在馆内开辟教室,供排练之用,并定期举办戏曲欣赏会,观摩演出,扩大影响。
一江风曲社恢复活动,扩大了昆曲的传播。经社员熊履端、熊履方昆仲辑录曲谱,名曰《昆曲汇粹》,内有《思凡》、《琴挑》、《山亭》、《夜奔》四折。冯孝绰馆长为之序。甲骨文专家王襄为之题签,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出版。此谱一出,为初学昆曲者提供了方便。
朱经畲在天津志达中学暨工商学院附中任国文教员。他集合两校爱好昆曲的学生,请王益友先生教曲。从此在工商学院开辟了昆曲活动的园地。
天津第七民教馆也成立了昆曲社,社员有韩耀华、潘锦榕、陆继慈、朱康侯等。请王益友先生教曲。后来部分社员加入了一江风曲社。
一江风曲社不断地扩大。一九四一年初,在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办两次公演。王益友先生全局指导,并请马祥麟、王云鹏协助。两次演出的剧目和演员列下:(www.xing528.com)
第一次:《草诏》(姚礼门、陈宗枢、王世洸、朱经畲、朱康侯),《通天犀》(何福堃、高尚信、任秉钤),《瑶台》(高润田、何福堃、陈宗枢),《弹词》(朱经畲、王世洸),《闹学·游园·惊梦》(王莳君、胡石麟、王贻祜、陈宗枢、姚西园)。
第二次:《夜奔》(陈宗枢),《佳期》(姜韵泉、高润田、孙盛临),《花荡》(何福堃、陈宗枢),《卸甲封王》(王贻祜、姚西园),《刀会》(朱经畲、何福堃、陈宗枢),《烧香·水斗·断桥》(陈芷荫、胡石麟、刘吉典、姚西园、张炳堃、张长铭、钱氏兄弟等)。
这两次公演,可称为一江风曲社社员学曲的大检阅。为了演好这两场戏,大家通力合作,发挥了社员们个人所长。
天津工商学院及附中的昆曲社成立于一九四〇年,名为工商曲社。由朱经畲主持,王益友先生教曲。二、三年间,经常与附中的工商京剧社联合演出。一九四四年,工商曲社和一江风曲社合并。
不幸的是,当天津业余昆曲正蓬勃发展时期,一江风曲社的导师王益友先生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一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六十五岁。王益友先生为北方昆曲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