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昆曲开拓者王季烈先生

天津昆曲开拓者王季烈先生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季烈字君九,江苏吴县(长洲)人。清光绪三十年进士,任学部专门司司长。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离职。民国初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即任总统,约其出山。因不满袁之为人,避居海滨,迁来天津。王季烈为昆曲名流,与吴梅、俞粟庐并称为三大曲家。他生于昆曲盛行的吴县,年少时即嗜爱昆曲。

天津昆曲开拓者王季烈先生

王季烈字君九,江苏吴县(长洲)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任学部专门司司长。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离职。民国初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即任总统,约其出山。因不满袁之为人,避居海滨,迁来天津

王季烈为昆曲名流,与吴梅、俞粟庐并称为三大曲家。他生于昆曲盛行的吴县,年少时即嗜爱昆曲。他记述少年时的嗜曲往事云:

“余幼时,吾苏剧场以及堂会所奏,无非昆曲,而文人学士犹多能度曲。我生以前,更无论矣。光绪癸未(九年,1883),余随侍入都,遇同乡团拜,先大夫率余至财盛馆观剧。时都中已盛行皮黄。余坐戌正,已伏案欲睡,先大夫欲率余归。有友谓下折即莲芬、杨三之《活捉》,可听之。余固不解所谓。未几笛声一奏,余即精神大振,终曲无倦容,先大夫深异之。而余爱好昆曲,实自始也。(见《与众曲谱》第八册,二十九页)

他感慨昆曲的衰微。认为昆曲之绝迹舞台是由于皮黄伶工不知重视。他指出:

“三、四十年前,京都虽盛行皮黄,而自科班出身之名伶,大都曾习昆曲。谭鑫培之《别母乱箭》,陈德霖之《游园惊梦》,王楞仙之《惊丑·后亲》,何桂山之《火判》、《山亭》,余屡见之,皆能谨守昆曲绳墨,不参以皮黄恶习,而诸伶所演之皮黄,亦皆名噪一时。盖习昆曲后,俯就皮黄,譬之习篆隶者,复习楷书,自易成家。”

又云:

“昆曲之衰微,由于知音者少半,由于伶工不求深造者亦半。”

他认为戏曲对社会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他深感:(www.xing528.com)

“古乐已亡,今乐又为文人学士不屑谈,梨园子弟以外,无习乐之人,遂使移风易俗之权,乃操诸优伶贱工之手。世道人心所以江河日下也。……昆曲虽多言情之作,而表扬忠孝友义之篇,实居大半。至其音节和平,非秦楚之声可比,实于今乐中最为近古。”(见《螾庐曲谈》)

他积极组织曲会,在天津提倡昆曲。他汇集旅津的昆曲爱好者成立景憬社,后又组织审音社。社员有许雨香、屠正初、孙子涵、恽兰荪、童曼秋等。后又改名合笙社。一九四〇年曾以该社名义出版《与众曲谱》。

一九二二年间,王季烈与嘉兴刘凤叔慨于世俗曲谱有乖正音,贻误后学,遂编辑《集成曲谱》,选别四百余折,分为四集。论者称:“此谱起衰振弊,示学以指南。”两次印行千余部。后遭兵燹,毁去大半,为数仅存百部,而求此书者转众。重印匪易,于是更辑一书,比《集成曲谱》篇帙大为削减,宫谱亦较为徇俗,名曰《与众曲谱》,一九四〇年出版。此外编有《螾庐曲谈》四卷,初附于《集成曲谱》各编之首,后单印为四卷,于一九二八年出版。内论度曲、作曲、谱曲及传奇源流、词曲掌故等余论。其独特之见在于论各宫调之主腔一章。此书堪与吴梅之《顾曲麈谈》并传于世。又辑有《度曲要旨》一卷,附于《与众曲谱》各折末尾之纸隙,不增卷帙,而得所参考。

王季烈官学部专门司司长时,与学部侍郎、天津人严修(范孙)有同僚之雅,来津后时相过从。严亦好古乐,王所编《集成曲谱》振集,请严为之序。序文云:

“……今之昆曲,本名水磨腔,创始于明之中叶,距今将五百年。其歌词或沿元曲之旧,或为近代文人所撰。在今日音乐中洵是阳春白雪之俦,非下里巴人之比。然近百年来楚歌秦声,渐播梨园,几夺昆曲之席,则非特曲高和寡使然,亦由士大夫中审音知乐者鲜,无人提倡雅乐所至也。王君君九、刘君凤叔近编《集成曲谱》一书,自元明至近代之佳曲,搜采无余,订正曲文,厘定宫谱,俾习昆曲者得所依据,不为伶工传钞之本所误,洵足以振衰起废,使昆曲复盛于今日也。”

王季烈、严范孙先生等对昆曲的提倡,促进了天津业余昆曲活动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