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礼乐治天下,希望恢复周礼,赞颂尧、舜等圣君贤相,崇尚景仰他们的礼制思想,主张为国以德,为国以礼,反对用暴力惩治老百姓,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统治者,其施政的关键就是要以身作则,端其形,正其心。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将施政的“政”理解为“正”,施政者走得端,行得正,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那“正”到底怎样理解呢?“正”就是指人的行为正派、正直、公正。《礼记》中提到修身的八条目,其中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作为统治者,有了正心,就会有公德心,就会去私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就是老百姓的榜样,统治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会给老百姓作出表率。“正”所发挥的作用又何止施政,父母的端行是子女的榜样,老师的端行是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言必信,行必果,用正能量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化育学生,潜移默化就会产生影响。
人常言家国天下,其实家国一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引用《尚书》中的语言谈自己的为政之道,作为一个人,做好了孝悌之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带到政治上去,也算是为政了。换言之,只有懂得孝悌之事,才有资格谈为政之道。可见为政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一个人做好了自己分内之事,不管是否做了官都算是为政了。官职有大小之分,但为政无职业之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一件件小事,这种风气就会影响感染到他人,从而影响社会,也算是为社会做了贡献。(www.xing528.com)
治国以孝为本,孝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起源,这种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晋代以孝治天下,如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抓住了这一思想,才上书皇帝,不愿出仕为官,愿乞终养祖母。作为民族礼仪的大同思想,现在还应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那么,怎样为政才算治理的好呢?孔子对弟子说“为政以礼”,就是用礼乐去教化百姓。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则语录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为政以礼的治民思想,也是其礼乐治天下思想的集中反映。两种不同的治理方法,具有两种孑然相反的结果。“以政”“以刑”,就是用政令用刑法约束,其结果是百姓失去廉耻之心;“以德”“以礼”,就是用道德和礼仪教化百姓,其结果就是百姓有耻辱感。在孔子看来,礼仪教化是治理社会的根本,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耻辱感,守规矩,这其实就是亚圣孟子民本思想的起源,统治者应当以德以礼来教化老百姓,不可一味地用严酷的刑法来制约百姓,这种思想到现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