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一个人觉醒的标志就是具备了仁,这一思想在孔子这里就是人要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弟子颜回问夫子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夫子的回答简洁明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解释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就是克制自己的私心,实行周礼,并且还具体到了实行礼的条目,那就是不符合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这则语录讨论的是关于“仁”的话题,夫子给出了明确的做法和路径。这里的礼实际就是夫子的仁爱思想,这是人生命高度自觉的表现,而制约“仁”实现的痼疾就是人内心的私欲。实行仁应分两步,首先就是克已,去私欲,除私心,排杂念,私心杂念最难除,人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私欲是顽疾,王阳明先生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其次,就是回到礼的要求上去,按礼行使,具体就是“四勿”,对于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听,不传,不做,用正义来约束自己。
“仁”究竟有多重要,值得一个人至死不渝地追求?夫子教导弟子“杀身以成仁”,就是为了仁,宁可牺牲生命,可见仁在儒家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就是对人要亲善、仁爱。
实行仁的关键是践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士以仁为己任,因此具有更重的责任与担当。曾子努力践行夫子“仁”的思想,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作为当时读书人阶层的士人,的确没有高的社会地位和大的权利,但他却肩负重任,任重道远,应当具有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目光,坚毅的品格,并且一生追求仁,至死不渝。
“仁”就在细微处。具备仁不是要有什么大的行为举动,而是要从细微的言谈举止做起,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就是不可有“巧言令色”之言之容,即故意说讨好别人的话,故意表现出美好的脸色,违心做事。关键就是对“巧”和“令”的理解,就是“巧妙”和“美好”的意思,再附之以“故意”,也就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这就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出了忠告,一则自己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讨好别人,赢得别人欢心;二则要有辨别地识别别人对自己的美言美颜,不为假象所迷惑。孔子精短的言论给我们以警醒,要达到仁的境界,就需要在“内在上”下功夫,加强内在的锤炼修炼,在“心”上下功夫,练内功,练真功,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而不是以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博得别人的欢心。另外,对别人的美言美语应善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可迷失方向,应坚定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完善自己的仁德。(www.xing528.com)
实行仁贵在坚持。“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行为的至高境界,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其伦理道德的准则。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则语录,夫子认为弟子中坚守仁最持久的就是颜回,而其余的则只能坚持短的时间。做事贵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都是恒心所至,孟子云:“人皆可为尧舜。”是鼓励人人向善。我们做事应始于仁,行于仁,终于仁,一切行动不违仁,仁是道德追求,也是道德底线,关键就是怎样守护仁。
我们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一个小小的坚持,往往会助我们成功,持之以恒是生命高度自觉的表现。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高度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利益、权势而改变。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而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将仁者之德比作山,“仁者乐山”,山,峻高挺拔,巍峨雄奇,沉稳庄严。山有山的沉稳,山能善纳万物,具有博大的情怀,它能容纳自然的花草树木,不拒自然的风霜雨雪,宽怀大度地对待自然中的“忧”,能及时化解,无忧无虑,处变不惊,始终乐观旷达,具有仁者气度。山如长者,可以凭依如靠山。仁者如山,厚重博大,内涵丰富,仁慈而能容万物于一体,容瀑布自山体而降,纳溪流潺潺作响,百花竞相吐艳,高树俏拔林立,百鸟相和畅鸣,容万物,包万象,兼容并包。仁者以厚为本,厚重,厚道,宽厚,实乃君子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